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2013年9月12日。
在《结网》0.2.2节里讲概念的过滤这一部分时,感觉看到了我现在一直在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影子。
- 有哪些成功案例,原始出处在哪——背景调查
- 是否有技术壁垒,技术,成本,特定资源的占有——技术可行性分析
- 用户能得到哪些好处——本项目所解决的问题
- 是否有清晰的商业模式——销售模式分析
- 目标用户是哪些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市场需求分析
- 产品在公司中的位置——政策分析(同是为了得到上层的支持)
其实两者的目标是相同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评判某个项目是否有做下去的价值。那么我就可以用做可研报告的思路来做产品,也可以用做产品的思路来做可研报告来积累经验。
我认为产品经理最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则是做产品的思路,也就是一种思维模式。不像研发人员那样对技术不懈追求,也不是设计人员专业的画图功力,更不是项目经理那样尽力保证项目的按时完成。
产品经理是从上层的商业模式到产品的每个细节的整体把控者,是一个产品的利益相关者,目标是与公司战略紧密联系的。
PS:每天写blog就需要每天都有输入,推动着自己看书。这是否跟敏捷开发里的测试驱动研发一样呢?:)
2年前所写的,基本上是一个从外行以及大的方向上来看一个互联网产品应该怎么做。现在看来,这些知识的优先级其实并没有那么高。大方向其实谁都知道,而细节与实操,才是真正的积累。
今天收京东快递时,惊奇地发现,快递员竟然不是自营的了,开始众包。也就是和外卖一样,参与众包者可以抢单,按单结算。和Uber一样,也是一种更高效利用闲置资源的模式。只是Uber是私家车,而京东是自行车。这也许是京东为了环节自营快递员的压力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当然也会产生一些风险。不过,就和Uber一样,这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趋势是不可逆的,连政府也阻碍不了。未来,快递也会越来越兼职化。
感谢您的阅读,让我们共同发现更大的世界。
这里也可以找到我:
博客: http://www.jianshu.com/users/76f0ff16e287
博客(旧): http://blog.sina.com.cn/sheepme
知乎、新浪微博: @Danco
微信: OutmanSay
如果觉得我写得不错,可以识别以下二维码给我打赏噢,建议打赏金额:2元,5元,10元人民币。
试试扫码关注我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52284/5a425289aec10a1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