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说:文学作品阅读是中考语文试卷中拉开分数差距的重要板块。考场上,所有正常的考生都能读懂文章内容,为什么答题时却拿不到高分?尤其是很多语文基础很不错的孩子也拿不到高分呢?
老杨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两个核心问题:
一、是阅读的思维程序有问题,阅读时缺乏明确的阅读目标。
二、是训练方法有问题,总是练不到点子上。
因此,老杨将在本文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呈现给大家。
老杨本次研究的核心概念——分述!
分述,就是分别陈述,是指考生在阅读过程中分别将阅读目标表达出来,完成对文本从局部感知到整体感知的过程。
一直以来,阅读教学有一个误区:就是错误地理解了“整体感知”的含义。阅读文章和看风景不一样,不可能一眼就把文章看完,而是逐句逐段的感知文字信息,最后形成“整体感知”。由于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限制了他们的文字敏感性,他们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到后面就忘记了前面的文本内容,做题时就常常找不到方向,大多数会凭感觉答题,从而导致大量丢分。
这就是很多学生“一做就错,一讲就懂,下次还错!”的原因。
而“分述”的训练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
分述的内容有哪些?如何安排分述的程序?如何训练由分述到整体感知的能力?这是阅读训练的关键所在。
根据《考纲》规定的中考考点,结合中考文学类文本的特点,老杨把“分述的内容”分为以下十个步骤:
1. 关注标题。
2. 了解作者。
3. 概括事件背景。
4. 理清人物关系。
5. 概括故事情节。
6. 分析情感线索。
7. 理清行文脉络。
8. 分析人物性格。
9. 分析文章写法。
10. 探究文章主题。
以上十个问题包含了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所有考点。如果考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每次阅读都能注意思考这十个问题,那么,考试时就没有理由找不到答题的相关信息。再结合一般老师都知道的答题模式,规范答题,绝大多数考生就能拿到高分甚至满分!!
分述的内容和步骤清楚以后,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训练的方法了。在此,老杨将分别按照两个层级、以2017年中考文本《细水长流》为例,向大家介绍训练训练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一
分述的训练方案(一)
1
分述目标1:关注标题。(高频考点)
很多文学类作品的题目是有讲究的。关注题目是指在阅读文本之前先对题目有个思考,它可以让学生养成把文章内容和题目联系起来思考的习惯,有助于理解文本的主题。有时候命题人会直接选择“题目”作为命题点。
如:2016年广东省中考试卷第18题:“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为标题耐人寻味。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5分)”要准确
回答这道题目,首先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即文学类文本标题的作用:
①概括事件;②交代线索;③突出人物;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⑤突出矛盾焦点,揭示矛盾缘由;⑥运用修辞手法,如象征、比喻等,揭示人物性格、深化文章主题。
最后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把标题的作用和文章的具体内容联系起来,和文章的主题(人物性格或情感)结合起来。
如回答上述问题,可以将标题的作用、文本内容和文本主题结合起来组织答案。
答案1:选择文章以《平衡》为标题——揭示了文章矛盾的根源是心理不平衡,进一步揭示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危机,深化主题。
答案2:文章以《锁》为标题——文章以“锁”为行文的线索,所有的情节都围绕“锁”展开;“锁”还具有象征意义,暗示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互相信任为基础的,不能有太多的“心锁”,深化了主题。
如2017年中考选文《细水长流》的题目就很特别。阅读前,关注并思考这个题目,阅读时才会把有关“细水长流”的内容都画出来.文章一共有六处和“细水长流”有直接关系的文字。分别为:
①“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②“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
③“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
④“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 ,是啊,细水长流。”
⑤“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
⑥“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
从上面的文字很容易归纳出“细水长流”的含义就是“忍让、包容、不计较”。这样才能准确答出15题:“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中的第二问,也为理解文章的主题打下基础,为17题“品析语言”中第二句的“急切”找到落点。
该文本也可以直接以标题来命题。如“本文的标题是‘细说长流’,你觉得这个题目有什么好处?”
要回答类似的问题,就需要按照前面的知识点来综合考虑:
一是解释标题的浅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二是思考标题对于全文的作用(该文就有线索的作用);
三是标题对于揭示主题的价值。
2
分述目标2:了解作者
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一般是考生不太熟悉的作者作品,这样选文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考生以前阅读过该文。因此,考场上考生对选文的作者一般是不太熟悉的。但是,我们在平时的阅读训练特别是阅读习惯养成过程中是要有“作者意识”的。因为成名的作者都有其特殊的经历、背景、价值观、语言风格等,这些特点对于读者理解文本主题是有帮助的。考场上考生如果对文本作者有所了解,就要适当考虑作者的相关因素。如果对作者完全陌生则重点关注文本内容。
3
分述目标3:概括时间背景
人物的活动离不开背景,所以,每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都会有一个背景。背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背景的作用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高频考点。因此,作为考生,首先要记住背景的基本作用(这是知识要求):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情感);推动情节发展(常常成为情节发展过程中的伏笔或铺垫)。其次要训练正确的答题思路和良好的答题习惯:要养成把文本背景和人物性格(情感)、情节发展联系起来思考的良好习惯。
下面我们以2017年中考文本《细水长流》为例来做一次示范训练。
细水长流(蓝雪冰儿)
①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 ?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 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
⑥傍晚,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点钱吧!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但心里还是不 高兴。
⑦晚饭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 ,是啊,细水长流。父亲笑笑说,可是,你妈 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我说,妈活得比你累。父亲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父亲说完,嘿嘿笑了几声,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
⑧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带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记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
概括事件背景的步骤和方法:
1.在文中画出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句子,要特别注意时间转换的词语。背景的核心内容就是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这个夏天——棒子地”、“傍晚——娘家”、“晚饭后——娘家”、“我再次回到娘家——娘家”。
2.找出人物活动或事件发生的最重要的背景。很显然,该文中最重要的背景无疑就是“炎炎夏日的棒子地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