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03-15

2018-03-15

作者: 华少论剑 | 来源:发表于2018-03-15 08:13 被阅读0次

    以行践言学《四书》——《大学》篇19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閒尝窃取程子之意补之曰: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朱熹说是书简在这个地方掉了一段,没了。怎么办呢?

    他就自己按听程颐讲的意思,补写了格物致知的解释。

    致知在格物,是人要推极吾心的知识,穷究其理,使之对事物无所不明。

    若非此,我们就不能全知,不能致知。

    所以要学者于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理而穷尽之,达到极致。

    这样日积月累,至于久后,功夫到了,就会忽觉一夜之间,豁然开悟,融会贯通。

    众物之表里精细无不到,便是物格,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便是知至。

    所以说格物致知,物格而知之至也。

    朱熹这么说,是希望人对所有的事物都去格物致知,但你每个都格,根本忙不过来的。

    那只能是在专业领域上去发力,专注于某一件事,不断深耕。

    王阳明当年学到此,就去格竹子,格了七天七夜。

    结果是没结果。

    后来他提出了他对格物致知的解释:

    知,不是知识,是知善恶,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格,是个格子,是个善的标准,那事物来,我那这个善的格子去框它,对得上,就是善;对不上,就是恶,要匡正匡正。

    所以他跟徐爱说: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懂得止于至善,就懂得格物了。

    如此说来,要先格物致知,才能诚意正心。

    毕竟,你总得有个善恶对错的标准,才能诚意正心嘛。

    就像我们现在说,你这个人做事不要太出格,这个格,就是做事标准的格,就是格物致知的格。

    这么说,格物致知的知,就是良知。

    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先致良知,然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格物致知,朱熹是一种注解,王阳明是另一种注解。

    加上各朝代大儒的注释,共有72种之多。

    比如东汉的郑玄,和唐朝的孔颖达:

    郑玄注解说:“格,来也。物、犹事也。

    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孔颖达:“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学习,招致所知。

    格,来也。已有所知则能在于来物;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恶事随人行恶亦来应之。言善恶之来,缘人所好也。物格而後知至者,物既来则知其善恶所至。善事来则知其至于善,若恶事来则知其至于恶。既能知至,则行善不行恶也。”

    他们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你想什么就来什么。

    格,是来的意思。你心善,善的东西就来;你心恶,恶就向你聚拢。

    这有点“孕妇效应”,平时你不注意有多少人怀孕,但是一旦你怀孕了,你就会发现满大街都是孕妇。

    今日关键词: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3-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sc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