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学理科的。上学的时候读课外书少得可怜。这使得我的体内并没有存储什么文学细胞。
终于不用为考试再读书的时候,发现很多文学作品,根本读不进去。因为在潜意识当中,我觉得那些东西“没什么用”。
但我又是一个很感性的人,理科的专业只是让天生感性的我,变得很理性,善于用很多理性思维解读感性的心理模式,导演一部一部心理剧情。导致自己的头脑中有大量的信息互相对抗。头脑消停不下来,心理上也有了抑郁的前提。
“码字”这件事,能让头脑把乱撞乱跑的信息抓回来,排列整理一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缓解了抑郁。
这是“码字”之于我的“积极效果”。
2
尽管如此,我对文学还是无感。
有次,读一本关于“情人”的书评(杜拉斯),对第一段的评价超级高,说是大师级的: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转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比你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的女人,与你那时的容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段,我读了10来遍,我读不出好来,不知道好在哪里。
我曾经喜欢一个年轻网络作家的文字,他阅读量很大,一年百十本书。他的偶像是川端康成。他说,读川端康成的作品,浑身会起鸡皮疙瘩。
于是,我也买了川端康成的《雪国》,说实话,我从翻开书的第一页就一直开始“神游”,我的思绪回不到书本本身。
类似的体验还有读冯唐介绍的一些书,他特别推崇美国作家亨利米勒,我也在kindle上下载了《北回归线》来看,结果,根本读不下去。那里面充满了酗酒,性,荒诞。处处都是颓废的基调。也许,这与我一直以来接受的“正能量”教育有关?总之,我读不下去。而冯唐喜欢得要命。甚至,因为米勒写的很多是“限制级”的书,不敢署名,结果对文字超级敏锐的“冯唐”,读几句就知道是米勒的书,“这个流氓,跑不了”......
冯唐的小说我也是不太爱读。他的荷尔蒙似乎分泌太过旺盛,“xing”的话题,总能激发他的热情,一下就自嗨了的感觉。尽管他从小那么热爱文学,对文字有一种天生的敏感,从小对古文也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力。读古文都能把自己“读硬了”。但读他的书,我也常常产生“呀,流氓........”的感受。
(我跟是博士毕业的表妹谈及感受,她不能接受,她喜欢冯唐喜欢得要命,因为这个分歧,她好几天没有跟我说话。呵呵~~)
冯唐既是顶级公司的顾问,又能码字。是少有的“码字”还能取得“财务成功”的人之一。要知道,历史上搞文学的很多人都是穷困一生。死后才知名的比例比较多。
这让我联想到心理学里有个观点“xing欲强的人”获得财务成功的几率比较大。毕竟,你想要争取什么,必须先要有高于一般人的欲望。
对于“码字”的热爱,让他辞职,想要专心在家码字。看过公众号里面介绍他在云南的宅院,他描写过自己最向往的生活:陷在沙发中,取一本爱读的书。。。。。。。(虽说他的书我读不下去,但这样的生活却引发了我的超级共鸣)
还有著名的王小波,他的短文集《思维的乐趣》读来另我佩服不已。可是《黄金时代》里反复使用的什么“破鞋”之类的词,只能让我有了生理上的排斥感。我不能享受这样的阅读。
3
文学的作用听说有两个,一是“娱乐”,二是“教育”。
但我觉得,娱乐和教育都是表层的。还有一个作用是“启示”。读到一句让你特别感动的话,你说不出好来,就是喜欢得要命。
曾经读到“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那一刻,有一个瞬间,像是体内某个脉轮被打通。产生了无以言表的愉悦感。当想和朋友分享这份感受到的时候,朋友奇怪地看着我。她一脸茫然地说:“我没啥感觉。”
我觉得奇怪,那段时间也并没有暗恋什么人,但是那股内心升腾起来的喜爱之情真的无以言表。
后来,再反复读这句话,似乎就没有当初那种灵光乍现的狂喜之感。
看来,阅读真的是很私人化的一个活动,每个人都太不一样,每个人的不同时间段也不一样。同样的文字要借由个体本身的脉络,与读者产生共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4
“码字”对于我,不算是真爱。因为,如果没有营,我居然写不下去。
“打开电脑,一杯咖啡冒着热气,坐在电脑前安静地写作,”这件事,画面化一下会不会显得很高级?这件事让我自我感觉良好。
日子一天天,像流水一般度过。我们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在这样流逝的时光当中,每天让自己“自我感觉良好”是顶顶重要的事。
所以,继续写下去。写着写着,那些读着容易走神的文字也许会通过某一个点,触动我的神经,让那种“狂喜”的感受再次来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