王雅轩(1904-1986),男,汉族,山西省神池县人,著名中医学家,温热病及杂病专家,是山西省四大名医之一。擅长治疗温病、血液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杂病。精于辨证论治,理论造诣高深,临床经验丰富,对不少疑难杂病,见解独到,疗效显著,有力挽狂澜之效,回天有术之功。自幼随父行医,建国后于1954年被任命为大原市卫生局副局长,1957年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成立,又被任命为该所副所长。1958年曾作为山西省医卫界代表光荣地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毛主席及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历任大原市第二、三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西省第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山西省第一、二、四、五届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中医学会理事。
山西省四大名医 王雅轩王雅轩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继承祖业,少小苦读经书,勤求古训,学而不厌;及长执业岐黄,博采众长,诲人不倦;临诊医德高尚,医术精深,唯勤唯谨,几十年如一日,终成一代名医。
少小立志,勤奋一生
王雅轩先生从小即受家族的影响,耳需目染,少小立志,决心习医,“不为良相,只为良医”。他从14岁时开始随父亲王大宾先生习医,王大宾老先生也是当地的一位名中医,向以学术严谨、治学严厉闻名,在老先生的督导下,王雅轩先生开始了自己的医学生涯,从此起五更、睡半夜,先是从医学的基础学起,通读和背诵了《医学三字经》、《药性赋》、《药性四百味》,这样由浅入深,不断进取,有了一定的医学基础,再熟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等经典著作,反复精读其中重要篇章,参透悟出其中的精华,然后再重点学习和掌握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的温病学说,以及《医宗金鉴》、《医宗必读》诸书,为自己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王雅轩先生跟父亲学医,主要是边学边干,理论与实践结合,每天早、晚按要求、进度,攻读规定的医籍卷篇,白天主要跟随父亲进行医药临床实践,凡药物的炮制加工,丸、散、膏、丹的配制,都要求悉心熟练掌握,随父应诊,对每一位患者从望、闻、问、切,到处方用药,都必须一一体察;对其中的理、法、方、药,都必须深刻领悟;对于其中的不解之处,往往只能在夜深人静时,自己反复探求,不断推敲,参阅经书,直到真正弄清楚为止。这样在王大宾老先生的指导下,一步步进行试诊并从中总结得失,质疑问难,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将理论与实践熔于一炉,为王老的医学生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此外,王老作为家中长子,每天还必须帮助老母亲去做一大堆家务事,割草、喂驴、庭扫、做饭,更是日日如此,更得“黎明即起,夜半不眠”,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辛勤与劳苦。
工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通过自己艰苦、勤奋的学习,终于成就王老的医学事业,逐渐成长为当地有名望的一位年轻中医,随着其父王大宾年事已高,众乡亲求医问病的重担就落在了王雅轩先生身上,一方面因他聪明好学、勤奋有加,功底扎实;另一方面也获益于王氏家族在当地的盛名,因此求医者甚众,颇受老百姓的信任,被誉为“王家的又一代名医”。
随着王老在当地的声名鹊起,他自已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早在学医之始,其父即告诫他: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业精于勤,学成于思,一人之见有限,天下义理无穷,天下有学问的人甚多,真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天下有学问的人甚多,贵在善于学习众师之长,精益求精,才能有所作为。这更加激励了王雅轩先生的学习热情,他又师从当地的数名老中医,由于他的勤奋好学,加之尊师重教,尽得这几老先生的真传,使之如鱼得水,如龙潜渊、开阔了视野,开拓了思路,登堂入室,医学日精。
明理致用,崇尚实践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源于实践又应用于临床的应用科学,中医临床尤其如此,人们常说的“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就是这个意思。
从临床角度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经验性和实践性,从一般上升到具体,即从熟悉掌握中医理论到自如运用于临床实践,是需要长时间的“历练”才能完成的。一个中医名家往往是要经过几十年的心路探索与实践,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和经得起临床考验的医疗经验。王雅轩先生力主中医学理论要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中医学要明理致用,实践才能出真知。
王雅轩先生常常谈起自己学医、行医之得失,即在医疗实践中学到的东西和经验教训。例如:在行医初期,遇到一患风湿病的病人,为乡下一中年妇女,四肢肿胀,疼痛难忍,已痛了50多天,在乡下治疗未效,而找到王老处治疗。经诊断;病人脉细数、无力,面容憔悴,体质瘦弱,恶寒,舌质淡红,苔薄黄,认为是风湿浸淫于四肢,导致四肢肿胀、疼痛,遂用防己茯苓汤治之,患者服药后,四肢肿胀明显减轻,但疼痛仍然未除。王雅轩先生继续用上方治之,疼痛依然,只好求教于老父亲,老父亲在诊察后指出:此病虽然患者身体虚弱,但是触摸皮肤后,感到皮肤表面非常热,且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数,均为风湿化热之象,于是在防已茯苓汤中加入清热化湿之品,茵陈、栀子、忍冬藤等药,患者服药二剂后,疼痛大减。继服数剂,便告痊愈。
王雅轩先生对此症体会至深,由于辨证经验不足,只看到风湿浸淫的一面,未能看出风湿郁久化热之象,故开始治疗效果一般,直到请出老父亲才以风湿化热治之,逐先痊愈。经过老父亲的临床实践指导,王雅轩先生的医疗经验也从医疗实践中摸索出了更多的心得与体会,从失败的病历中总结教训,升华自己的医术。
王雅轩先生常说:学医的人不必害怕有失败的记录,害怕的是在遇到此类病症时仍然犯同样的治疗错误,王老一辈子不脱离临床实践,即使在家中养病休息,凡是找上门的患者,从不拒之门外,一律热情接待,毫无怨言,这一方面反映了其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的高尚医德,同时也反映了王雅轩先生一生坚持临床、崇尚实践的精神。
学术思想:倡导中西医合流
王雅轩先生在60余年的医疗实践中,倡导中西医合流。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阅读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书,开始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有所认识。
王雅轩先生认为,每一门科学都要在事实面前不断地充实发展改造自身,既要保持自身的精粹部分,又要吸取其他科学的先进部分,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西医在诊断疾病的方法方面,在观察实验手段的准确性方面是占有优势的,它可以为我们开拓思路,开拓对疾病认识的深度、广度的了解,开拓临床观察的新内容,这无疑对疾病性质的了解,判断疾病的愈后上是有好处的,当然也增加了辨证论治的针对性。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丰富的治疗方法,中医对整体的认识深度及某些问题了解的广泛性是西医所不及的,如果中医、西医本身都是建立在尊重对方,以客观疗效为基础去看待问题,互相取长补短,无疑对科学的发展是有利的。
来源:《医苑英华》、《山西省著名中医临床经验选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