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话题,剧本中老范和立青聊过,其实涉及很深:
青想到一个问题:“老范,你说七个月,能学得完?”
范希亮说:“黄埔用的是速成法,头一个月就让你放枪,熟练射击、瞄准、装退子弹、用刺刀,这在旧军队里不能想象。苏联顾问们把在十月革命时期武装工人的那一套搬咱黄埔来了。好处是,明天有事,拉出去就能打。”
立青:“你可是做过旅长的,这一套对你是不是特乏味?”
范希亮:“挺受启发的。”
立青:“哦?”
范希亮:“古代战争,培养一名马上弓弩手,需要三年。”
立青:“为什么?”
范希亮:“那是力气活儿,又需要高度技巧,你得在飞奔的马上把箭射到一百五十米以外去,还得要有准确杀伤力。”
立青:“那倒是。”
范希亮:“可现在用的是步枪,标准化大量生产,使用也简单,男女老幼都能轻松掌握,参与战争的人员不再需要那么专业的要求。”
立青:“还真是这样。”
范希亮:“所以,战争到了今天,取胜之道就变得明了了,谁能争取到最广大的民众,谁就能取得最后胜利。”
立青一边听一边点头。
范希亮:“至于动员民众的能力,。。。实在是要优于果,这方面,。。。是大师,果是学生。”
立青:“这很重要吗?”
范希亮:“决定最后的胜负,你说重要不重要。所以才有两d合作,所以才有今天的黄埔。别管喜欢不喜欢,你都得向人家、、、学习。”
老范说的速成的道理,基本上只适用于士兵或者最低级指挥员,所以一直有人吐槽一个标准的黄埔毕业生的素质(还得是前几期),可能也就胜任个连长,营长团长都很难胜任。在里面挑出能指挥十万大军甚至更大规模部队的胡、杜、廖等人,也算是矬子里面拔大个。
军校生活的剧情继续流动,立青也先后在学校见到了立仁和立华,立仁在军校中谋得一个差事,应该是负责后勤工作的,而立华则是督办军装定做工作的第三方监理。三兄妹的命运短暂的重合,都为了一件事情努力。但是很快就要走上分岔路。
这种三人同心合力的感觉集中体现在立华立仁交接军服物资,而立青所在的六班来搬运的物资的这一段情节,是自醴陵老家段落之后又一次同框。值得注意的是,剧本表现出立仁立华的起步较早(也和年长几岁有关),此时已经算小有所成,至少和立青对比,立青还只是个学生大头兵。但其实细究起来,立仁也才刚刚从老家跑出来几个月而已,要不是楚才提携,也是无名后辈,而立华也只是一个懵懂女学生,论资历,两人并不比立青深多少。他二人的迅速发展,各自有各自的抓手和通道,替换到zz势力的对比,可能也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