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救世主》同版电视剧《天道》,作者豆豆,2005年出版。这本书也是我偶然读到的,好家伙,一读就读了三四遍,电视剧也看了几遍。就我而言,觉得可读性很高。现分享给各位书友。
每个人对书内容的见解都有所差异,以下也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这本书在我看来有两条主线,一是男主女主的爱情故事,男主大家可以将其定义为一个金融界的大佬(与前妻离异,一个从骨子里害怕女人的一个具有极高思维认知的主人公),在赚到一部分的钱后隐居在了一个小城市里,因种种原因认识了女主;而女主是这个小城市的女警官,她却有着超出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情感观念或者是思维价值观念。后来因为音乐因为音响,女主开始主动了解男主,并向男主告白的故事。二是男女主确定恋人关系后,男主因对女主一个扶贫的承诺,开展了后续的扶贫故事,整本书太多耐人寻味的内容都是从扶贫的故事中一步步推到读者眼前的,扶贫故事中,各个人物阶层的实际行为,内心活动,都描写的非常细腻。
而我读这本书所得的体会有以下几点:一是他们的爱情,女主:一个来自天国的女儿;男主:一个害怕女人害怕到骨子里的男人;二人的精神层面的交流、共鸣、理解无疑是让我羡慕的。可能,在现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这样的恋情是少之又少的。我时常在想,是我错了还是这个时代错了,但我得到的答案每次都是一样的,我是没错的,这种爱情它就是爱情,让人羡慕的爱情。二是扶贫故事中所反映的事物发展规律,为什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些被扶贫的人,只是好不容易趴到井沿望了一眼外面的世界,然后又掉回了深井之中,或者是掉到了深渊里。这里面,有眼界、素养、格局的问题,有着男主提到的文化属性问题。这段扶贫的故事,让我认知最多的就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要是能想明白这一点,他的目标、理想那应该是可以付诸实践的,但这个需要有极多的知识底蕴、文化素养、社会经历来支撑。这才能明白什么是“道”。三是男主在五台山找高僧论道的一段小故事,这里面的内容,我依旧不是很明白。不知道如何给大家分享。当时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结合当时自己的心理活动,自己当时的状态,我写了点小东西。就把当时写的这些小东西分享给大家吧。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那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
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
都是痴人说梦
小词是抄来的。修为成佛是在有所求,这与佛一直所阐述的无欲无求无疑是相悖的,一袭袈裟下藏着的或是苦苦所求,穷尽岁月所求也只是痴人说梦,也不知道会求成一个什么样子。悟呢?悟为明性在知,悟在悟己,悟得个明明白白的心安,想欲,敢欲,欲也是随着本心的真真切切,由性施行,率性而为,与己就是个自在。一悲一喜一枯荣,那个前生注定,与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似相对、似相同,我是不信的,那来那么多的命中注定,或是些许人想来自我宽慰的由头。
小丹牺牲前的电话,丁元英的一言不发,彻夜不眠、吐血。他无需去解释什么,也不必在意他人的灼灼言辞。其实一开始我是理解不了小丹的牺牲的(或许是国人都对圆满结局有所期盼),后来也能理解,元英本就是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元英,小丹也有着高度的精神观念,如果是尽善尽美的结局,想必与当时社会背景下多数人所认知的美好是不相匹配的。
看到这样一句话:有着丁元英的态度与想法却没有丁元英的命(这样理解会不会更恰当一点,有同样的态度却没有该有的能力和耐得住寂寞的性子),看着很无奈,自己却也是向往的。他用最不道德的道德结束了某个村庄输血式的扶贫,也用这种道德迫使某些人接受市场经济的法则,当然了这只是对小丹的一个承诺而已,对做到这种承诺的人我无疑是相当佩服和羡慕的。
更深度所传达的是知识素养、境界格局、和在面对现实时最道德的道德,腹有诗书气自华想来形容他是再合适不过的,在满腹的学识下自然而然就散发着无与伦比的强大的自信,没那么强烈的压迫感,却会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他人的潜意识,赢得一种信任感,这种信任无疑是更为高级和不会轻易丧失的。
我在不断的反省和后悔,而后接受自己的后悔;想来是在给自己一个合适的交代,却也不知道这个交代是否能被某人所接受,在道德来讲我是错得一塌糊涂,在年龄来讲又好像可以为自己开脱,其实说到底,我将他归结为自身力量的不够强大,弱小又没有全力以赴的人又何德何能去拥有,所向往的美好结果。“我全都要”无疑是自己开给自己一个荒诞的玩笑。我没有消极,只是思绪有些混乱,冷静的时候客观地像一个没得感情的机器,有时又冲动到满口脏话的帮亲不帮理,就很奇怪。
分享完毕,见笑了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