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自学是门手艺[2]

[读书笔记]自学是门手艺[2]

作者: greatseniorsde | 来源:发表于2020-12-20 15:29 被阅读0次

刚需幻觉

在自学中,耽误人的幻觉很多。比如,时间幻觉。人们总觉得自己时间不够了,所以学东西的时候总是很急…… 可实际上,练成一门手艺,到够用的地步,一两年足够;到很好的地步,三五年足够 —— 至于极好么,那是一辈子的事。结果呢,很多人瞎着急,乱 “省时间”,学啥都不全面,练啥都不足数足量,一晃三五年就过去,然后又开始焦虑,换个手艺再学学再试试…… 然后循环焦虑。

最坑人的幻觉,在我看来,就是刚需幻觉 —— 这又是我杜撰的一个词…… 听我慢慢讲。

感觉总是最大的坑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我就反复强调一件事:

不要问学它有什么用,学就是了……

这原本是自学的最佳策略之一,也是自学的最根本策略。然而,听进去这句话的人不多,即便是我举了无数的例子,即便是他可能当时也有一点认同…… 然而,转瞬间又变成了原来的状态,无论遇到什么自学机会都不由自主地问:

我学它有什么用啊?

如果,得到的答案中,那 “用处” 对自己不是 “刚需”,瞬间就失去了动力,瞬间就放弃了追求…… 直至某一天,突然 “发现” 那竟然是个刚需…… 于是,临时抱佛脚。人么,总是对追求的事情形影相随;又有谁会对曾经放弃的事情念念不忘呢?于是,下一次还是会再做 “预算不足” 的决定。

最终失去自学能力的人,都是因为对 “刚需” 的判断失误 —— 这就是我说的 “刚需幻觉”。

“刚需幻觉” 的根源在于:

你不会的东西,对你来说感觉上就不是刚需。

要不是这本 “书” 里有个自学编程那么大且立体的一个例子存在,供我反复地、多角度地阐述道理,上面这句话还真的不好解释 —— 即便解释清楚了,也因为缺乏生动的例证而失去效力。

正则表达式(Regex)就是很好的例子。

当你没有学会它的时候,甚至不知道它的时候,感觉上,你不可能觉得那是个刚需 —— 因为你一直都活得好好的,甚至在你全然不知道那个东西竟然存在的情况下。

你略微学了一下,没学会、没学好、或者干脆放弃了之后,在感觉上,你也同样不会觉得那是刚需。因为你不会用它,所以你当然 “用不上它”…… 你根本没办法知道你不懂正则表达式这个事实让你 “未得到” 什么(不是 “失去”,因为你不曾拥有)。

然而,只要你花了一点力气,真的掌握了它,你会有两个 “发现”:

  • 你根本离不开它[1]
  • 它其实真没多难……

第二个 “发现” 总是让你无比庆幸 —— 幸亏学了,幸亏 “发现” 了,否则,自己耽误自己一辈子且完全不自知。庆幸!庆幸!!但第一个 “发现” 更为重要,因为但凡哪怕只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你就可以永久摆脱 “刚需幻觉” 的诅咒。

编程也是一样的,当你开始学编程的时候,被身边的人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一定会问你:

你学它要干嘛啊?

无论你怎么回答,他们的反应应该都是差不多的:反正就是不理解你的投入是否合理。

然后,等你学会了编程,掌握了这个技能,你的 “发现” 肯定包括那两点:

  • 你根本离不开它;
  • 它其实真没多难……

哪怕很简单的技能都是如此。许多年前,我专门花一两周的时间练习键盘盲打,以及把输入法方案选择改为微软双拼方案…… 也有人揶揄过我:“我靠,你练这玩意干嘛?难道将来要当一辈子打字员?”

当然,我很早就练就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很早就有一些自学经验,所以我用不着事后 “发现”,而是 “直接就知道”,将来:

  • 我根本离不开它;
  • 它其实真没多难……

事实上呢?事实上就是如此。打字速度极快,直接导致了后来我成为多产作家。无法想象如果我是个打字速度极慢的人,我如何写书,如何写那么多书和那么多文章;以及,后来我又是如何于 2018 年 9 月的某一天开始在 72 小时之内完成《韭菜的自我修养》初稿…… 可问题在于,这个技能难吗?在我长大的年代里,它算个技能;在今天,全都是从小就用键盘的人的世界里,谁不会呢?

所以,当面对一项新技能的时候,“觉得并非刚需” 肯定是幻觉。因为一个技能到底是不是刚需,在掌握它之前是不知道的……

只有真正掌握了那个技能之后,那个技能才会 “变” 成刚需。

并且,

一旦掌握了某项技能,它只能是刚需。

这种幻觉非常坑人。

全面 —— 自学的境界

也正是这个原因,几乎所有自学高手都懂这个道理:

绝对不能只靠一本书

“第一次突破” 很重要。

如果一个人有过一次只通过阅读书籍即获得一项新技能的体验,那么,他们内心深处(更准的说法是大脑的底层操作系统)的那个成本计算方法就会发生改变,心里想的更可能是:

这肯定是有用的,一旦学会,收益可不是几十块钱的书价或几百块课价那么一点点……
至于是否能学会,主要看我投入的时间精力预算有多少……
我身边有很多自学能力非常强的人。

这些人买书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一旦他们决定学习什么技能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去买书,而不是去找人。他们之前体验过,他们就是很清楚:

首先,书里什么都有;
其次,仅靠阅读在大多数情况下绝对够了……
更为不一样的是,他们一定会买回来一大堆书 —— 而不是四处去问,“关于 xx 的哪一本书最好啊?”

在他们眼里,书是成本最低的东西,比起最终的收益来讲更是不值一提。

更为重要的是,一本书绝对不够 —— 无论是谁写的,无论那个作者多么著名,影响力有多大…… 因为,书也好、教程也罢,这种东西就是有 “篇幅限制” 的。更为关键的是,每个作者都有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出发点和不一样的讲解方式、组织方法。
另外,这本书的目标里有更重要的另外一个:“让你有能力靠自己能够理解所有的官方文档” —— 书里不用讲官方标准库里的每个模块、每个函数究竟如何使用,因为那些在官方文档里定义得非常清楚……

而其他人写的呢?比如 Think Python,比如 A Bite of Python,再比如 Dive into Python[1],以及网上很多很多免费的 Python 教程都写得很好呢!

没有经验的人不懂而已。当你搞明白了一本书,后面再多读哪怕很多本的时间精力成本都是很低的,但每多读一本,都能让你在这个话题中变得更为完整

针对同一个话题读很多本书的最常见体验就是:

  • 嗯?这个点很好玩!这个角度有意思!
  • 看看比比前面几个作者怎么论述的呢?
  • 嗯?!怎么我看过却竟然没注意到呢!

这最后一条真的是很令人恼火却又享受的体验。它令你恼火,是因为你竟然错过;它令你享受,是因为虽然错过却竟然还有弥补的机会!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一切的 “学会” 和 “学好” 之间的差异,无非是全面程度的差异。

于是,翻译过来,“学好” 竟然如此简单:

多读几本书。狠一点,就是多读很多本书。

到最后,这种习惯会慢慢延伸到生活中。比如,我在遇到好歌的时候,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找到那首歌的很多版本,首唱者可能有很多版本,录音版、现场版,不同年份的版本等等;还有很多翻唱…… 看电影也一样,若是有翻拍版本,一定会找过来看 —— 不同国家的翻拍版本对比起来特别好玩。

甚至,到最后,你做东西的时候都会想着顺手多做几个版本。我这本 “书”,就肯定会有印刷版、电子版…… 到最后还会有个产品版 —— 这基本上是目前尚无其它作者做到的事情。

提高对所学知识技能的 “全面程度”,有个最狠的方法 —— 再次说出来不惊人,但实际效果惊到爆: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自学者的社交

在自学的任何一个阶段,学、练、用、造,社交都可能存在。

哪怕是在最枯燥,看起来最不需要社交的 “练” 的阶段,社交也会起很大的作用 —— 在自己累了的时候,看到有人还在练,看到很多人都在练,看到很多人其实也挺累的但还在练…… 这些都是让自己感觉没那么费劲的好办法。

实际上,在最初 “学” 的阶段,社交也是极为重要的。

一般来说,物品、书籍之类非人的东西,都不大可能激活镜像神经元。只有看到人的时候,镜像神经元才会被激发。所以,你送给小朋友一把吉他,他不会有什么兴趣的。可若是你在弹琴的时候被他看见,他的镜像神经元就会因为你的行为而被触发,进而对弹奏吉他感兴趣 —— 注意,不是对吉他本身感兴趣。若是你在弹琴的时候,带着某种能够打动他的情绪,那他更容易被影响,因为情绪更能激发镜像神经元。也就是说,一切的学习起初都基于模仿,一切的模仿,都源自于看到真人的行为 —— 哪怕是在电影里看到,虽然只不过是影像而已,并非真人,但毕竟是真人的影像。

所以,无论学什么技能,都要找到用那种技能的人,这样我们的镜像神经元才可能更容易被激发,学习效果才会好。若是能找到热爱那项技能,乃至于一使用那项技能就很开心(最好的情绪之一)的人,那就更好了。激情这东西,是少数幸运儿才长期持有的东西,大多数人小时候挺多,过了十五六岁之后就开始有意无意磨灭了激情,且并不自知。

有一次朋友跟我聊起他苦于没办法培养自己孩子的正经兴趣爱好…… 我说,其实很简单,只不过是你方法错了。你不用告诉孩子 “应该学什么,应该对什么感兴趣”,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见识到拥有那个技能的,令他产生羡慕情绪的人 —— 只要孩子羡慕那个人,他就自然而然地有 “我也想这样” 的想法,到最后,谁都拦不住。这就是镜像神经元的力量。进而,所谓的社交,还真不一定是非要跟人说话、聊天…… 见识到,也是社交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地球上有效社交密度最高的地方,是 Github。有些程序员们常开玩笑,说 Github 是全球最大的同性社交网站,事实上,他们不知道,女性程序员的比例正在逐步提高,而且女性在科学上,从来就没有屈居二线过[1]

在 Github 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而后为那项目贡献一己之力,用自己的工作赢得社区的认同…… 这就是 Github 上的社交方式。若是自己做了有意义的项目,就会有更多人关注;若是那项目对很多人有用,那就不仅有很多人关注,更有很多人会像当初的你一样为这个项目做贡献…… 这就是程序员们的有效社交

Github 能成为地球上最大的有效社交网络,没毛病,因为用作品社交肯定是最高效的。

所以,无论学什么,都要想尽一切办法尽快做出自己的作品。做一个产品出来的过程中,会磨练另外一项自学者不可或缺的能力和素质:

完整

与之前提到的另外一项加起来,就构成了自学者的最基本素养:

学就学得全面;
做就做得完整。
无论多小的作品,都会让创作者感受到 “单一技能的必然无效性” —— 你试试就知道了。哪怕你想做个静态网站,你都会发现,仅仅学会 html/css 是不够的,因为部署到远端服务器上的时候,你无论如何都得学学 Linux 基本操作…… 而已然具备了自学者基本素养的你,自然会想办法 “全面掌握”,而不是糊弄一下而已。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你就会明白那些高明的手艺人为什么总是做小东西 —— 那是因为在追求完整的过程中,你必然会发现,越小越容易完整。这也是为什么庸人总是好高骛远,因为他们不顾完整,所以就可以妄图建造海市蜃楼。

手艺人不怕做的事小。而且,“小” 无所谓,“完整” 才是关键。

给自己足够长的时间去学;在充足 “预算” 之下耐心地练;不断找活干,以用代练;然后,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尽快尝试着做出属于自己的完整作品,无论大小。

只有这样,你才是个值得被交往的人。

这是自学者的黄金时代

lifehack.com 上的这篇文章也的的确确值得细读 —— 读过且真正理解之后,不夸张地讲,你的 “搜索技能” 已经足够灭掉整个人类当前活跃群体中的 99% 了…… 这个说法真的完全没有夸张,绝大多数人就是不会在搜索的过程中使用那些符号的,比如 - * ~ @ # : " .. —— 还有很多其它技巧…… 话说,你在 Google 上用过 Time *place* 吗?

已经掌握了正则表达式以及 glob 的你,学习一下如何使用这种符号,实在是太小菜一碟了 —— 然而,这么简单的东西所能带来的未来收益是非常惊人的,不信走着瞧。

可实际上,还是得应用我们之前说过的原则:

首选查询,肯定是官方文档。

于是,有事先问 Google 就成了自学者的必备修养。

能 Google 出答案的问题,就不需要去麻烦别人。

这也是一个自学者的基本素养。

偶尔,也确实会遇到 Google 了很久,就是没有找到答案的情况…… 这样的时候,你可能需要想办法 “问人” 了。然而,最靠谱的通常并不见得是 “身边的人”,而是互联网上各种垂直社区里的其他用户……

向人问,也是有学问的 —— 很多人张口就问,结果呢?结果没人理。为什么呢?

作为一个有素养的自学者,有一篇文章必须精读:

How To Ask Questions The Smart Way

这是大神 Eric S. Raymond 和 Rick Moen 于 2001 年在网上发布的文章,被人们奉为经典;迄今为止经历了很多次的修订,最后一次是在 2014 年,Revision 3.10 —— 前后被翻译成了许多种语言。

不认真使用 Google,你就错过了整个人类历史上自学者最黄金的时代。

避免注意力漂移

到今天为止,我自己依然还是个需要不断与 “注意力漂移” 争斗的人 —— 许多年前,我注意到这个现象的时候,经过思考,就接受了一个事实:

注意力漂移不是能杜绝的现象,但必须在关键时刻有所应对……

如果当年的我没认真想过这事,没思索出对策,那么后来的我也不可能写那么多书,转行那么多次,自学那么多大大小小的技能…… 当然,各位读者也完全看不到现在正在阅读的文字 —— 因为它们不可能被完整地写出来,甚至干脆就不应该存在。

在罗列并比较众多策略之后,我选了一个看起来最不相干,却最本质的策略:

把 “全面完整” 放到最高优先级。

而后,这些年全靠这个策略挺了过来……

当我想做什么事的时候,或者想学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会投入一定的时间去琢磨,这个事或者这个东西,要做得全面完整,或者要学得全面完整,那都应该做什么呢?在思考如此严肃的问题的时候,我还是习惯用纸和笔,写写画画 —— 迄今为止没有找到合适的电子设备和软件替代。

自学者的终点

…… 磨练自学手艺的你,早晚会遇到这种情况:

必须学会一个没人教、没人带,甚至没有书可参考的技能。

2011 年,我开始投资比特币的时候,不像现在。现在你能在 Amazon 上找到一大堆书,给你讲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投资…… 2011 年的时候,互联网这本大书上,连篇像样的文章都几乎没有。

在这样的领域里成为专家,其实比外界想象得容易 —— 当然,无论什么,外界总是觉得很难。为什么比外界想象得更容易呢?因为大家都不懂,仅此而已。

所以,剩下的事情很简单:

谁能持续研究谁就可能更先成为专家。

到最后,还是一样的,决定因素在于有效时间投入,再次仅此而已。

说研读比特币白皮书,就真的研读,反复研读,每年都要重复若干遍 —— 有人问了,有那个必要吗?是哦,对我有没有那个必要,我自己说了算。并且,就算真有,告诉别人有什么用?对吧?

说投资就真的投资,不是 “买两个试试”、“买几个玩玩” —— 我的做法是重仓。持仓之后继续研究,和两袖清风地读书研读肯定不一样。有一个与我极端相反的例子。此人大名鼎鼎,是《精通比特币》(Mastering Bitcoin)的作者,Andreas M. Antonopoulos,与我同岁,也是 1972 年生人。
他也是国外公认的比特币专家,但他不是投资人 —— 他几乎没有比特币。2017 年牛市的时候,人们听说大神 Andreas M. Antonopoulos 竟然几乎没有比特币,大为惊讶,向他捐款总计 102 个比特币左右 —— 千万不要误会我,我没有任何鄙视他的意思。这不是我说说而已,我是用行动支持他的人。他的书,《精通比特币》的中文版,还是我组织人翻译的。

我只是说,我和他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在某些方面我比他更实在,这也是事实。我相信我在实际投资后,对比特币也好区块链也罢,理解力会更深一些,因为驱动力不一样么,多简单的道理。

然而,仅仅 “谁能持续研究谁就更可能先成为专家” 这一条,其实并不够完成 “学会一个没人教、没人带,甚至没有书可参考的技能”。

这么多年来,我能够 “学会一些没人教、没人带,甚至没有书可参考的技能”(比如赚钱这事就是如此),更多的时候仰仗的是一个我已经告诉过你的 “秘密”…… 也许你想不起来了,但我一说你就能 “发现” 其实你真的已经听我说过

刻意思考:这东西我能用在哪儿呢?

并且,我还讲过在自学编程的过程中,见识到的 MoSCoW Method 给我在写书方式上的影响。

我写书就是这样的。在准备的过程中 —— 这个过程比绝大多数人想象得长很多 —— 我会罗列所有我能想到的相关话题…… 等我觉得已经再也没有什么可补充的时候,再为这些话题写上几句话构成的大纲…… 这时候就会发现很多话题其实应该是同一个话题。如此这般,一次扩张,一次收缩之后,就会进行下一步,应用 MoSCoW 原则,给这些话题打上标签 —— 在这过程中,总是发现很多之前感觉必要的话题,其实可以打上 Won't have 的标签,于是,把它们剔除,然后从 Must have 开始写起,直到 Should have,至于 Could have 看时间是否允许,看情况,比如,看有没有最后期限限制……

在写书这事上,我总是给人感觉很快,事实上也是,因为有方法论 —— 但显然,那方法论不是从某一本 “如何写书” 的书里获得的,而是从另外一个看起来完全不相关的领域里习得后琢磨到的……

你看,把另外一个领域里的知识拿过来用,是在一个 “没人教、也没人带,甚至没有书籍可供参考” 的领域中,最基本的生存技巧。

再进一步,当我们在最开始的时候说,“尽量只靠阅读习得一项新技能” 的时候,有一个重点现在终于在之前的很多解释与讲解之后能说清楚了:

我们并不是不要老师这个角色了,准确地讲,我们只不过是不再需要 “传统意义上的老师” 了而已。

首先,我们把自己当作老师 —— 英文中,Self-teaching 这个词特别好,它描述得太准确了。很多的时候,想在身边找到好老师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我们只能把自己当作老师去教自己

其次,就算我们 100% 只依靠阅读,那内容不还是别人写的吗?写那内容的人,实际上就是老师。没错,书本,是历史上最早的远程教育形式,即便到今天也依然是最重要最有效的远程教学形式。阅读的好处在于,对老师的要求中没有地理位置的限制,若是能自由阅读英文,那就连国界限制都没有。“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句话,显然是并不好色的人说的,因为他更爱书……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说:

各路牛人都在书里……

反正,写书的人群中,牛人比例相对较高,这是事实 —— 古今中外都一样。

进而,更为重要的是,一旦你把整个互联网当作一本大 “书”,把 Google 当作入口,实际发生的效果是:

你把 “老师” 这个角色去中心化了……

一方面 “老师” 这个角色的负担降低了,他们不用管你是谁,也不用管你怎么样了,他们该干嘛就干嘛;而另外一方面则对你更重要 —— 你学不同的东西,就可以找不同的老师;即便是相同的东西,你也可以找很多老师;对于任何一个老师,你都可以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也就是说,只挑他最厉害的部分去学…… 不就是多买几本书吗?不就是多搜索几次、多读一些文档吗?

最后,你竟然还有最厉害的一个小招数:

无论学会什么,都要进一步刻意思考:这东西我能用在哪儿呢?

于是,你 “一下子” 就升级了 —— 用这样的方式,相对于别人,你最可能 “学会几乎任何一个没人教、没人带,甚至没有书可参考的技能”……

你看看自己的路径罢:从 “不得不把自己当作老师去教自己” 开始 —— 虽然起步是不得不,但这个 “不得不”,恰好是后来你变得更为强大的原因和起点……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有很多牛人的很多成就其实都是这样 “被迫” 获得的。

于是,我们终于可以好好总结一下了:

image.png
  • 你一定要想办法启动自学,否则你没有未来;
  • 你把自学当作一门手艺,长期反复磨练它;
  • 你懂得学、练、用、造各个阶段之间的不同,以及针对每个阶段的对应策略;
  • 面对 “过早引用” 过多的世界,你有你的应对方式;
  • 你会 “囫囵吞枣”,你会 “重复重复再重复”,你深刻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以后你最擅长的技能之一就是拆解拆解再拆解;
  • 你用你的拆解手艺把所有遇到的难点都拆解成能搞定的小任务;
  • 自学任何一门手艺之前你都不会去问 “有什么用”,而是清楚地知道,无论是什么只要学会了就只能也必然天天去用;
  • 你没有刚需幻觉,你也没有时间幻觉,你更没有困难幻觉,反正你就是相对更清醒;
  • 不管你新学什么手艺,你都知道只要假以时日你就肯定能做好,因为所有的手艺精湛,靠的只不过是充足的预算;
  • 你知道如何不浪费生命,因为只要不是在刻意练习、不是在刻意思考,那就是在 “混时间”;
  • 你总是在琢磨你能做个什么新作品;
  • 你刻意地使用你的作品作为有效社交工具,也用作品去过滤无效社交;
  • 你乐于分享,乐于阅读也更乐于写作 —— 因为这世界怎么帮助你的,你就想着要怎样回报;
  • 你把全面和完整当作最高衡量标准,也用这个标准去克制、应对自己的注意力漂移;
  • 你会不断自学新的手艺,因为你越来越理解单一技能的脆弱,越来越理解多项技能的综合威力;
  • 你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它是你最喜欢的 “书”,而 Google 是你最好的朋友 —— 他总是能帮你找到更好的老师;
  • 偶尔,你会学会没人教、没人带、甚至没书可参考的手艺,别人都说你 “悟性” 高,可你自己清楚地知道那其实是怎么回事;
  • 你越来越明白,其实没什么 “秘密”,越简单、越朴素的道理越值得重视;
  • 你发现你用来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多 —— 准确地讲,是 “琢磨”…… 只不过是因为你真会琢磨了 —— 你很清楚你应该花时间琢磨的是什么。

没有人教过我怎么写一本长销书(而不仅仅是畅销书),这显然是我通过自学习得的能力 —— 我也只能把自己当作老师教自己,这是不得已。然而,不得不的选择同样常常能给我带来好运…… 甚至,它也不是我通过阅读哪本书习得的能力 —— 因为这方面还真的没什么靠谱的书籍。然而,我竟然学会了 —— 靠什么?靠的就是上面说的那点事而已。

“秘密” 是什么?说出来后,你听起来肯定是感觉 “太简单了” 乃至于 “有点不像真的”…… 每次,我都很认真的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 我要写的内容,的确是正确的吗?
  • 我要写的内容,确实会对读者有用吗?
  • 有什么内容是必须有的、应该有的?
  • 我写的这个内容,十年后人们再看,还会觉得跟新的一样有用嘛?
  • 我的书名,就那么放在那里,会直接让买家产生不由自主购买的吸引力吗?

一旦这几个问题我有了清楚的答案,我就知道,我有能力制作一本新的长销书了 —— 真的没有什么别的 “秘密”。

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我分享过以下内容:

我认为一个人的自学能力(当时还在用 “学习能力” 这个词)分为三个层次:

  1. 学会有人手把手教授的技能
  2. 学会书本上所教授的技能
  3. 学会没有人能教授的技能

这一次,我无非是把后两个层面用一个特大号的实例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而已。

到最后,没什么不能自学的,反正都只不过是手艺 —— 只不过,我们每个人都受限于自己的时间精力而已。所以,若是你正在读高一,正在读大一,那就好好珍惜自己有机会可以随意设置充裕预算的时光罢。若是你已为人父母,那就想办法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下一代罢。然而,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这么想:

若是还有很长的未来,现在真不算晚……

自学不过是一门手艺,而且还是谁都能掌握的。不要 “试试” 而已,而是 “直接开干” —— 这样才好。

最后还有个需要补充的是:很多人崇尚 “刻苦”,并且刻意强调其中的 “苦” —— 古训中所谓的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 这一点我并不认同,而且还是深刻地不认同。

我的观察是,所谓的 “苦”,是那些完全不会自学的人对自学者的所作所为的错误理解。

自学一点都不苦,道理也很简单:

因为自学者是自发去学的,原动力在于自己。而不像其他人,是被动地学,原动力并非在于自己。

由于原动力在于自己,遇到困难时,当然同样苦恼;可不一样的是,有持续的原动力去克服那些困难,于是,总是在不断克服困难之后获得更大的愉悦、更大的满足感。

所以,“刻”,我们很认同,刻意地练习、刻意地思考,刻意地保持好奇心,刻意地去学习一些看起来与当前所掌握的手艺完全不相干的知识…… 至于 “苦” 么,那是别人的误解,我们自己开心着呢 —— 无所不在、无处诉说的幸福。

人生苦长,无需惊慌。

祝你好运!

相关文章

  • 《自学是门手艺》读书笔记(2)

    战胜难点 所有的难点,事实上都可以被拆解成更小的单元,而后再逐一突破的时候,就没那么难了。逐一突破全部完成之后,再...

  • 《自学是门手艺》读书笔记(2)

    "买回来书放着不看或看得太少"是我一大恶习,笑来老师在"工作量证明"这一节提到的这种情况直戳要害,让我深感震...

  • [读书笔记]自学是门手艺[2]

    刚需幻觉 在自学中,耽误人的幻觉很多。比如,时间幻觉。人们总觉得自己时间不够了,所以学东西的时候总是很急…… 可实...

  • 自学是门手艺

    读完李笑来老师的《自学是门手艺》感觉自己很多学习上的问题都豁然开朗,有了方向。 为什么要有自学能力 001全球平均...

  • 自学是门手艺

    前段花时间把来自李笑来老师写的《自学是门手艺》 ,虽然说里面写的内容是Python相关的学习和应用,但是最根本的内...

  • 自学是门手艺

    二十二、2019年10月20日 开始阅读《自学是门手艺》 第二十二天 第十一章 第6节 保存到文件的函数 1、当...

  • 自学是门手艺

    《自学是门手艺》是李笑来老师于今年七月刚刚创作的一本新书。 毋庸置疑,自学肯定是门手艺,而且几乎是人人都想学会的手...

  • 自学是门手艺

    原文地址 前言:这个世界变化频率和变化幅度都在不断加大的时代,自学能力是这个时代最具价值的能力。自学是门手艺,手艺...

  • 自学是门手艺

    去年就看了李笑来的这本书,今年又翻开,仿佛之前没有看过一样 都忘记了 一,自学本身是门手艺,学什么并不重要。求学阶...

  • 自学是门手艺

    最近看的李笑来《自学是门手艺》一书,我在找他书里的经典语录,通读一遍之后就开始精读做笔记了。 最近看的第二部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自学是门手艺[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tk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