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话剧《于成龙》观后
挚友相邀,5月25日晚上7点钟,在运城艺术学校剧院,观看了由山西省话剧院王晓鹰导演、青年演员张星闫志晓等主演的原创话剧《于成龙》。做一名话剧演员是小时候梦想,可未能如愿。几十年了,话剧只看过《霓虹灯下的哨兵》和《于无声处》两场戏。《于成龙》是第三场,时隔四十多年,其表现形式和声光使用及故事表现,和以前看过的两场却大相径庭。以前看的是讲故事,现在看的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于成龙》剧照做为一名话剧爱好者,虽然对省级话剧院的剧本、演员、舞美、导演风格没有资格点评,可还是想把自己的观后感写出来。这观后感不说剧情,更不说表演,而是对于曾经与现在的不同说说感想。
《于成龙》剧照一、无痕换场 戏断韵不断
曾看过的两场话剧,每幕完后合幕更换场景或截光,换景工人提前在舞台上微弱的地光照射下,在黑暗中悄悄更换,其所用时间也就一两分钟。但《于成龙》就不是这样了!其充分利用灯光,一边截光更换,另一边继续表演。虽然观众看到了在换景,但换景人员还和剧中人一样在戏中。这样,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戏韵不断。场上的换景人,既是工人又是演员,其一举一动都在戏中,对观众的情绪没有丝毫影响。整场戏,场景布置可以说是大写意。无论是官府还是皇宫都非常简单,有标志性东西就行。官府背景有个石狮子;皇宫有皇圣和背景上的玉玺大印及三四个与剧情有关的文武大臣就行了,没有一个多余人和物。这是对现代观众自身文化素养和欣赏话剧水平的最大信任,并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想象空间。
《于成龙》剧照二、演员对白 位错情不变
在传统话剧表演中,人物相互间对白时,要求像生活中一样,眼对眼脸对脸,两人之间互相刺激激发各自情绪,充分表现人物的爱恨情仇。可《于成龙》就不一样了!她在一些段落中将两个或几个人物站位前后交错,或设计为不同造型,不用习惯了的面面相对,而是各自为战。但其中的情没变,气氛和氛围没变。如于成龙和柳晋阳的一段对白,于成龙站在前台,柳晋阳站在后台,就救济粮被私藏一事,一正一邪一白一黑一前一后互相进行揭发、辩解,本应该的眉目对视互相刺激,换成了相互语言刺激,剧情发展和人物刻画并未受到影响。打破了观众传统欣赏习惯,也使画面看上去更大气更丰富多彩了。
《于成龙》剧照三、灯光运用 你亮它不亮
灯光是一场戏的基础!不管在什么地方演,没有灯光,再高的表演水平,也难以得到发挥,更不可能赢得观众的喝彩声。舞台灯光,由大豆油棉花芯灯,演变为烧汽油的打气汽灯,再升华为电灯。它都是以照明为主,剧情发展、人物情绪变化和它没有一点关系。只要观众把演员的喜怒哀乐看清了,它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样板戏开始,灯光得到了充分运用,那就是“真山真水电打布景”。红照英雄,绿照坏人,白黄通用。底幕上的幻灯片,根据场景变化,表现着剧中应有的山山水水,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也使舞台艺术表现得到了升华……可随着古装剧的恢复,它又无用武之地了,几盏白炽灯就解决问题。近多年排演现代戏,新生的MTV大屏代替了幻灯布景,使画面看上更真实更清晰更有立体感,用相机拍几张实景照片就解决了问题,也省去了美工的挥笔细描。而《于成龙》除背景和面光外,又在舞台中间顶部不同角度设置了顶灯。换场时,演员可站到固定的灯光下继续演戏。虽然演员错位站在不同位置对白;中间场景人员移景或换景;但对剧情发展和观众观看没有半点影响。也许是本人孤陋寡闻吧!感到这是对灯光使用的一个新的开拓和创新。
《于成龙》剧照四、电影手法 话剧蒙太奇
话剧本身是以故事发展而展开剧情的,每场故事承上启下不可分割。它不像电影,根椐故事发展随时切换镜头,专业术语叫“蒙太奇”。而在《于成龙》中却通过灯光等技术手段,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像于成龙斩杀奇英时的思想斗争,和老师邢先生的隔空对白,可以说是用了话剧蒙太奇手法。在于成龙思想左右为难时,群演们开始用自己的语言表现主演的内心世界。一群群穿着统一服装的群演,一会是衙役,转脸是灾民,站着不动是围观群众。所有身份全是通过形体动作或一件小小道具,就完全转变了,而不是用换装或换人来改变的。
《于成龙》剧照看完了话剧《于成龙》,除了主演和群演不断诵读的:“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的“自省六戒”外。有一句台词既是对习俗称呼的颠覆,更是对为官之道和为官者位置的转换,那就是:不当百姓“父母官”,要为父母来当官。这难道不是只有奉献不求回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一个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的标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