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告诉你老年人一定不愿意接受新事物?
当然从目前的统计上看,很多新技术使用的主力军确实都是年轻人,但是老年人在其中也是占据了很大比例的。以微信的使用为例吧,其实老年人微信使用的情况说出来可能会吓我们一大跳。
根据腾讯的调查,老年人日均使用微信的时间差不多是1.37个小时(虽然比不过年轻人,但从时长上来说,也已经是不短了)。而最有趣的结果莫过于2.7%的老年人还会选择屏蔽家人(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别以为只有你会屏蔽自己的长辈,他们有时候还不愿意搭理你们呢)。
说完现象,让我们还是回过头来谈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老年人对新技术的使用少(记住不是不愿意用,而是用的相对少)。说到原因,本着中国人一贯的各打五十大板的思维习惯,我就从老年人不愿意接受和年轻人不愿意交流两方面来说吧。
1.老年人不愿意接受
老年人对新技术的接受确实比较慢,这也是和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相关的。同时和新技术的用户设计、体验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说,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的认知能力确实是在走下坡路的,例如:记忆的衰退、注意的缺失、甚至是手眼协调能力的降低,这些无疑都成为了阻碍他们使用新技术的因素。
而界面设计的偏年轻化,则无疑让这些问题再次扩大化,例如:字体偏小,老人看不清;操作复杂,老人一时无法记住(今天我自己甚至在用ipad的时候也碰到了问题,更新了iOS12之后,之前一直使用的屏幕旋转按钮被隐藏了,而我找了30分钟后才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如果是老年人的话,可能很快就放弃不用了吧);对老年人需求把握不准(具体可见第二点)。
2. 年轻人不愿意交流
我想接下来继续就老年人需求继续谈谈新技术的对老年人吸引力的问题,这一点跟年轻人不愿意交流也是有点关系的。
在老年心理学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是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生活目标是不同的,年轻人是以未来为目标的(例如:学习新的知识、结交新的朋友等),而老年人则是以获得及时的满足为目标的(即活在当下),这样的目标的不同也就导致了年轻人和老年人需求的不同.
如果以微信的使用为例,老年人对微信的需求当然就就是以交流为主——例如,加入一些微信群怀旧啊,或是家族群里拉拉家常啊之类的让他们能够感到开心的事情;而年轻人使用微信,除了日常沟通交流外,微信的其他一些工具性的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买个电影票、移动支付之类的)。
所以,如果你让年轻人去教老年人使用新技术,年轻人可能更多地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教老年人一些他们认为重要的(但其实并不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功能,这怎么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呢?换个角度想一想,你都没教我想知道,我哪有动力去学呢?
临床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治疗联盟”,意思就是当咨询师和来访者本着同样的目标共同去完成咨询时,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套用到这里的话就是,面对新技术,年轻人和老年人根本没有达成联盟,谈何有最佳的学习/教授效果呢?
说到底,对新技术,我们不能简单一句“为什么老年人不接受”就结束,里面牵涉到多方的共同努力,但归根到底还是要理解老年人的需求是什么,才能更好地让新技术为老年人服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