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长大越孤单
黎歌 ▍
序
已不记得在外度过了多少个春秋,现如今已成家,但离立业还有一段距离,看似触手可及,实则遥不可及。记18年8月份时,独自出去购物逛街,购物完成后,来到一家咖啡店里,没一会儿,对面桌坐下五个人,围坐一桌,各点了一杯咖啡,简单的评论了一下咖啡的口味,渐渐的,一个接一个的点亮了手机,各玩各的,没什么交流,差不多过了十分钟,有一个人可能看不下去了,说怎么出来了还玩手机,聊聊呗,其他人抬起头,依旧手不离手机,看了他一眼,眼中透露的意思就是聊什么,说说近况啊,最近的工作的状况或者八卦都可以啊,也就那样吧,老样子,没什么变化,聊八卦多无聊,网上的八卦更多。
这期间他们没有过多的交流,氛围貌似有些尴尬,没过多久就逐渐告别离开。因为环境 逐渐变得无话可谈。
02
你有了新的交流圈,我也有了新的社交群。彼此不再打开新对话框,因为给你发了在吗?也许就后悔了,因为会发现不知道下一句该聊什么,不如去刷刷视频,看看帖子。前面看过一篇文章,记录作者张爱玲年少时,有一位好友名叫炎樱,两人影形不离,亲密无间。炎樱多次出现在张爱玲的笔下,她的文字中处处透露了,对炎樱的认可,后来,两人先后到了美国,一开始来往密切,后来却发生了变化。两人各忙各的,相处平淡,不怎么沟通,这还是在同一个国度。
想想我们和那些已经断交了的朋友,都是从陌生到认识,相互认可,而后又是相互遗忘的过程。好朋友,刚分开,归来马不停蹄的赶场聚会。但是慢慢的分开一两年后,电话已经没在联系,微信上回复消息也是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因为生活鲜有交集,也不再爱聊从前的事情,于是渐行渐远,不再来往,向背而去。多少的爱情不是败给彼此之间的情感,而是败给看似咫尺实则遥远的距离
03
似曾相识的画面。我曾经的一些朋友也有过这种相对无言的情况,自从那一次的聚会后,便没有人再提起一起再聚一聚,曾经一直在聊天窗口顶端的群和特别关心的人,现在偶尔想起,也只能通过搜索才找到。因为各自身处于不同的环境,我们已然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大家各走各路,毕业后各自上班,地点不同,接触的人事不同,感兴趣的东西也不同。有时候距离太远,产生的不再是美,而是隔阂和疏远。分开后没想过再有相遇的那一天,因为比起相忘于江湖,相对无言太过悲凉。所有离别,都是约定好的后会无期。曾经的置顶好友,曾经每条必赞的朋友,到最后连在朋友圈的赞都懒得点一个,朋友圈清楚地记录了友情变淡的过程。看你发的朋友圈 就知道那些人已经不是朋友。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人注定只能陪你走过一段路,能陪你走大半生的只有你的父母和爱人。
04
道不同不相为谋,三观不合难当朋友。听过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这话。思想观念及成长阅历的不同也会导致我们之间的关系链断裂。他想的是吐槽公司各种不公,你想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他想聊的是如果打扮,你想聊的是如何扩展业绩。你告诉他,我从今天起开始学写作,她会和你说那有什么用,现在这么多媒体人,你做的好吗?曾经的下课买零食,结伴而行上厕所,那么无忧无虑的同伴不再有。在《亲爱的安德烈》里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身边的人,也不停的换。我们慢慢的会发现,大家都是埋头往前走,你自己也在拼命往前挤。偶尔的休息时间,也没有了找朋友的念想,更注重个人的独处时间。就如作家余华说的:“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既然不能把酒言欢,就请独自举杯。
你好,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