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这个话题之前,先解释一下“乌合”二字。没错,就是字面意思:乌,是无序混乱的表意。一群无序混乱的人聚合成众,称为“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这个词并没有骂人的意思,只是对这种人群特征的直观描述。说他们无序混乱,是指他们作为个体的时候,往往思维正常,一旦聚集在一起则经常表现得情绪紊乱、认知混乱乃至价值观崩塌。
所以如此,是因为大多数人是感性的,绝少有对生活现象展开精细深入辨析的能力和经验,而往往这些人又各自在自己的生活中有着不少的困惑与不满。他们其实很期待有一个“掌握真理的指路人”或者“拥有力量的导师”,能够给他们某种精神的慰藉与依靠。
这也没什么奇怪的,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过这种“心理低潮期”。其实,这也正是一个人真正展开人生思考的最佳机会。很多人因此研读经典、扩展视野,不同程度地获得领悟,成为一个有着自己独到见解,在生活中心中有数的人。
但是也有一些人,觉得理性思考太辛苦,自我剖析太痛苦,想要直接拿到某种“答案”,这就难免被各种大神所忽悠,成为某种“小众宗教”的垫脚石。还有一种人就更简单,一句“乖,我带你回家”就认了“主人”,成了“死忠粉”。这种情形心理学有专门的解释:托付与投射。
这些人真的不是坏人,相反他们还很“善良”,因为他们真的没有恶意,只是太缺乏爱与价值感,太需要接纳和认同。可悲的是,他们遇到了“狂人”。
装大神是“狂人”的必备技能,每一个“狂人”都会为自己戴上一个“精神加持者”的光环。“狂人”需要膜拜,膜拜的人越多他的“狂气”越盛,反之,“狂气”越盛,虚假的精神支撑就越多,对乌合之众的吸引聚集力就越大。
所有对人类早期宗教史和文化史有研究的人都懂得我说的这种现象,这是人类童年时期普遍存在的“精神托付”行为。如今,这类行为难登大雅之堂了,但是心智幼稚的人仍然大量存在,而他们又没有宗教可以托付,于是就便宜了某些个适时冒出的“狂人”。
但是,“狂人”的本质是内在精神无序的外在行为表现,他们经常言行错乱、性格狂悖而且喜怒无常,必然会导致一部分人因为看清真相而离开,甚至予以揭露批驳。于是,这类“狂人”就会把自己打扮成因为天才与个性而不被世人所接受的“受难者”,让那些心思动摇的人产生内疚与自责,甚至成为他们大神形象和“狂言废语”的坚定捍卫者。
然而,乌合之众就是乌合之众。“狂人”们既不能给到他人真正的人生助力(每个人的生命实在是自己不可能托付也托付不了的责任),更无力为膜拜者们带来真正的智慧(智慧建立在理性之上,非理性恰恰是智慧的最大屏障),这就注定了这群乌合之众常常被事件所激活而没有一个清晰的方向,一场情绪的狂欢之后一地鸡毛,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高潮又该去往哪里,最后还得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各自去过自己的日子。
但是,这样一来“狂人”们就没得玩了。于是,不断搞事,不断开撕,不断“被伤害”就成为“狂人”们玩各种精神虐恋的“进阶技巧”。还有一些“超级狂人”,他们连伪装都懒得伪装,直接称帝称妃,对拜服在下面的精神奴才们颐指气使,任性斥骂,而那些被“狂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奴才们则高呼“真性情,有个性!”,以完成彼此的“虐恋游戏”。
乌合之众就是乌合之众,鸟兽散后的一地鸡毛既没有任何价值也绝不会有人记得。不过,有朝一日回顾往事的时候,不要责怪“狂人”愚弄了自己,要怪就怪自己智商不够,被猪油蒙了心,活该有此劫难。
要想知道自己有没有身处乌合之众中,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鉴别:看看他们彼此之间是在表达还是在表态,看看他们的表态是基于事实还是臆测的情绪。至于谁是那个操弄乌合之众的“狂人”,只须去看看那人的言行是否凌驾于公众道德之上。
当然,这么简单的方法估计也是乌合之众们看不懂也学不会的,不然,所谓“狂人”早就成为笑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