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言:“字如其人。”,若延伸来说,透过很多的事情,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特点。不仅字如其人,还有画如其人,音如其人,衣如其人,屋如其人等等。
比如说弹乐器,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弹奏风格,以拍手鼓为例,目前只是在家里娱乐时玩,还没有专门去学习,孩子们也会轮流玩一下。某一次发现,孩子们拍鼓的方式和拍出来声音的感觉都不太一样。
大儿子拍鼓的节奏找得很准,学得也挺快的,拍的力度却比较大,虽然这样拍出来的声音更响,但是难免让听者有内心被重敲且急切的感觉,反而不能安心欣赏音乐。小儿子拍鼓的节奏感相对弱一些,可能要重复好多次才能上手,然而他拍的方式稍微轻松顺畅一些,不会有意乱的感觉。
当时,只是感受到了不同,但是道不清缘由。
昨天,听到曾仕强教授讲《三国智慧》时,说到张辽本与李典不和,但是在大敌当前时看到了曹操的字条就立刻转变态度以大局为重,而李典和乐进还因他们几个人的私人恩怨没有转念,被张辽怒骂后才醒悟这一段时,曾教授问道:张辽怒骂李典和乐进是不是合适。他认为是非常合适的,因为这个时候再不骂两个人都不会醒的。
曾教授接着说:人是这样,有的人呢,你好意轻轻点一下,他就醒了,有的人你字给他看,他也不会醒,你说给他听,他还是不会醒,那只有骂,没有什么办法。所以我们有一句话叫做响鼓不用重锤。你看张辽,他就是响鼓,轻轻一打他声音就很大的,李典和乐进呢,就是不响的鼓,你怎么打他就是不响,所以只有重重地锤他,张辽用的是恰到好处,两个人果然被骂醒了,觉得张将军如此仗义,我岂敢以私怨而忘公乎?然后都听张将军的调遣。
由这里的“响鼓不用重锤”,想到了拍手鼓的事情。同样的鼓,不同人拍的方式也许多少能反映出他的内心状态。
回到生活中去观察,鼓如人,人如鼓。小儿子就像是一面响鼓,他很少需要别人直指人心地重锤他,只要轻轻点一点,或者他自己通过观察身边的状况就能立刻做出调整。
而大儿子他也许并非天生是一面不响的鼓,也许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育儿经验的不足而错过了轻拍就可以奏效的时机,后来发现不得不快速给调整过来时,便采用了重锤急迫的方式让他响应。
从大儿子用重力拍鼓的事情中,作为大人也有了一定的反省,换位来感受,总是持续重敲,难免让人有压抑不悦的感觉。
不响的“鼓”,不一定都是质量不好,可能是多少有些执拗的情绪在里面。如果在平日里有一定的耐心慢慢化解这些积压的情绪,疏通情感,正面示范和引导,相信久而久之有了觉悟也会带来空“鼓”传声的好效果。
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同,在家里,不同的孩子也是天生就有不同的性格以及后天不同的成长环境,所以有各种差异性,这是很正常的,而且人的优缺点是相互依存转化的,圣人很早就提出了要因材施教。
对孩子来说,父母有时候就像是天地自然一样,是他们生来成长的地方,既然阳光和雨露不会只给大树温暖和滋润而不给小草花朵,那么父母对孩子对孩子也是如此,从广阔的视野和格局去看待孩子的发展,大树小草都是自然里的生机,红花绿叶彼此衬托才有整体的美。
所以,时时要提醒自己纠正不当的喜恶偏好观念,以免误了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