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简友广场想法
读书笔记3——读《教育是慢的艺术》

读书笔记3——读《教育是慢的艺术》

作者: 许生说 | 来源:发表于2019-08-04 22:27 被阅读8次
读书笔记3——读《教育是慢的艺术》

    在“今天,我们该怎么当小学教师”的演讲中,张老师说:在对课堂的观察和与老师的交往中,我最看重的是我们是否从内心深处发出对人的真挚的同情,真挚的尊重,这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价值尤其是我们今后要从事小学阶段教育,这点更重要。

    就是说我们在心中要把所有的孩子当成大写的“人”看,一定要心中有人目中有人,要真真切切地从心里关心孩子爱护孩子,教育无小事,孩子的事无小事,要重视学生,用心温暖每一个孩子,哪怕这个孩子是一个极差的“差生”或者调皮捣蛋的学生,品行与智力的差异不可以影响孩子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很有尊严很体面地生活在学校里,从学校里走出去的每一个孩子都充满活力充满信心,那我们的教育就离成功不远了。

    张老师说: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要把目光平等地投向所有的人,特别是投向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那些更需要你帮助的人。

    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对那些学习好的孩子青眼有加,对那些学习差的孩子特别严厉,当学习差的孩子犯错误时,就会变着法子惩罚他们,而学习好的孩子犯错误时,我会带着善意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有一年毕业了,有个孩子给我写了一封信,这是个所谓的“差生”,她在信中感谢我在她某一次犯错误时给了她改过的机会,说我是个特别宽容好的老师,她会记一辈子。这封信给我很大的震动,也让我狠狠地反思自己以往的做法。我们要把所有的孩子都培养成合格的公民,必须要对有困难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如果拿成绩来说,也只有让短板升高了,整体成绩才能提升更多,只有帮助掉队的人,才能让整个队伍走得更快,这浅显的道理不必再细说。因此,更多地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才利于整体成长。从人道主义出发,扶危助困理所应当。

        张老师在这次演讲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勤未必能补拙。张老师说,让他再怎么补,也不可能成为刘翔。所以,张老师认为:扬长远胜于补短,把自己的长处挖掘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是老古话,细细想来,张老师说的确实更利于人的发展。有些孩子天生不是跑步的料,我们何必在他身上花费精力督促他练习跑步呢?让他把这个时间花在他喜欢的画画或者打乒乓球上多好呢?教的不痛苦学的也快乐,何乐而不为呢?这使我想到了著名画家陈丹青在《草草集》中说,当年清华美院招国画研究生时,必须有一门英语得考过六十分,这一限制将当时很多有天分的喜欢国画擅长国画的学生拒之门外,可惜了。扬长又补短让人很难兼顾,补短不如扬长可以让人有更好地发展。

  张老师在演讲中提到了培根的话:所学皆成性格,所学皆成习惯,所学所思会从你的眼神、举手投足中透露出来。

    这是说一个人的所有内涵都会反映在你的言行举止中,你的修养、学识都可以从你待人接物时反映出来。所以,为人师表者,要加强自身素质,从知识到能力尽可能提升自己,只有自身丰富了,才能使诸般更有魅力。

      张老师感慨:我们的教师在课堂能不能有更多新奇的词汇?教师往往缺乏语言方面的改造、提升、调整的意识。

    最明显的体现在老师表扬学生的口语中,除了“你真棒、你真厉害、很好”这些通用语之外,似乎很少见到带有课堂特色的表扬语。而学生听多了这些语言,久而久之,他们语言的生动性丰富性也会差很多,说一个人跳得高,他会夸“他好厉害”,说一个人考得好,他会夸“他好厉害”,说一个人跑步得了冠军,他也会且只会夸“他好厉害”,这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了。要丰富学生的语言首先要丰富我们自己的表达,要有针对性地用生动简洁或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我们的意思,给学生做出榜样,才能更好地熏陶感染学生,课堂上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使语言呈现丰富性独特性。如何做到这些,就需要不断地钻研学习,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行动就不会晚,有行动就会有改变发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3——读《教育是慢的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qu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