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写人生训练营教育📚漫薇手迹读书会
【书写人生训练营】7组+momo+《为何家会伤人》

【书写人生训练营】7组+momo+《为何家会伤人》

作者: momo的碎碎念 | 来源:发表于2019-06-30 18:22 被阅读2次

“妈妈,你很可爱,也很可恨”


“你又没死,为什么要报警?”这是一位婆婆对儿媳妇说的话。

前段时间,怀孕3个月的中国孕妇在泰国某公园被其丈夫推下悬崖的新闻占据了微博热搜整整一个星期,幸运的是孕妇从30多米的悬崖下被救起。但事后男方母亲因女方不肯配合说假口供,竟破口大骂,说出许多令人极度心寒的话,简直人神共愤。

随后新闻曝光越来越多,原来其丈夫作案累累,隐瞒了多宗犯罪记录,这次为了争夺财产,甚至动了杀机,狠心将自己的妻子和腹中的胎儿推落悬崖。反观其家属不仅丝毫没有歉意,还咄咄逼人,试图扭曲事实,溺爱儿子到这个地步,也难怪会养出个谋财害命的儿子来。

人命关天,发生这么恶劣的事件后,还一直为自己的儿子开脱, 除了儿子鬼迷心窍,他们的家庭教育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央视纪录片《镜子》里说过: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

父母关系在家庭中是起关键性作用,他们的相处之道、教育方式、感情浓度等因素直接影响家庭幸福程度。最近在看的一本书,里面就分析了很多家庭问题,引人深省。

这本书是《为何家会伤人》,作者是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他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同时他也是心理学畅销书作家,著有《心灵的七种兵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等系列作品,总销量超百万册。

武志红老师运用大量案列和心理学知识,把他看到的一些中国家庭问题的基本面貌写进书里,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以及改善家庭的关系。我总结了三个家庭中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别把权力带回家、别把孩子当成你的最爱、别把焦虑转移给孩子,下面我们逐一看看。

 

一、别把权力带回家

 

也许你在职场上身居高位,精明能干,领导力强,不仅超越了你的竞争对手,也习惯了处处发挥你的女王本色,对下属分配任务,打点好一切。

可是,如果你不懂得把权力规则抛开,并把它带回家后,将会使你的家庭关系变得狼狈不堪。

《为何家会伤人》里举了一个例子:45岁的白丽拥有一家房地产公司,有一个比她长两岁的丈夫和一个聪明伶俐的15岁的儿子。按理说,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可实际上,白丽却觉得跟家人很疏远,苦不堪言。

丈夫说:什么都不需要我,妻子一眨眼把什么都处理好了,这让我觉得自己一点价值都没有。儿子这样评价她:她是很好的领导,很差的妻子,独裁的妈妈。她很可爱,也很可恨。可爱的是,她让我有依靠。可恨的是,我没有自由。

为什么丈夫和儿子不约而同都有相似的感受?原来白丽喜欢把在公司那套运作方式也用在家庭里。她不自觉地在家里充当“家庭领导”的角色,习惯控制和安排所有事情。她有一个座右铭“我不理会感觉,我只解决问题”,这就是问题所在。

职场上讲究的是权力,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但回到家中,我们需要的是感觉与理解,尊重与接受。咨询师黄家良说,“家不是工作的延续,也不是工作的补充”。对我们来说,家应该是温暖的开始,是心灵的港湾。

 

如果在家里也使用工作中处理利益的那套方式来处理家里的问题,就会给家庭成员带来极大的压迫感,久而久之,家庭关系就会越来越疏离。好比你们共同去一家餐厅吃饭,正常来说是每个人选出自己想吃的菜,然而你的伴侣并没有征求你们的意见,也不了解你们的喜好,叫来服务员自行下单,结果上来的全是不合胃口的,这种感受不言而喻。

二、别把孩子当成你的最爱

 

前阵子,演员朱雨辰的妈妈在一档综艺节目上的一番话引起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70岁的朱妈以爱的名义,将儿子的生活全盘掌控起来。儿子也年近40,拍戏这么多年,妈妈几乎每次都要跟着进剧组,贴身伺候,理由是不论儿子走到哪里,都要给他一个温暖的厨房”。不仅如此,朱妈每天还会坚持熬清肺去火的梨汤,熬制需要一个半小时,她必须4点钟起床,而这个看似充满爱的工作,她一做就是十几年,基本没有间断,无不显示出对儿子的溺爱。

在朱妈看来,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她感到自豪,但她不知道的是,对于朱雨辰来说其实这是一种病态的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爱。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

 

《为何家会伤人》里提到,溺爱分两种:包办型和纵容型。包办型溺爱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们不鼓励甚至不喜欢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显然,朱妈就是属于包办型溺爱,儿子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依然事事操劳,只围着儿子转,这样不仅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是以爱的名义在伤害孩子。

这种父母不只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很多时候,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受也常视而不见。他们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以为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排,其实这是把孩子逐渐推向自我迷失。

无论是文章开头那个纵容儿子的母亲,还是包办孩子一切生活起居的朱妈,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无形伤害,只有学会放手,尊重孩子,才能让孩子形成真正的自我和健康的心理。

三、别把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

 

一直以来,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寄望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会在紧张的课时结束后,额外报名许多补习班,兴趣班,给孩子造成巨大压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徐浩源博士解释道: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移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正如《为何家会伤人》里说的一个真实故事:小学生小刚突然跳楼自杀,原因是他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家长的期许,太累了。生前爸妈常常对他说,觉得很失望,他不想再让爸爸妈妈感到失望,所以现在了死亡。

其实这不是罕见案例,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各种期望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投射,武志红老师说,家长有种种的心理需求,但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实现。因为孩子现在是自己最爱的人,倘若孩子成功了,相当于自己也成功了。

这种压力和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是一种“双输”的局面,孩子会害怕做不好而倍感压力,影响他完整的独立人格发展;家长也会感到失落导致常常指责孩子,因为孩子做不到他们的期望。

这个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给孩子空间,让他学会独立思考,为自己的前路负责;家长也要充实自己的生活,不断成长,当我们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身学习上,就不会动辄干涉孩子的成长。

家是温暖又充满爱的,是感到自在又彼此尊重的,是相对独立又共同成长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家庭关系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不要把工作上的权力带回家,漠视家庭成员的感受;不要把孩子当成世界的中心,忽略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要把压力转移给孩子,导致他们形成很多无形的压力。

清华大学社科院院长彭凯平说:真正的教养不是在温室里栽培植物,而是帮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同时教会他们独立面对世界。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和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才是父母真正的职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写人生训练营】7组+momo+《为何家会伤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uwb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