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难点
所有的难点,事实上都可以被拆解成更小的单元,而后再逐一突破的时候,就没那么难了。逐一突破全部完成之后,再拼起来重新审视的时候就会发现那所谓的难常常只不过是错觉、幻觉而已 —— 我把它称为困难幻觉。
无论学什么都一样,难的部分不学会,就等于整个没学。
只要你开始施展“读不懂也要读完,读完之后再读很多遍”的手段,并且还“不断自己动手归纳总结整理”,你就会“发现”,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你会有错觉:
“突然”之间一切都明了了!
知识就是知识,它没有任何义务去具备幽默生动的属性;
手艺就是手艺,它没有任何义务去具备有趣欢乐的属性。
幽默与生动,是要自己去扮演的角色;有趣与欢乐,是要自己去挖掘的幸福—— 它们从来都并不自动包含在知识和手艺之中。只有当它们被“有心人”掌握、被“有心人”应用、甚至被“有心人”拿去创造的时候,也只有“有心人”才能体会到那幽默与生动、那有趣与欢乐。
所以,有自学能力的人,不怕枯燥 ——因为那本来就理应是枯燥的。这就好像人生本无意义,有意义的人生都是自己活出来的一样,有意义的知识都是自己用出来的—— 对不用它的人,用不上它的人来说,只能也只剩下无法容忍的枯燥。
能够耐心读完那么多在别人看来“极度枯燥”的资料,是自学者的擅长。可那在别人看来“无以伦比”的耐心,究竟是哪儿来的呢?如何造就的呢?没断奶的人想象不出来。其实也很简单,首先,平静地接受了它枯燥的本质;其次,就是经过多次实践已然明白,无论多枯燥,总能读完;无论多难,多读几遍总能读懂……于是,到最后,只不过是习惯了而已。
横向拆解
自学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
把那些很难的任务无限拆分——直至每个子任务都很小,小到都可操作为止。
分清的方法?其实也不难,就是不断拆解,不断主动整理。每次用图表整理那些概念的时候,就会发现比原来更清晰一些,多次整理,最终就谙熟于心了。
事先想不清楚的,就不要去做。
从“小而完整”的东西开始做(任何事)非常重要。
“小”无所谓,“完整”才是关键。
我的结论是:
绝大多数人的自学能力,基本上都是被“自己的感觉”耽误掉的。
即,原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最终,都被自己的感觉给干掉了,直至全然失去自学能力——虽然其后也经常学习,但,其后一生从事的全都是学习这个行为里最初级的模式:“模仿”。
不要问学它有什么用,学就是了……
要学,想学,那就自顾自去学吧,用不着征求别人的意见!
首先,基础策略是,要深刻理解这个现象及其解释:
对任何一项技能来说,刚需是自学的结果;而不是自学的原因;
而后,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策略:
做个自驱动的人,而非被外部驱动的被动的人。
最后一个很简单却很有效的策略是三个字,之前提到过的:
找活干
有活干,真的很幸福。
一切的技能都是刚需。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你不需要选择。
然而,至于学还是不学,其实从来都不是从“有没有用”来判断的,真正有意义的判断依据只有一条:
有没有时间?
有时间就学呗!没时间就挤时间呗!学得不足够好怎么办?花更多时间呗……
所有的自学者都必须刻意练习 —— 这是谁都逃不过的地方:
全面
把自学当作一门手艺,把所有的技能也都当作一门手艺,那就相对容易理解了:
全面,是掌握一门手艺的基本。
为了全面,当然要靠时间。所以,关于“混与不混”,我们有了更深刻却又更朴素的认识:
所谓的不混时间,无非就是刻意练习、追求全面。
也正是这个原因,几乎所有自学高手都懂这个道理:
绝对不能只靠一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