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5词体的形式特征(一)

1.5词体的形式特征(一)

作者: 尊道贵德Layla | 来源:发表于2023-01-10 19:17 被阅读0次

    第一 按谱填词

    这里就有一个关键的字眼,填,为什么是填?我们知道诗歌古人一般说作诗。可是词,古人一般说填词,所以这个填字本身就说明了词的创作模式,和诗歌的创作模式是不大一样的。因为我们开始就讲到,词相对于它所依托的燕乐的乐曲来讲,它是纯属性的,是第二位的。

    燕乐的乐曲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所以词的之所以叫填,就是把一个一个合适的字眼,一个一个合适的字句,填入到音乐的节拍之中,所以才叫填。填词是需要有谱的,这种谱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声谱也叫曲谱,一种是词谱,或者说叫声调谱。

    在唐宋时代,词人们填词,或者一般文人填词,或者一般的乐工歌妓填词,他们所依据的谱,我们现在已不能够看见,没有完整的保存到现在。但是从各种文献来推测,他们同样是有一定的歌谱的,这种歌谱有可能是以谱字的形式而存在,但是也有可能,就是以名家词作的形式而存在。

    比如说像北宋后期的大人词周邦彦,他的词以严谨精工而著称。所以他的词集在南宋时代,传唱的范围,翻刻的遍数、种类都是最多的。南宋有好几位著名的词人,他们流传下来所做的词,就是根据周邦彦的词集,一首一首不越雷池一步的平仄四声,完全吻合周邦彦的(词)这样去填,所以在这种创作模式之中,等于就是说,周邦彦的词集就成为了一部词谱。

    当然更多的词人可能是熟悉了解,甚至是精通音乐,所以他们在填词的时候,脑海里面音乐的旋律是自然而然的。他们在写作词的时候,只需要让笔下的字眼吻合脑海中的旋律,他们就能够做到,一首漂亮的精美的乐曲就产生出来了。

    但是到宋代以后,明清时代,由于原有的燕乐已经失传了,没有人会表演,没有人会唱。那么后代的词人怎么填词?他就得根据唐宋时代的人他们所做的这些词作,一个一个地加以比对。

    比如同样是《浣溪沙》,把唐宋时代所有人写的《浣溪沙》放到一块儿来比对,一个字一个字的对。假如某个字第1句的第1个字,大家全部都用的是上声字,或者大家全部都用的是入声字,那么就确定这个字应当用入声或者是上声,然后一个字一个字的对下去,所以最后按照这种归纳的方式,得出来的一个格调,得出来的一个声调,按照平上去入四声的声调,排列出来的一个谱,就是声调谱,也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明清以来词谱的主要形式。

    包括像明代张綖的《诗馀图谱》,清代万树的《词律》,王弈清的《钦定词谱》,甚至一直到现在的龙榆生先生所编的《唐宋词格律》,都是按照这种模式的声调谱。这是在燕乐这样一种音乐失传了以后,后代人填词的一种不得已的办法。

    第二 就是词调名

    我们知道每一首词它都有一个词调名,俗称为词牌。比如说《浣溪沙》《水龙吟》《菩萨蛮》,这些都是词调名。这个词调名究竟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词调名跟词的内容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因为它本身是乐曲的名称,而并不是歌词的名称。所以一首《菩萨蛮》不同的人来填,不同的时候来填,它的内容可以是千差万别的。

    那么可以跟《菩萨蛮》这样一种最早的表演的形式可能有关系,但是也可能跟它完全没关系,所以词调名它只代表这首乐曲的音乐的名称,词也就因此没有了另立新题的必要。从北宋时代开始,有些词人为了说明或者表明,自己填这首词时候的一些背景的情况,往往会在词调的下面加一个小注。比如说大家熟悉的苏轼的《念奴娇》,下面就有一个小注:赤壁怀古。赤壁怀古其实才是这首词真正的主题所在。但是它不叫题目,我们管它叫词序或者叫小序。

    当然在北宋时代,序都比较短小。到南宋时代,有些词人就喜欢写长篇的序。大家都很熟悉姜夔的《扬州慢》,《扬州慢》前面的这篇小序像一篇优美的小散文,和词的篇幅已经不相上下了。

    那么词的调名,这个名称它其实是有很多方面的涵义。有的是表明词调的来源,来源于民间的,还是来源于域外的,来源于教坊的,还是来源于大晟府这样一些音乐机构的,有的是表明它是创自于乐工歌妓的,还是从大曲法曲里摘一部分出来的。比如说《霓裳中序第一》《摘遍》,这一类的都是从大曲法曲中摘出来的。

    还有一些是词人的自度曲,有些精通音律的词人,自己能填词以外,他还自己能谱曲。像姜夔的《扬州慢》《暗香》《疏影》这些词,都是他自己作曲的,还能自己填词,这种就属于音乐和文辞两方面都很厉害的词人,这个在宋代的词人当中也是有数的一部分,一些大家能做到这一点,很多词人做不到这一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5词体的形式特征(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vv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