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并不意味着更亲密
平常和亲戚走动走动,维护彼此的关系,是我们的一贯传统,那到了现在,亲戚之间的关系是否还是和以前一样亲密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亲戚是怎么来的。
在古时候,人们的活动范围小,生存能力差,需要彼此抱团取暖,才能更好地生存。那”抱“谁呢?最方便的当然就是”抱“那些离自己最近的人了。而亲戚就是离自己最近的人群了。但是随着生产资料的丰富、交通的便利、活动半径的扩大,人们可以和亲戚以外的人进行合作了,比如朋友。亲戚关系以血缘和婚姻等因素为关系来源,是无从选择的,而朋友关系,却是以兴趣、利益为结交来源,是自愿形成的。当与人协作越来越便捷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更倾向于和朋友来往。
社交的必要性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是很多人信奉的观点。不过在现代社会,还真的是这样吗?现代生活的复杂性,一个人已经无法仅靠自己解决衣食住行,都需要通过和他人协作才能生活。如果我们能够拥有可以交换的资源,比如说金钱,就能很轻松地获得各种各样的服务,即使去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而并不需要朋友的帮衬。既然我们可以通过资源进行交换,那么我们只要通过深耕自己的领域,获取更多资源即可,为什么还需要同别人进行长期社交呢?肯定是为了一些用资源买不到的东西,比如快乐等。如果可以用资源买到,进行短期社交交换资源即可。
社交的内核
我们正在进行的大部分社交维护,基本都是没有什么必要的。正确的形式应该是极少数的长期社交加数量极多的短期社交的组合。这种等价交换的短期社交看上去很不符合中国传统的“礼尚往来”,过于赤裸裸,过于利益化。但仔细一想,礼尚往来本来就意味着等价交换。在和他人的往来过程中,“礼”必须等价,至少不能相差悬殊。试想,你去参加他人婚礼,别人以前送你1000元,你回礼200元,别人以后会怎么对你。
我们可以将社交分为两个账户,一个是消费账户,另一个是工作账户。消费账户负责消费,比如用时间买快乐等。工作账户负责工作,比如用时间达成利益交换等。很多人误以为社交就是吃吃喝喝,彼此高兴就好,其实是误将消费账户当成了工作账户。你和对方吃吃喝喝,对方也和你吃吃喝喝,不谈利益交换。当你有了可以交换的资源后,对方才可能和你进行利益交换。
大部分的有效社交,最后会发现其实都是对等社交。
知恩就得马上报
中国有句成语,叫知恩图报,是称赞他人受了恩情,不忘回报的。可这个报恩,该在什么时候进行呢?是否可以一直无限期推迟呢?现实生活中,这种回报的时间拖得越长, 受了恩情的人打算回报的内容变得越少,对回报这件事也越容易不在乎,最后甚至不了了之。但当时施恩的人可能并没有忘记这件事,一直记在心里。这时候,双方的关系会出现微妙的变化,时间长了,反而可能走向反面。因此,当你受了恩情的时候,需要尽快想办法回报,让双方回到同一水平线上,而不是在接下来的社交中,你始终处于不平等地位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