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一个容易感怀的节日。
清明,是寒儒以生命谱写的对政治清明的期待。传晋公子重耳流亡困顿之际,介子推割肉熬汤以奉其主,十九年后,重耳即位谓晋文公,大封忠贞之士,唯忘介子推,众人不平,文公羞愧,寻子推,子推携母归隐山林,辞禄不出,文公臣下焚山,欲逼现子推,三日后觅子推背母坐树而忘,留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命寒实节纪念子推,复年,折枯木逢春之柳纪念之,此为清明节由来。
清明,是仲春与暮春之间,万物生长、桃红柳绿、清洁明净之风;春耕春种、种瓜点豆、润泽万物之雨,是一个普通百姓对耕耘与收获的期盼。
清明,是对先人的一种缅怀。中国人注重传承,数千年国家民族血脉传承,未曾断代;各世系家谱流传,各为不同家风,而没有缅怀,就不会有传承,缅怀,是传承的基石,前人的精神也许会像血液那样流淌在我们骨子里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却难以察觉。如果说,每个人都像一颗星星,那已经成为暗物质的星球,还会在同样的轨道上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星轨。
每年清明时节,残风吹落杏花雨,陌上旧土添新土,总会有无尽的哀伤袭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即使豁达如东坡,于赤壁时,两作《赤壁赋》有数风流人物,而今安在的喟叹。总是在这种缅怀的日子,在人到中年之时,更觉人生苦短,年少时无所事事与对时间的挥霍,在现在看来那时是一种幸福,而若同样发生在中年的自己身上,仿佛倒成了一种罪恶,越到中年,反而越活的紧张,争分夺秒的过日子,想多看几本自己想看的书,想多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多健身提高生命质量,想多一些爱家人和自己的独处时间与空间。
既然人生苦短,你我终究要成为历史里那不起眼的尘埃,那倒不如在世时,好好爱自己与家人,无论家人还是自己的离开,阴阳两隔后,再多的爱与哀思,锦书难寄。一世的缘分,不要留一世的遗憾,总会有一些事明白后才会更珍惜,好在,迷途未晚,还有时间。
既然宇宙的星河总有星明星灭,人世间总会有人来,有人离开。那倒不如,把它当成一种循环,我宁愿相信还有来世,这便有了寄托,安放无枝可依的灵魂。就像印度人,把日子过的很慢,把未来想的很长,把人生想成无限次的循环,那便多一份不舍的缘分继续的可能,多一份可以弥补的空间,多了一份努力与善意却无法重新来过的今天却给未来多留了一份从容与美好。
既然清明,无论大到庙堂之高,小到吾生之渺,都是一种缅怀和期望,那么,就让这种情绪,一如枯木逢春,万物生长,是一种循环与新生,与萧瑟中,愿已经逝去的,会迎来一种桃红柳绿般新的希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