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沉思录·43| 谈觉者和觉醒

沉思录·43| 谈觉者和觉醒

作者: 大龙_0415 | 来源:发表于2018-10-15 12:40 被阅读471次

    文/大龙

    1

    何谓觉者?

    觉者就是指觉醒和觉悟的人。(注意,还是人,不是成仙,也不是成神。)

    何谓觉醒和觉悟?

    就是指看清了生命的真相。

    何谓看清了生命的真相?

    就是看见这个世界是虚幻的,从虚幻中醒来。

    为何要醒来?

    为了回归生命的本真,回归神性。

    为何要回归神性?

    因为真理在那里。

    为何真理在那里?

    因为被觉者看见了。

    为何被觉者看见了?

    因为。。。

    问题一旦深入到这个程度,我想我不能再给出这个答案了,因为,它会伤到一些有自尊心的人。现在该换另一个问题了,也许是世人更想问的问题:觉醒到底有什么好处?

    世人做任何一件事情前,都要问有什么好处和用处,他们从来不曾领会无用之用。

    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正是因为它的无用才显出其价值,如果把它当成日常用品,那才是对它真正的糟蹋。

    美是无用之用,真理也是。

    当鸟儿在天空翱翔的时候,它们从不会问这样有什么好处,他们只是在尽情享受它们的生命而已。

    如果要问觉醒有什么世俗的好处,那确实是没有的。觉醒也叫得道,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得到。因此,觉者反而失去了一切。

    但,觉者正是通过失去一切而觉醒的。当他失去一切之后,他换来的是大自在,大自由,大喜乐。这却是普通人难以领会的。

    我并不太愿意用这样的东西来诱惑人们,其实,我更愿意跟人们说,在真理那里什么都没有。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抱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如求取大自由)去走向觉醒之路,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因为那些所谓自由,所谓自在,不过是真理的沙漠里开出的花朵。一个人要采到这些花朵,必须有勇气走向这片沙漠才行,要冒着被沙暴吞没的危险,要有永不回头的果敢和决绝。我极不情愿地指出,走向真理的觉醒之路,其实是一条不归路。

    2

    现在,我来谈论一下我的一次重要的经历。也就是我这次身患重病,又一次穿越死亡的黑暗时,有一天突然发生在我身上的体验。

    在那一刻,我察觉到了一个重要的信号来临,我感到我内部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变。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感觉。但很快,我便回归平静,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但,出现了几个重要的标志,使我确认这次转变意义非凡。

    第一个标志就是:我的生活表面上没有起任何变化,还是一如往常。但实际上,我的内在已经发生了本质的不同。

    我身边的人,包括我妻子在内,没有感觉到我任何变化。

    这难道不让人感到诧异吗?不应该发生点什么吗?不应该全身展现出慈祥安宁的气质吗?不应该让周边的人感到惊喜和惊奇吗?

    事实是,表面上什么都没有发生,但内在已经完全不同了。但也正是因为内在已经完全不同,才让表面上显得什么都没有发生。就像大海的深沉,才让表面显得宁静。

    现在,我来谈论内在发生了这个很大的不同,也就是第二个标志。

    第二个重大标志就是:我能读懂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书了。一切伟大的经书,一切伟大哲学家的书,伟大的文学作品,都能轻松看懂了,而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都清澈透明了。

    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享受。那一刻,智慧之门被自动打开了。

    如果这个人过去爱读书的话,这个享受真的是很惊喜,而且惊奇的无以复加。我就是如此。

    过去很多年,我尤其喜爱读《老子》和《金刚经》两本书,基本上每年都会重读多遍。但每次读,都有新的体会,感觉怎么读都读不完。总有一些地方领会不了,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但现在,当我再去重读这两本书时发现,每句话都清清楚楚,明净如洗,再没有什么疑义了。而且力透纸背,看透了文字之外的意义。

    我大喜过望。我接着重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惠特曼的《草叶集》,纪伯伦的《先知》,歌德的《浮士德》,发现这些我过去喜爱却没有完全读懂的书,现在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他们书中谈论的那些境界,我完全能够证入了,就好像我亲身经验和看见过一样。

    我是不是能读懂所有伟大的书了?为了证实这点,我开始阅读或重读佛经,主要是大乘经典,如心经,圆觉经,大般涅槃经,法华经,维摩诘经,楞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发现这些经典都能读懂甚至参悟了[2]。

    这里所谓读懂或参悟,是指已了悟其奥义,并部分证入其境界。并非仅仅是文字上理解,而是完全超越文字的领悟。但完全通达和证入,则尚需时日。

    然后我接着阅读其他宗教经典,如《圣经》,《古兰经》,印度吠陀经典,《奥义书》,《薄伽梵歌》,都明明白白,清澈透明。

    然后,我开始重新阅读西方哲学著作。我发现,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笛卡尔,贝克莱,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萨特,怀特海,所有这些世人眼中的伟大哲学家的书都能轻松的读懂了。不仅如此,我还能很快的看出他们书中的缺陷。

    真的,对一个一直在追求真理和酷爱阅读的人而言,这个体验真的很美妙。

    人类所有伟大的书都能读懂了,是不是也表示没有趣味了呢?不是的,因为他现在要学习真理的表达,生命的表达,要学习真理的不同的向度。他现在主要学习的就是这一点。

    人类的自由里,还有什么比在真理的海洋里自由无碍的遨游来得更加畅快淋漓?

    现在,我来谈论内在的第二个转变,也就是第三个标志性事件。即:我的内在,处于量子态了。超越于逻辑之上了。真的又是一个大自由和大自在。

    什么是量子态,就是同时处于0和1,是不确定状态。

    一个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我感到所有的矛盾和对立都消失了。一种深深的释放感,从内心最深处涌出。我的内心感到从没有过的宁静。这种感受是很难用语言传达的。

    再也没有理性和感性、贫穷和富有、得到和失去之间的矛盾了,也没有黑暗与光明、疾病与健康、善与恶之间的对立了,也没有了天堂和地狱、幸福与痛苦之间的分别。人间的一切矛盾和对立都完全消失了,已经完全超越矛盾之上了。

    另一个主要的表现就是,会开始感到,语言是真正重大的障碍。这种状态是超越于语言之上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同样的,当他在现实中说话的时候,他现在和以前一个很大的不同表现就是,当他要肯定一个东西的时候,他马上想着要否定它,他发现要表达真理,语言是真正的问题和障碍。因为,真实的真理之境确实是量子态,而量子态,确实是不确定的。

    他仍然还在人间。但他实际上是通过多个化身而存在于世。有时候他化身为父亲,有时候化现为丈夫。他也会有脾气。他身边的人并没有办法察觉他有什么不同,因为他完全和光同尘了。但他自己知道这些化身和他的本真并没有关系。

    他要生存于世,要和人类接触,就会根据当时的情况,塌缩成某个角色和状态,这些不同的角色和状态就是他的不同的化身。这都是自动完成的。当然,有时候他也会要求过一种宁静的生活,很多时候会进入沉思的状态,这时通常会让他身边的人主要是家人感到不解。

    第四个标志事件,就是,很多事情奇迹般的自动自发的发生了。很像杰德·麦肯纳提到的宇宙的显化。

    当我需要看一本书的时候,那本书会自动出现。当我需要完成一篇文章的时候,那些素材会自动进行组织。

    我在《创作和艺术的本质》一书中详细谈论过这种情况,所以这里不过多谈论。

    他始终随顺生命之流。一切都是这样自然而然的发生。因为,他已经了然了生命和宇宙的运作过程。宇宙显化了他,又通过他而显化宇宙自身。他在生命之河中欢唱。他随时接受生命的馈赠。他在命运之内,却又在命运之外。这是超越命运之后的一种自由。

    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标志性事件,我已经完全确认了生命的意义了,已经完全确认生命只需做一件事情了。那就是生命和真理的表达,并实践和实现生命的意义。

    真理和生命的表达的方式,除了语言和文字,还有生活本身。他并不会脱离生活,他仍在生活之中。但现在,他的生活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和深度。在这种新的生活中,他一方面做着生命的表达,一方面又向着更高的真理和生命的更高阶段进发。

    这是摆脱了无谓的生命选择后,获得了生命意义的实现和表达上的自由。

    3

    关于觉醒,还有其他一些提法,例如觉悟,开悟。

    觉醒,更像是西方的提法,开悟、觉悟,更像是东方的提法。但它们的意义是接近的。开悟可以认为是初步的觉醒,也就是[见道],即见证了[道]。觉悟,则可以认为是更深度的觉醒,也即[成道]。注意,见道其实只是修道的开始,这是很多修行之人可能会弄错的,千万不要以为开悟或见道了就结束了,就大功告成了。这仅仅是个开始而已。见道之后,一个人还要经过漫长的修道之路,才可能正式成道,进入真正深度的觉悟之境。所以,不要以为开悟和觉醒就有多么了不起,这个还仅仅是初级阶段。

    当我谈到觉醒的时候,通常会把它描述为从梦中醒来。当谈到开悟的时候,会把它描述为初步证入空性。空性又是怎么回事呢?

    空性是有层次的。空性的初级层次就是虚幻,就是梦。它和觉醒(指初步觉醒)、开悟,是相同的。但这个虚幻是在悟性中见到的,而不是在理性中。因为理性,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承认这点的。像叔本华和尼采这样的卓绝人物,也在这点上却步了。

    在见证世界虚幻的那一刻,[自我]便消失了。本真和神性才真正现前。[他]觉醒了,开悟了。

    实际上,神性是居留在每个人身上的,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人人生而具有神性。但这个神性却被深深的裹挟和隐藏起来了,它的外面被藏识,集体无意识,潜意识,意识深深的包裹住了。神性被人性甚至兽性包裹起来了,被自我深深裹住了。所以一个普通的人,如果不经过生命的跃迁,不杀死[自我],怎么可能见到神性呢?

    因此,生命由下层跃迁到上层的觉醒过程,就是这一层次的生命和自我的消除和“自杀”过程。当然这个“自杀”是比喻意义上的,不是指肉体的自杀。当常人消解他自己的时候,他便跃迁为全人,当全人进一步杀死他自己的时候,他便跃升为觉者。注意,这不是生命的进化过程,不是意识和灵性的进化,不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因为生命原本一直都是高级的,神性原本一直都在每个生命体里。所以我更愿意用生命的跃迁而不是意识进化来表达这个过程。我知道肯·威尔伯曾经用意识进化表达过这个过程,但我要避免使用进化这个词语,这和我的认识是有差别的。这个过程确实是生命能量梯度的一次跃迁,一次爆发。但需要猛烈的撞击才能达成,需要一次心灵的猛然冲击,一次绝境的无情洗礼,让自我灰飞烟灭。觉醒是生命的跃迁,是新生命的诞生,也是旧生命的蜕变。

    注意,无我,虚无,无,并不是觉醒。因为[无我]也是一个执着,要把自我和无我这两个执着都摧毁得一干二净,才能进入真正的空性之境,才能迎来那最后的觉醒时刻。所以,即便苏格拉底、庄子、叔本华、尼采这样的智者,也并没有最后真正觉醒,但他们已经最接近了,他们已到了“无”这个很高境界,但还没有完成最后的反转,他们要破除无、证入空,才能真正进入最高的空性和真理之境。空性,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既是有,也是无。它是完全超越于有和无之上的。

    当然,很少有人主动去做“杀死”自我这件事,保存自我是人的本能。所以,觉醒这件事情,实际上是留给那些对真理有无限追求的人的,那些真正有大勇气、大无畏精神的人的。也是留给那些被迫陷入绝境的人。

    一个觉者,需要经历全人的阶段吗?

    大多数时候需要,因为全人其实就是孤独的代名词。一个人只有深度的经历痛苦和孤独,才有可能觉醒。实际上要比这个走得更远。但也有不需要的时候,就是,突然被逼入绝境,这时,他要独自的穿越死亡和黑暗。如果他成功穿越了,他就有可能达成。

    但,觉者真的能宣称“我觉醒了”么?能宣称他自己开悟了么?

    如果自我已经消亡了,“我”已经不在了,那谁来觉醒呢?觉醒的那个人究竟是谁呢?

    所以,并没有“我觉醒”这回事!如果说我觉醒了,那说明那个“我”还在,那就并没有真正觉醒。啊,语言,又是语言!要怎么来说呢?真正而言,是觉醒从“我”中觉醒,是觉醒从觉醒中自己醒来。也没有我开悟这回事。是开悟从我中开悟,是开悟从开悟中开悟。是神性自己苏醒过来。

    4

    《沉思录》是关于生命的真相和生命的觉醒的。

    但任何时候,我都建议人们,不要贸然相信我说的每一句话。而如果一个人,经过他的独立思考,发现我说的东西不是他所需要的,而转头离开,对此我是非常赞许的。对于那些冒冒失失的贸然闯入了我的思想领地,却反而无端的吹毛求疵的人,我是感到非常遗憾的。其实,我的文字也仅仅是指向真理这颗月亮的手指,并非真理本身。真正的真理是超越文字之外的。所以,人们应该把我的书当成启示和启发来读,而不是结论和定论。现在,读者可以回过头来看看《沉思录》中谈爱情,婚姻,工作,事业,财富,梦想,等等文章,我谈论过这些东西吗?其实我并没有谈这些。这些,不过都是摩耶(maya)的面纱,都是真理的隐喻,我其实都是在谈论孤独和自由这两个主题,只是借由这些面纱从不同的侧面和层面来谈论。但假如有个评论家,认为我在谈论人生的各个主题,那他是完全没有读懂这本书的。整本《沉思录》主要在谈论孤独和自由,谈论痛苦和死亡,谈论勇气和超越。但,也是在谈论生命的追求、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跃迁─走向生命觉醒和觉悟、获得生命自由的旅程。

    阅读《沉思录》的体验,就如同跟随爱丽丝闯入一个陌生的仙境,她一面惊奇,一面又小心翼翼。胆小者恐怕很快就要寻回头的路,只有真正的勇者,才敢一路探险下去。

    《沉思录》看似涉及很多主题,却又以生命这样同一个主线前后贯穿一致,像一根隐密的永不断折的金缕细线串起长长的珠玉,奏起一首生命的交响曲。啊,一切真正的创作,不过都是生命的表达,不过都是真和美的表达。我现在进行的,难道不是这样的表达吗?生命,不就是一首由起伏不定的音符和旋律组成的华丽乐章么?一个人的作品,不应该和这样的乐章相唱合吗?啊,一个人不应透露他作品的写作的秘密的,就如同魔术师不应透露他的手法,当他如此吹嘘的时候就会被人当场戳穿了。但如果他是高明的魔术师,他就要让一切一览无余,但仍又神秘莫测。

    这些表达,这些乐章,是从生命的最高的源泉那里流淌出来的。啊,人类,酌饮这甘泉吧,这美妙的生命的甘泉!

    2018/7/25,北京。

    注:

    [1] 我曾为此写过一首诗《乡愁》。

    [2] 起初阅读楞严经,楞伽经和解深密经遇到一点困难,但后来也已参悟。这三部经典其实是佛经中最高的科学、宇宙学和心理学,非常适合有现代科学和心理学背景的人阅读。唯一高山仰止的是华严经,在这部真正庄严的经典面前,任何人类包括初步的觉者都会感到自身的渺小,实际上它也正是对佛子说法,并非对普通人类说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沉思录·43| 谈觉者和觉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kf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