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使母亲离开,在孩子的心里依然与母亲联结
正男和外婆一起生活,不知道父亲是谁。有一天,看到了母亲的照片,知道了母亲的地址,便独自踏上了寻母的道路。
却遇到了几个混混,抢了他的钱。幸而被菊次郎和她的妻子看见,帮助了他,在了解到他要去找母亲后,便让菊次郎带着正男去丰桥找她的母亲。
事实上,菊次郎的母亲在他小时候跑了,而菊次郎妻子的母亲多次改嫁。他们在谈到双方母亲的事情时,都表示不满,不愿别人指摘自己的母亲。
无论母亲是否会养育我们,在我们的心里,都是想要和母亲在一起,并且有着深深的依恋。
但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的母亲离开了,往往会有人生出可鄙的同情,说:“他没有妈妈了,他妈妈不要他了。”
这样的人是残忍的,他们不光揭露人的伤疤,还要杀死一个人“心理上的母亲”。
二、自我功能不足影响个人发展
同样是没有母亲,菊次郎和正男是两个极端。
正男乖巧听话,总是沉默,低头不语。
而菊次郎更像是一个自恋障碍患者,对人总是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开口就是命令的语气。似乎别人的存在,便是应当为自己服务。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恋,健康的自恋有利于自我发展。
而自恋人格障碍是因为婴儿期缺乏良好照顾,重要他人对他反应不足,造成对婴儿的精神剥夺,导致自我功能发展不足。
这可能与菊次郎早年母亲的离开,未能被好好照顾有关。
自我功能与一个人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相关。而菊次郎自我功能发展不足,也导致其能力发展不足,成为了一个中年“废人”。
三、减少超我控制,释放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三个层次,即本我(人的本能冲动)、自我(社会环境适应)、超我(道德规范、责任、义务等)
菊次郎以及后面遇到的好人、光头、胖子活得都比较本能,缺乏超我约束。
所以,我们看到后面,他们陪正男玩,就像一群大男孩一样,没有评判、要求,只有轻松、快乐。
而很多时候,就是一个人的超我太强,对本我控制太多,做什么都有很多评判,应该/不应该、对/不对,导致人活得压抑、疲惫。
四、不喜欢大家离别时,都对正男说:“小子,要乖乖的。”
电影中的人,除了正男,其他人都没有名字。而菊次郎也是在电影结尾时,正男问他的名字,才告诉正男,他叫菊次郎。
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种身份象征。而始终不说名字,或许也是他们对自己身份的不认同。毕竟,他们是主流社会价值观所不认可的一群人。
他们对正男说,“要乖乖的”,或许也是他们希望正男可以和他们不一样,有更好的人生。
但是,在这个夏天,他们为正男所做的一切,将会永远留在这个男孩的心里。
我们也看到,正男从一开始的沉默顺从,总是低着头,到结束笑着奔跑回家,他们送给了正男十分宝贵的礼物。
而我,希望正男可以按着自己所想,成为想成为的人,不一定乖,但一定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