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很重要

作者: 月上小楼 | 来源:发表于2022-09-16 02:07 被阅读0次

    01  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

    我们的大脑总是在驱使我们获取更多的信息,因为大脑本能地认为信息越多就越有价值。

    比如,我们会认为自己对未来的预测会随着信息的丰富而更准确,但这其实仅仅是心理上的一种错觉。

    举个例子:

    假如我给你一个放满了40个小球的袋子,其中黑色球和白色球各20个。

    现在我让你从袋子里抓一个球出来,你抓到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你很快就能回答我:50%。

    但如果我告诉你,之前已有一个人,连续5次从这个袋子里抓出了白球(每次抓出来的球会再放回袋子里),这时我再让你回答抓出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你还会告诉我是50%吗?

    你有可能会想:前面这个人已经连续5次抓出白球了,我这次抓的很可能也是白球。

    也有可能你会反过来想:既然前面都连续抓5次白球了,我这次应该是黑球。

    其实,无论前面这个人抓了多少次白球,对你都没影响,你这次抓出白球的概率依然是50%。

    因此,并不是信息越多我们的决策就越准确。

    当信息量超出决策所需的基本信息后,带来的不是决策的准确性,反而是对决策的干扰。

    02  认知结构的差距是一种更大的差距

    曾经,信息量的差距是人与人之间的主要知识差距。

    比如,有人可以看书、游历,从而获得更多信息,而有人则目不识丁、被限制流动。比如明朝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

    但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人们吸收信息的瓶颈不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过载——大量且不断涌入的冗余信息,对普通人来说足以造成认知资源的无谓耗竭。

    而且在海量、碎片、质量低下的信息之中,普通人是难以从中解读出有价值的内容的。

    以了解一个行业为例。

    你在百度搜索“汽车行业”的关键词,出来的搜索结果有2120万条,你即使24小时不眠不休,也至少需要121年才能全部阅读完。

    即使你花121年全部读完了,你从这些未过滤的信息中能获取的知识其实也相当有限,很多信息要么无用,要么你看了也没记住。

    但如果你有一个行业分析框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你无需121年,仅需12.1个小时,就能获取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如下图所示:

    汽车行业分析的信息结构示例

    是什么造成了10.6万倍的信息吸收效率差距呢(121年vs 12.1小时)?

    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信息结构(也是你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

    一般人在吸收信息时是杂乱无章的,甚至经常会在观点相反的信息中无所适从。

    而信息结构良好的人,能够凭借专业的框架筛选信息,避免和防止冗余信息的过载,从而理性和高效地“消化”信息。

    你看,面对同样的资讯,仅仅因为信息结构的不同,信息吸收的速度和质量就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因为信息结构的不同:

    听同样一场讲座,有人收获满满,有人却只收获了抱怨——老师讲得也太不生动了。

    看同样一本书籍,有人启发巨大,有人却只关注了纸张——这本书的纸也太差了吧。

    03  如何把信息组织得更有结构

    信息结构对信息吸收的影响如此巨大,那如何才能把信息组织得更有结构呢?

    两个核心方法

    方法一:获取结构良好的输入信息

    这是一种理想的信息吸收方式——直接从源头获取结构良好的信息。

    还举上文的汽车行业分析为例。

    如果你能直接找到一份内容过关的汽车行业分析报告,相较于你从百度的2120万搜索记录中去整理出一份行业分析报告,前者无疑效率更高,质量也更高。

    这时你花的时间就不是12.1小时了,而是直接缩短为1.21小时,信息吸收的效率进一步提升10倍。

    那么除了行业分析报告,我们还能从哪些地方获取到结构良好的输入信息呢?

    最主要的途径有3种:

    ① 看逻辑清晰、体系完整的书籍

    比如,花4小时看一本教科书——《认知心理学》,

    比你刷几个月知乎心理学版块所吸收的信息会更完整,也更准确。

    ② 上结构完整、设计合理的课程

    比如,你认认真真地上完一门《微观经济学》的课程,

    比你听什么“xxx地道的经济学思维”音频,所吸收的信息会更体系,也更专业。

    ③ 他人整理好的结构完整的资料

    比如,我们为感谢你的支持,帮你准备的干货礼包——1000+工作中可直接套用的工作总结模板、Excel函数模板、企业全套管理(战略/组织/流程/财务/人力资源)模板、项目管理模板...

      方法二、构建结构良好的个人框架

    如果能直接获取结构良好的信息,这固然很好,但很多时候都没这么理想,

    你必须要从海量、碎片、质量低下的信息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容,再组织为结构良好的框架。

    这种情况下你就要分为三步来处理了

    ① 步骤一 粗建框架

    基于你对信息的用途,提前构建出一个框架,用于组织信息。

    比如,你想搜集信息做一个行业分析,那就提前构建好一个行业分析的框架(在1000+的资料包中,有一份《行业分析框架》模板,以及几份行业分析示例,你可以参考下)。

    行业分析框架所在目录

    再比如,你想搜集如何写作文案的信息,那也可以像我这样提前构建好一个文案写作的框架。

    粗建的文案写作框架

    有了这个框架后,你搜集和吸收信息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了。

    如果你一开始实在构建不出自己的框架,那也没关系,

    你可以先用万能的what-why-how框架,将搜集的信息先分别填充在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做)中,等到了“步骤二优化框架”时再更新。

    ② 步骤二 优化框架

    粗框架构建后,你就算有信息结构了,但这还不够,因为这个框架的结构性还不算良好。

    因此,你需要结合一部分已经阅读过的信息,进一步优化这个框架。

    比如,在看了两本关于文案写作的书籍后,我将上文的文案写作框架做了优化。

    优化后的文案写作框架

    ③ 步骤三 填满框架

    框架被优化后,就意味着你可以将信息按良好的信息结构做组织了。

    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搜集阅读信息,以填满这个框架。

    这时的做法就不是盲目搜集信息,而是有目的地采集和阅读了。

    04  来个小结

    曾经,人跟人之间的知识差距主要是信息量的差距。

    但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兴起后,这个差距的核心点就由信息量转换为了信息结构的差距。

    知识精英因为有良好的信息结构,可以高效地“消化”信息;

    而普通民众却因信息结构的缺乏,被海量、碎片、低质量的冗余信息无谓消耗着宝贵的认知资源。

    如何破解呢?

    方法也很简单,你只需采取下面两个核心方法,就能弥补你的信息结构差距,百倍提高你的信息吸收效率。

    方法一:获取结构良好的输入信息

    看逻辑清晰、体系完整的书籍

    上结构完整、设计合理的课程

    他人整理好的结构完整的资料

    方法二:构建结构良好的个人框架

    步骤一 粗建框架

    步骤二 优化框架

    步骤三 填满框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框架很重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ad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