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游随笔专栏随笔散文文学创作
1983·秋,长江之歌(6):瞿塘争一门

1983·秋,长江之歌(6):瞿塘争一门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0-10-14 10:54 被阅读0次

    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10月3日(2):夔门-三峡之瞿塘峡

            游览资料上说,三峡,是瞿塘峡、巫峡与西陵峡的总称,它全长193公里,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止湖北宜昌南津关,横贯两省的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与宜昌市。峡内重峦叠嶂,绝壁对峙,险滩密布,礁石林立,“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夔门,远处还有一条船(本文作者摄于1983年) 人民币上的夔门景观

            瞿塘峡,又名夔峡,天门大开,凌空绝壁,雄奇伟岸之极!在这里,长江是经过了“众水归涪万”之后,才成就了“瞿塘争一门”的大气局,其迅猛之势,夺人身心!这不,我们刚同号称“天下雄”的夔门打个照面,那一南一北两扇大门霎时压过头顶,令人不禁为之缩颈颤栗,倒吸一口寒气,继而疑为匍伏一叶,随波逐浪,惊惊惶惶。长江轰隆着激流,不可一世向前冲击奔涌,气势如虹!

            瞿塘峡中,有许多刀劈斧砍的“A”字形石峰,亦有拔浪而立的巨大石壁,更有著名奇观赤岬与白盐隔江对峙,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棱角分明。赤岬山巍峨江北,如仙桃凌空;白盐山高耸江南,似盐堆万仞。此时若有云雾缭绕,当更加动人心弦。于是来诗一首:

    《瞿塘峡》

    斧斫刀削插青天,赤岬白盐峙江岸。

    不及俯拾惊魂魄,倏忽舟船过雄关。

            江峡畅游,除自然景观叹为观止,更有历史遗存如翻开的书页,令人目不暇接。

            在白帝城下的礁石上,有一处唐朝天祐元年(904年)的“铁锁关”遗迹,乃战时用两铁柱牵铁链锁江一绝通航的“关隘”。如今,铁柱尚存,关卡早废。

    铁锁关(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再看赤岬山粉壁崖上,古木苍藤间汇聚着书法石刻,篆隶楷行,造诣各殊,且雕琢技艺极为精湛。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清代张伯翔的“瞿塘”、刘心源的“夔门”与近代冯玉祥的“踏出夔巫,打走倭寇”。

    赤岬山粉壁崖摩崖石刻(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还有一处曾为千年悬秘神奇的景观,即为赤岬山“风箱峡”,其名得于如是:一处岩缝中露出一些风箱一样的物体,1971年为两位采药老人发现,后经考古证实为春秋战国时代巴人的岩棺。不过之所以言之奇,却因为岩棺存于千仞崖壁的中段,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之下实在不易,令人费解。

    风箱峡(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以下引自《重庆晨报》“百年重庆老照片:风箱峡岸边茅屋聚集 白居易曾在此写下一首《竹枝词》”(http://www.cqcb.com/?spm=zm5123-001.0.0.1.7zHApE

            风箱峡段的两岸风光,江面缓阔,岸边茅屋聚集,民船停靠,行人往来其间。白居易曾在此写过一首《竹枝词》: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闲鸟一时啼。

            风箱峡一景,对岸绝壁险峻,下方江水流深。正如白居易在其《初入峡有感》中所云: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 苍苍两岸间,阔狭容一苇。


           我们还能看到,白盐山绝壁上的一列“之”字形石孔,自下而上,直至山腰,被后人附会为千古“孟良梯”。紧挨“孟良梯”的陡崖上,有一奇石突出,很象光头赤足的和尚倒挂在那里,人称“倒吊和尚石”。据考,杨继业死于山西朔县,尸骨不可能埋在三峡,这显然是一个传说,但却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北宋民族英雄杨家将的深切怀恋。这个“孟良梯”,实际上是古代劳动人民凿孔载木的古栈道遗迹。

    “孟良梯”与“倒吊和尚石”(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相传,北宋抗辽名将杨令公(杨继业),被奸臣害死,他的尸骨埋在白盐山腰的望乡台上。他的亲信勇将孟良,决心将杨继业的尸骨盗回,就悄悄地架着小舟进入瞿塘峡,每天夜晚,在绝壁上凿石穿孔,插入铁钎,架木为梯,攀援而上,直到天色麻亮方才停止。当孟良深夜凿孔到了山腰,对岸白帝庙的老和尚发现了孟良的秘密行动,老和尚假装鸡叫,引起了白帝城的雄鸡都叫了起来,孟良认为天快亮了,怕人知晓,就停止凿孔,使之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尸骨也未取到。孟良知道后一怒之下,便把老和尚杀了,倒吊在岩壁上。

         (来自百度百科·侵权删除) 

            船过黛溪,已8公里之远,但在感觉中,却如箭射过……好久好久,我还楞楞地被埋在一片惊叹的声浪里。好不过瘾哟!

            客轮继续东行,叩问山峦交错、群峰屏立的错开峡,继而穿过一段山舒水缓的宽谷地带,长鸣一声,一头扑进巫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已经不是瘦骨嶙峋的瞿塘老翁,一群青春的、秀美的、翩然起舞的仙女神童们,纷至沓来。这情景,让人多么心醉呀!

         (待续)


            注:此文(原标题《1983·秋,长江召唤,我们出发……》,为了标题更具时代背景,也更加含蓄和洗练,故改之)是记叙散文体裁中的游记,且是沿着时间场景顺序,以日记形式和场景变换为行文结构(进行连载);同时,为了使内容更加丰富,采取“时空叠加”的方式,加入了同一空间的不同时段的内容。

            本文为作者断续历时11年于1994年底完成,然后压箱底25年;2019年第一次修改,增强了文中历史事实、时代特征、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史料性与真实性,尽可能做到顾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2020年6~9月第二次修改,对第一次增改再次补进文史地情内容,进一步加强了行游中从感受到感悟的内心演进,并修辞润色完善;全稿约8~9万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983·秋,长江之歌(6):瞿塘争一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rw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