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还是一个坚信自己有朝一日会和彭于晏永结同心的天真少女,也曾有过一段年少无知的跟风吃土岁月。
虽然大部分智商税我选择用失忆来面对,但在所有的芳心错付中,有一件神奇的东西,让我至今难忘:
它的样子晶莹剔透、纯洁无暇。
挤一小坨在皮肤,
轻轻地揉搓打圈,
4—3—2—1—
皮肤上出现了橡皮屑状的不明物体。
根据产品介绍,这些屑屑全是我的死皮。
它就是今天的主角:去角质凝胶。
在这之前,我从没在任何护肤品上体验过「立竿见影」四个字。第一次的使用,就被这无边死皮萧萧下的大场面深深地震撼。让我顿感浊物排出,皮肤瞬间光滑,蜕了死皮的我仿佛一枚剥了壳的煮鸡蛋般——
宛若新生。
但奇怪的是,几次下来,屑屑倒是搓掉了半斤,但我关节处的皮肤依旧糙如树皮,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善。而且我注意到,这东西无论在哪儿搓,不管是脸皮还是脚底,所到之处就会屑如雨下,完全无差别对待。
某天,一本科普书让我终于豁然开朗。
书的作者是一个台湾很有名的化妆品专家,叫张丽卿。
简单介绍一下,她本人化学专业科班出身,是从业超20年的化妆品配方专家。可以说,她的可信度和客观性,是那些纯分享主观体验的美妆网红很难达到的。
目前网上关于去角质凝胶的科普,大多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用了她书上的内容。
所以,那些形似死皮的屑屑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先来看下去角质凝胶的主要成分。
下图挑了三个不同品牌的搓泥型去角质凝胶。其中一个国产,两个日产,售价跨度很大(好奇右瓶为什么这么贵?因为里面加了……金箔。)
排在前面的成分都大同小异,标注粉色的是高分子胶卡波姆,一种常见增稠剂,那串名字很长的聚合物也是卡波姆的一种型号。标黄色的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当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带阴离子的卡波姆相遇
在特定的条件下
阴阳结合
天雷地火
白色的絮状物随之出现
动

也就是说,这些白色的「屑屑」和角质没半毛钱关系,只是去角质凝胶自导自演自攻自受的产物。
下图的上排是我为本次研究购买的四个品牌的去角质凝胶。对比下排清澈透明的芦荟胶,上排的四个不是完全透明的,都有不同程度的白浊。
白浊就是「屑屑」的分散状态,一定的酸性可以保证「屑屑」不会提早析出。当pH值升高,比如碰到了弱酸性的皮肤,加上外力揉搓,原本分散的「屑屑」集中成堆,变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
为了更直观纯粹地表现屑屑形成的自high过程,我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只需要用到清水(pH值≈7),排除皮肤这个干扰项。
先在水中挤入两坨去角质凝胶。

摇晃让凝胶和水互相融合。
静置片刻后,试管内出现明显的白色絮状物。
即使没有皮肤参与,屑屑仍然一点都不会少。
其实早几年前,这种搓泥型去角质凝胶就已经被公开打过脸。
以我当年淳朴的认知,它应该羞耻难当自行毁灭才对。可是我最近无意中发现,它不仅没有自绝于江湖,反而越战越勇,甚至还有更多的品牌加入了搓屑大军(看样子一定很好赚
在淘宝搜索框输入「去角质」,销量靠前的竟然几乎清一色是搓泥型的去角质凝胶……
一个一个点进去看文案,几百年前的老套路仍然屡试不爽:
亲,你搓下来的都是死皮哦~
不知哪儿来的「原理」,用貌似科学的插图和术语包装一下,瞬间就变得好有说服力了呢。
要是那些搓下的屑屑真都是死皮,脸早烂了。
角质层是表皮最外一层,说是有10~20层细胞,其实非常薄,只有10~40微米(头发丝直径要90微米)。表皮底部的基底层不停分裂新细胞,不断向外 层层推移,最后变成角质细胞,逐渐脱落,离开人体。
角质层是皮肤的屏障,保护皮肤不受外界侵害。其实代谢正常的健康皮肤,尤其是脸上,没什么必要去角质。
对于有去角质需求的人,目前科学认证的主流去角质方法主要有三种:
搓泥型的去角质凝胶看起来并不属于上面任何一种诶。
在我看来,到这里去角质凝胶大忽悠的事实已经水落石出。
但奇怪的是,我网上搜了一圈,看到很多人,即使她们有了解搓泥凝胶的科普扒皮,还仍然对她们手里的产品深信不疑,坚信「别家都是妖艳贱货,我买的这个肯定不骗人」。
我不是很能理解,因为这种不离不弃的信任,我以前只在一个群体身上见过,就是那些爱豆出了丑闻依旧为爱盲目的粉丝。
为了解开心中的好奇,经过地毯式搜查,我发现也不能全怪消费者天真好骗。尽管去角质凝胶依然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但高明的商家与时俱进地升级了理论,搬出新的解释,有些听起来真的有模有样,连我也产生了动摇……
这个理论有点绕:去角质凝胶通过生成屑状物,再用屑状物把角质搓走or粘走or带走。
我最早在一些测评里看到这种说法,当时没怎么放心上,直到后来在一个台湾某节目的视频里,发现XX老师竟然也这么认为。
这位XX老师,称得上是台湾电视美容界殿堂级人物。在「网红」这个词诞生前,他就早已名扬两岸。有知名大神的背书,我也必须严肃对待。
节目里,他先表明立场,
屑屑不是角质哦。
节目中演示用的是他自创品牌的去角质凝胶
屑屑有什么用呐?帮你把角质搓掉。
按照他的说法,那些屑屑就从骗人的假角质升级成了勤劳的角质清洁工。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洗心革面,我有点将信将疑,但毕竟是XX老师这种业界大神说出来的话,又让人一下很难反驳。
我觉得有两个最直接的方法,能验证XX老师的理论。
●1 ●观察皮肤的变化
我说的不是肉眼观察,而是像下面这种通过特殊仪器,来观察使用前后表皮的细节变化。下图来自一篇研究
磨砂去角质洗面奶(不是去角质凝胶)的硕士论文,使用后,皮肤明显变得光滑平整。
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搞不到这种设备,只能选择第二个办法。
●2 ●观察屑屑本身
根据XX老师所说,屑屑的作用既然是把角质搓走的,明显这是一种物理反应。如果他的理论没错,屑屑里一定能看到角质细胞。
于是我抱着生死未卜的忐忑心情,斥巨资买了一台显微镜,放大800倍观察。
800倍能放多大?把一根头发丝放大800倍后,效果如下。
先取一块完整死皮,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虽然形状不是特别规则,但可以看出,角质层细胞大致呈鳞状紧密排列。因为是死细胞,所以没有细胞核。
接下来,对比真实的皮屑和凝胶搓下的屑屑。
光外观其实也差挺大的。手感左边类似豆沙,右边的像棉花糖(marshmallow那种
● 真死皮皮屑
100%无添加的真皮屑取自本人温水浸泡后的皮肤。
在显微镜下可见,角质层细胞都被分离开来,单独出现,不再相连。密集处n个角质细胞堆积在一起,稀疏处可以看清一个个细胞的形状。
● 凝胶搓泥
密集处只能看到放大的沉淀物,在稀疏处确实可以看到角质细胞若干。
这能证明去角质凝胶确实有效么?还言之过早。
因为哪怕没有外力作用,角质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脱落。所以还需要一个对照组。
● 芦荟胶揉搓
对照组用的是芦荟胶,同样是凝胶质地,但没有去角质的功能。
用相同的手法在干净皮肤上打圈揉搓30秒后,放到显微镜下看到:
即使是没有去角质功能的芦荟胶,在皮肤上停留后擦去,也会带走一些老化的角质细胞。
对比一下两种产品「搓走」的角质细胞的数量,似乎并没有明显差距↓
所以我认为,去角质凝胶能够带掉的死皮细胞,少到可以忽略不计,就是靠洗脸洗澡也能洗掉,并不算具备真正有效的去角质功能。
跑个题,以前我只是久仰这位XX老师的大名,没太多关注。在那个节目短短5分钟的亮相时间中,我发现老师也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宝藏男孩。
比如他说,碱能软化角质,他家的产品也是碱性的。
前面讲过,这种搓泥型去角质凝胶都是酸性的,XX老师家卖的怎么就变成碱性的呢?究竟是XX老师业务不精,还是这件宝贝确实卓尔不群?
鉴于我不想妄下断论,于是去下单了他家的去角质凝胶。试纸显示:pH值为5。
你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么?No no no,叹为观止的还在后面。
被测试者使用前后手部明显变白,面对周围震惊的众人,XX老师一本正经地娓娓道来:因为搓掉了「黑色的」表面死皮,所以手……变白了。
我……
不管你是白雪公主还是黑如包公,皮肤角质层都是半透明的,黑色素的位置在表皮的基底层,基底层和角质层之间还隔着棘层、颗粒层、透明层。
如果搓下来的死皮屑是黑色的,那只能说明你的皮肤……比较脏而已(话说节目后期还把使用前后标反了↓
其实整个过程中,XX老师只在测试者的手背上搓了凝胶。但奇迹无处不在,搓完以后,不光手背,连手指都变白了,而且白得还如此自然均匀,全手无色差,简直如有神技,让粉底液沉默美白丸流泪。
我忍不住以我的小人之心揣测,XX老师之所以能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胡说八道,他的心理活动应该是这样的:
这个原理解释来自日本Top 1去角质凝胶。Cosme大赏同类排名第一,小红书上有近3000篇测评分享,甚至成功冲出亚洲,红遍全球。
youtube截屏
日本的护肤品在官网都可以查到完整的成分表,这家还标注了各成分的用途。
红字是两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后面翻译过来大致就是:「用来和老化角质&污垢发生反应。护发产品的常用成分。」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是所有表面活性剂里毒性最强的,对皮肤有刺激性,很少用在护肤品里(当然了,它在去角质凝胶里的用量应该是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的,不然也没法在正规途径卖。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最常用在护发素和衣物柔顺剂里,因为它能起到柔软、抗静电的作用。
所以用完去角质凝胶之后,皮肤会立刻变得柔软顺滑。可这只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表演的「假滑」,皮肤本身并没有任何改善。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护发素尽量别碰头皮,贴身衣物不能用柔顺剂,但不知道所以然。一大原因就是因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皮肤的刺激性,又不容易洗掉,可能导致皮肤过敏或者发痒。
网上(不是科学文献)有种说法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和角质蛋白互相作用,通过损伤角质层,以毒攻毒来去角质。即使这个理论是对的,也会陷入悖论。
▪ 如果两者之间确实发生了反应,就必然给皮肤带来刺激,也就打脸了去角质凝胶们最爱标榜的「温和不伤肤」。
▪ 如果皮肤感受良好,没有刺激感,说明两者还没明显反应,去个毛角质。
然而,到这里还没有完,这位去角质界的地球网红身上还藏着一个天朝特供之谜……
它的日本官网明明已经写得很清楚,去角质成分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是来到我大天朝之后,文案/通稿说通通变成了用「植物精华和氨基素」来去角质。
这种随机应变的智慧和入乡随俗的自觉让我不禁五体投地:
「植物精华」为消费者营造一种安全天然的保证,而至于「氨基素」……鉴于地球上只存在氨基酸,想必「氨基素」一定是来自外太空的神秘力量。一下就不明觉厉了有没有?
为什么前两种都有具体的方法,而第三种却是……什么鬼?
因为在本理论面前,任何语言都苍白无力,只有动荡的心电图才能表达本人剧烈的灵魂震颤。
下图文案,来自淘宝同类产品销量top1(是不是刷的我就不管了)。可以说,诺贝尔奖有眼无珠,感动中国缺它不行。
22年啊,胖友们,22年啊~
22年什么概念呢,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也「只」花了10年。袁隆平的10年为了造福天下,而这位淘宝销量冠军的22年,仅仅为了……攻克死皮。
更加感天动地的是,22年心血与付出的成果,只卖39.9!39.9!
当看了一眼到累计销量,立即掏出手机一算。不对……
39.9元x316431瓶≈1263万元。
难怪这么多牌子挤破头要卖这货。
不得不说,去角质凝胶不愧为化妆品界操纵人心的一大巅峰之作。每一步都完美戳中了消费者的心理,而消费者从中获得的所有美好体验,却都只是商家操控下的虚假繁荣而已。
就算不去一一验证商家层出不穷的「理论」,仅仅按照常理推论,同一种护肤品,诉求相同(去角质)、配方相似(卡波姆 + 阳离子表活 + @#&%),工作原理难道不应该是明确而统一的吗?
anyway,本研究最后得出结论:
如果你想去角质,搓泥型的去角质凝胶没什么用。
但如果你平时恶趣味泛滥,倒可以买来把玩排遣无聊(建议买国产最便宜的那种就行,其实每个牌子搓泥效果都差不多。
* 这里需要再强调一下,本文仅仅针对的是搓泥型的去角质凝胶。以免误伤其他带磨砂颗粒or某某酸or某某酶的正经去角质产品。
为了完成本次研究,强迫症本人前后投入巨款1000元(心如刀割)买了几种产品,以及显微镜一台。
文章里没有注明任何品牌,并非出于包庇之心(倒是有点害怕被追杀),主要因为卖这东西的牌子实在数不过来,如果只挂几个出来未免也太便宜了其他的无良商家。大家好奇的话,自己上淘宝就能搜出一大堆。
这篇文章是为了号召大家投身配方研究,否则活该被骗吗? 不是的。说真的,要不是写这篇文章,我自己也懒得去查资料研究各种成分。
不过呢,如果不在最后号召一下,总觉得文章缺了一丝丝的升华。我觉得自己没什么资格指点迷津,这里只有4个朴素到等于废话的小建议:
●1● 了解自己的皮肤的基本情况,就能过滤掉一大把安利。
● 2 ● 对于任何效果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神奇护肤品,多长个心眼。护肤品不是医美,过于速效,轻则没用,重则有害。
●3● 选择正规的大品牌(大≠贵)。
●4● 不要让商家告诉你,你需要什么。
意思是,不要从护肤品广告或者文案里获得「知识」,那些内容很难做到客观中立,大多都有引导性,甚至可能为了卖货胡编乱造。想要了解相关知识的话,得去看没有利益关系(不卖货、没广告)的第三方科普。
商家比你更懂你,即使你没有需求也会不断为你创造需求,而消费者始终站在信息不对称的弱势一方。但不管商家的话术再怎么蛊惑人心,至少钱在你手里,你永远有选择不买的最终否决权。
好啦,新的一年,愿大家擦亮双眼,珍爱钱包,远离奸商,变得更美~
© 本文版权归OhAkiRa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微信公众号|微博|B站|小红书|instagram:OhAkiR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