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下班路上遇到一家长,谈起孩子的学习,孩子妈妈还和我探讨了一个问题!她说上周孩子参加完同学的生日会后,回家说——“妈妈,我们班小明说他家有三套房,我们的房子还是租的呢?我们家是不是很穷?”
妈妈表示,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种如噎在喉的感觉。为什么?我能回答孩子:“爸爸妈妈没有本事赚到那么多钱,我们家没有房子!对不起,给不了你富裕的生活!”
现在的孩子大多受各种因素影响,对金钱和物质条件很敏感。当孩子问“我们家为什么没有房子?”“我们家房子为什么比别人小?”“我们家有多少钱”时,你是怎么样回答的呢?你会在孩子面前哭穷吗?还是会觉得亏欠孩子而加倍宠溺?
“我们两夫妻都是打散工,现在很多孩子家庭条件很好,我实在是愧对孩子,为了不让孩子比别人差,不让孩子吃苦,我们两夫妻把钱都投入到她身上,辅导班肯定报,穿着也尽量不下档次……”可是,感觉还是满足不了孩子。每次谈学习,孩子就说家里没有电脑、没有ipad,所以学不好……父母倾尽所有,却依然逃不过这些孩子的疑问?
又或者,作为父母,可以回避这个问题,故意岔开话题。但孩子既然已经在比较和观察我们的生活,那他会从我的逃避中学到什么?会不会感到自卑?会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会不会让孩子有讨好别人的心态,孩子会不会自卑?甚至会不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隔阂。
这真不是一个好回答的问题。
想起报纸上也看到类似的案例,妈妈大概是这样和孩子说的……
如果孩子问:“妈妈,我们家是不是很穷啊?”
你可以给孩子回答:“你为什么这么问呢?”
孩子告诉妈妈,小明家的电视比我们家大,房子也比我们家的漂亮,今天他生日,他妈妈送了一双特别酷的运动鞋,他跟我们说这双鞋是限量版的耐克要2000多块钱,可我穿的白鞋的鞋才一百多快,难道是我们家很穷吗?
我们是真的没想到,小小年纪,竟然就已经能观察到这么多东西,并且开始用金钱和价格来衡量了。不行,为了不让孩子染上爱慕虚荣,和攀比心理的坏毛病,这个问题要跟他好好说说!树立价值观很重要!
如果我是妈妈和我可能会这样说:“宝贝,妈妈很高兴你把心里的疑问说给妈妈听。那好,妈妈也想问你几个问题,可以吗?”
“作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对吗,那电视大不大重要吗?”让孩子自己回答
“小明家的房子比我们家大,我们家也很整洁,他们家有我们家舒适吗?”
“你现在穿的鞋舒服合脚吗?”
“我们家并不穷,但是家里的钱是要用在刀刃上的,生活舒适就好。”
“妈妈不换大电视,是因为,妈妈希望你不要迷上看电视,而要专心学习;
妈妈不换大房子,是因为我们一家三口住在这里已经足够了,等你以后成家了,我们的家庭成员增加了,那时候就要换大房子了;
妈妈不给你买耐克的鞋,是因为鞋子的重点在于穿得合不合脚,舒不舒服,而不在于它是哪个品牌,我们何不把买那么贵的鞋的钱存起来以后作为以后上大学的学费呢。”
引导孩子思考:原来我们家并不穷,只不过我们要把钱花在更值得花的地方!
作为父母,我们要帮孩子找到自信的东西,也就是核心价值观。如果孩子觉得物质是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那肯定会自卑,
如果孩子是以人的品格优劣、学业优劣、能力的高低等作为标准,就不会因为物质条件而产生自卑。
要让孩子明白,一个人的境界和成就,不是要靠大房子、名牌衣服、名牌鞋来证明,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内涵来证明。
告诉孩子:外在的东西,适合自己就好,如果真的喜欢,等自己长大有能力了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范围去购买。
家境一般,父母还经常在孩子面前哭穷,要孩子努力,全家的希望就在Ta一个人身上,结果是什么呢?长大后突破道德底线,为了钱不择手段,因为“穷怕了”!
我们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让他背上沉重的家庭负担,而是为了让他自食其力,撑起他自己的天空。
切不可给孩子穷的压力,不要让穷酸成为孩子一辈子的魔咒。更不要对孩子心怀歉。
最近有一句话很火,叫做:最大的悲哀就是把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富二代!
很多父母竭尽所有,缩衣节食,为孩子活着。孩子则心安理得地在蜜罐中成长。特别是一些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更怕亏欠了自己的孩子。担心孩子被别人家孩子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反而更加宠溺孩子,书包我背,家务我做,要星星不敢给月亮,为孩子包办一切。或者“打肿脸充胖子”但是结果呢?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今天的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这其实是在害孩子。成长过程中,物质越充裕,精神越疲敝;精神疲敝时,创造物质的脚步自然会停歇。
反之,给孩子真实的成长,让孩子懂得困难与艰辛,教孩子珍惜馈赠与财富,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努力,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
(黑色加粗部分摘自广州日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