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黎志
宁夏银川七月,我因开会来到了素有塞上江南美誉的宁夏首府银川,稍加安顿便出来瞎转了一圈。这里地处宁夏平原,放眼望去,开阔而平坦。
这个城市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分为老城区和新城区。老城区的规模、管理和繁华程度均类似于重庆稍大一点的县城,建筑几乎全是低矮的楼房甚至是平房,城市的格局和其他平原城市有些相似,大致呈“井”字布局。城里到处都是销售机电,农业机械,线缆的门市,感觉这里就是周边城区各种生产资料的集散地,而且各种经营混杂一起,显得缺乏规范。旧城的中央矗立着古色古香的“南熏门”、“鼓楼”、“玉皇阁”,不时地提醒初来乍到的外地人:这里曾经可是塞上边关,西夏都城。
新城区离老城区十余公里,一律的现代派(间或光亮派)建筑,虽仍算不上雄伟、高大并缺少人气,但不失整洁、庄严与气派。与老城回汉文化高度融合不同的是,新城区的建设已经很难寻觅到回族文化的痕迹,但愿这座有着古老伊斯兰文化传统的城市能够在规划和建设中更多的体现出民族文化的魅力,而不仅仅是把她收藏在几座清真寺里,因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回族伊斯兰文化同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中一颗瑰丽的珠宝,也同样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文化构成。
不管是老城区还是新城区,由于平坦,到处可见停放着和行驶着的自行车和摩托车。这里的公交汽车和重庆基本一样,特别之处在于后门两边扶手立柱的中间各有一个按钮,中途若想下车只需按下门铃。线路有一位数,两位数和三位数之分。的士也有黄绿相间、蓝黄相间和红灰相间三种,价格有些差异。
回族人中,男性习惯戴着类似于大夫头上的那种白帽,质地较厚,多织有花纹,女人所戴的帽子一般为蓝色,质地较薄,系一般的棉布。这里真正的当地人的脸上还是明显的隽刻着北方回族人的沧桑和北方人脸上所特有的那种很强调的红,话语则是带着厚重鼻音的普通话,尤如当地人雄浑的性格。
虽然这里有专门的伊斯兰小学,但小孩看的书我看了一下,上面仅有汉字和拼音,走在街上,感觉到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比例不相上下。我估计这里出现西藏、新疆那样的民族问题的可能性很小。这里的网吧比较稀少,主城,走了好几条街,问了好几个人,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网吧,而且还在三楼。进去一看,计算机及网络一点不比重庆的网吧逊色,关键是舒适的椅子一律低矮,上网的人看上去都像是在开小车似的,后来发现,其它网吧同样如此。
银川鼓楼银川在气候方面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明晃晃的日照中紫外线非常强列,但只要你不是处于阳光的直接炙烤下,在微风阵阵中,你依然会感到比较凉爽。这里虽然正值夏季,但偶尔依然可见戴着防尘面巾、头巾或口罩的当地妇女,据当地人讲,现在是这里一年四季中最好的季节。
广袤的宁夏平原,地广人稀,不时可见伊斯兰的痕迹,还有伊斯兰学院、清真寺。带有民族风味的小吃店在路边比比皆是,但以面食、烤肉为主。虽然这里不难找到面食以外的其他食物,但我强烈地感觉到,这里的烹饪水平实在难以恭维,一是做菜的材料显得比较单一,二是烹饪实在简单,我想,即便是川渝最不会做菜的笨男人、笨女人,在这里都算得上厨师。
闲暇时来到郊外,放眼望去,一马平川,一望无际,湛蓝的天空中,漂浮着一团团絮状的白云,不时有一种类似于鹰的飞禽在高空盘旋。由于这里地处海拔在 1010米~1150米之间,给人的感觉是天高云低,神清气爽。也由于地处三面沙漠的包围之中,因此这里历来非常重视绿化,在宽广无垠的平原上到处都种植有白杨树和一些不知名的灌木植物。巧合的是,伊斯兰文化也把绿色视为吉祥的颜色。平原上,绿树中,点缀着一处处民宅小院,这些房屋的立面不管是什么颜色,但其歇坡式屋顶几乎一律的红色,坐落在蓝天白云之下,煞是好看。
银川沙湖北方山脉稀少,有,则皆为名山。在银川平原的西面便是绵延 200公里、耸然兀立的贺兰山脉,其最高峰高达3500多米。正是有着这道天然的屏障,阻止了西北冷空气和风沙对这座享有塞上江南美誉的历史名城的侵袭,使得她历经一千多年的变迁,依然富庶,依然美丽。
明天会议结束,我们将离开这里。虽然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印象难免片面,但银川这座历史名城依然为我们这些匆匆过客展现出了她雄浑贺兰、多彩银川的迷人魅力,我们感悟到了多种文化在这里的激荡交融和历史积淀,她那浓郁的回族风情,如画的蓝天白云,秀丽的塞上水色,傲然耸立的贺兰山脉以及一望无垠的大漠,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2010年7月 于银川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颠轿剧情拍摄地本作者上一篇:杜哥儿
本作者下一篇:我家的“三五”牌座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