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我明白什么叫做“复利”和“边际成本递减”之后,我就在用它们去衡量自己,判断每个行为是否符合这两条原则,比如个人成长、比如创业都是如此。
作为一个教育从业者、作为一个个人成长领域的持续践行者,我想要把“持续高效能成长”的方法用更好的办法传递给更多真正期待成长的人。只是,期待和现实之间差距太大,只凭我一己之力,想要带动更多人,是不现实的。
不过,当有了复利 + 边际成本递减两大效应加持之后,我开始不断寻找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做到把方法传递给更多人。只要开始关注,就会发现早已经有无数人在进行实践了,比如古典、成甲老师在得到上发布内容的时候,是通过内容生产团队共同生产的;咪蒙的公众号的选题、排版、标题、内容都是流水线工作;秋叶大叔的线上教育、出版两大版块都是团队共同生产。再把视野往外看看,你会发现,所有企业在生产价值的时候都是团队共同生产的。
突然之间醒悟过来,我是讲授道术器的,落地是通过方法+工具+实践的产品包来完成的,那么,我究竟应该持续生产产品包,还是生产“生产产品包”的方法呢?答案不言而喻。
2
想要把组织团队共同生产知识、内容、教育类产品,我自己得掌握方法,但是,在我的知识体系中,这个部分是个缺口。
在找寻团队共同努力的同时,我也必须自己学习,于是,我采用了一个两手抓的策略,一是认真做好理论学习,另外就是开始大范围的实践。
理论部分的学习,我在选项的时候得到阳志平老师的指点,他推荐神作《创造知识的企业》,同时,有蓝凌的朋友发来相关资料。这个部分的学习正在持续中,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轮的学习,接下来要和实践结合去继续再过一遍。不得不说,神作就是神作,看一本顶百本力作,作为知识管理类的书籍,我目前没有看过有超过它的。
实践部分,我采用了李笑来老师的策略——同时多头推进,同时间我们开展了四个大类的实践:
-
精读《思考,快与慢》的实践。 在领读《思考,快与慢》的四个月中,我尝试着做了几次实践:Maggie将第一章产品化、葛娜的经验书写、期待团队共同推进学习、薇莉和海平线的属性阅读法,另外,我还希望能够组织内容创作团队,每一章节都有团队流程化地阅读。
-
领读《意志力》一书。 本书中,我期待完成三个方法的共创,分别是易仁永澄五步读书法、如何领读一本书、如何写书评。目前,前两个方法论已经成型。
-
“做自己的CEO”内部共创。 为了让团队也体会到共创的做法,我借着情绪清单的由头,在“做自己的CEO”活动中,发起了情绪清单共创活动。目前,五个清单已经创建完成,而我关于“知识共创”的方法推进,主要也是由这里完成的。
-
小伙伴们自行创造。 目前,有多个项目正在推进中,奔奔的Todoist、霜降的幕布、茶香的知识专题、月晓&柠檬佳的原则库、小喆&cherry&小悟空的模型库等,我还在耐心观察着。
如果说,今天写反思之前是我学习“知识共创”的第一阶段,我对这个阶段的成绩打分大约在85分,我期待获得“知识共创”的心理表征,这个部分已经超额完成,而我期待找到高能小伙伴,尤其是可以自定义任务,可以解决问题持续推进的这样类型的人才,也慢慢浮现出来。
3
通过近3个月的理论学习和任务实践,我也萃取出无数经验,整合一下大约有四条。
首先,其他企业成功的理论,不见得可以直接照搬,关键是弄清楚原理。 这个道理简直是再正确不过的废话,不过这次实践起来获得了更深的心理表征。我把书中很多案例的操作方法拿来直接在我的环境中实践,却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无法推进,比如说书中提到,要充分让渡权限,让每个参与知识共创的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线上团队却阻力重重;再比如说基于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做某某某事,可是我们实践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陌生人协同中沟通的难题。
不过,好在神作就是神作,《创造知识的企业》一书中从非常高的维度上给出了原理分析,我遇到的问题在书中也有不同的解释。我准备找时间带几个认同知识创造的伙伴,来扎实读一下这个系列的书籍:《知识创造的螺旋》和《知识创造的企业》,掌握了理论的实践,才有更少的试错。
其次,知识共创和过往的团队项目推进并不一样,只是项目管理方法是低效的。 在四类实践中,我只在最后一类中投放了具体指导,其他三类都是让负责人去推动,我有一个极为突出的体验:知识共创 = 完成项目。比如说在情绪清单的共创环节中,我们采用3人小组的模式推进任务,在以前来看这种项目推进方法是很有效的,但是,至少有五个人反馈出来,并没有感受到知识共创和之前的项目推进的差别。同时,作为三类成果的生产,大家只能生产出粗略整合的情绪清单,其他成果尤其是知识成果,创造的效果并不好。
再次翻看书中关于促进知识创造的几个原则:意图、自主管理、波动与创造性混沌、冗余、必要多样性法则,对比我的实践就更容易理解,我也更能理解古典老师所说的,他在写《跃迁》时团队协作的一些方法的背后原因。
第三,知识共创既然是高价值的策略,那么它必然不是平庸的。 简单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每个有热情的人都能做知识共创的。换句话说,只有积极主动,是不足以来做知识共创的,我也必须更换一个模式识别机制,将那些有能力、有意愿的伙伴找出来,这也是我下个阶段的重点工作。再次感慨,只有自己实践才知道一件事情有多难。
最后,越难越要持续做下去。 这三个月是暴露问题的三个月,后续的很多做法要做巨大的调整,比如说实践过程要缩短学习循环、减少同时推进的项目、集中优势力量共同深度完成某个知识创造项目。看似不断打脸,但是却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知识共创在这个优质内容稀缺的时代,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它的背后隐藏着的价值涌动时隐时现,作为价值导向的我,更是要用更好的方法投入其中。
4
接下来,我要启动第二个阶段的探索,策略嘛,还是两条腿走路。
先看理论学习。 我要发起一个小范围的共读活动,一起完成对两本神作《知识创造的螺旋》、《知识创造的企业》进行分析阅读。这个活动,我要找那种经常给我公众号留言、活动中表现优异的伙伴来参加,毕竟,神书难读这是公认的,还是搭建一个共读环境更靠谱一些啊,那就用我很擅长的方式来共同学习吧。
其次是实践部分。 我将大幅度收敛我的实践投入,从四个类的实践减少至两个大类:通过情绪清单的共创来探索“知识共创”更深层次的经验体系,继续推进类似Todolist、幕布这种独立项目的推进。并且保证情绪清单的共创迭代速度,快速获得知识共创的相关经验。
对了,如果你要参加我的两本书的共读、领读活动,请提前购买这两本书(它的系列里还有另外一本《创新的本质》,我们领读的时候不涉及,请自行根据兴趣购买),活动通知很快将通过“易仁永澄(runwithcc)”这个公众号进行发布,小范围活动需要动手抢的,别错过了。
年目标课程的整体策划已经完成了框架准备,我想开设不同级别的年目标制定课程(小白、入门、达人版),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去某些城市线下带着大家做一天的目标制定活动,不过,我只能给出达人版本的。另外,再开设年度目标达成活动,光有目标不够的,关键是达成!今天再继续策划细节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