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郭金 学号:17101223407
转载自: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kxMzg1Nw==&mid=2653163406,有删节
【嵌牛导读】:分享一则人工智能时代的大数据平台的演进之路,并结合 Angel 的开发经验,谈谈如何打造一个优秀的机器学习平台,以及开源后 Angel 的最新消息和未来规划。
【嵌牛鼻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
【嵌牛提问】:人工智能到底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是改变,机遇,还是更大的挑战?
【嵌牛正文】:
在过去的两年(2015-2017),随着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在多个领域取得革命性成功,各种专用的机器学习平台应运而生,百花齐放,Angel 也是其中的一员。
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平台的演进之路
其实推动这一转变的,本质上是人们对更高层面的追求所驱动的。从了解过去,到预知未来;从有限空间的穷举,到无限空间的探索;从有监督的训练,到无监督的自我学习……无论是企业高管,还是产品用户,大家都希望能得到更加智能的服务,而也只有提供了这种服务级别的的产品和公司,才能在残酷的互联网竞争中胜出。
2010 年,业界的大数据刚刚兴起,当时有很多受欢迎的项目都是统计类的,可以告诉大家昨天最流行的是什么。底层的框架是 Hadoop 和 Hive,很多平台的最大的功能就是出各种各样的报表,天报表、月报表……这时的层次是知道发生了什么。
2012 年,当时有两大发展方向,一种是更快的 SQL,一种是机器学习,涌现了很多开源项目。Spark 能够胜出,是因为它在两者中间取得了均衡,并展现了机器学习的潜质。Matei Zaharia 等人在 NSDI 的 RDD Paper[1] 提到了,Spark 的目标是为了解决 iterative algorithms 和 interactive data mining tools 这两类问题,这个判断从现在来看,依然是正确的。Spark 后来普及开来,目前很多公司依然会把 Spark 当成他们首选的通用数据处理平台兼机器学习平台。这是人们希望知道即将发生什么。
到了 2014 年,李沐等人在 osdi 关于 Parameter Server 的 Paper[2] 中,给出了分布式机器学习一个更好的思路,后面 Petuum 和 DMLC 的 ps-lite 就出来了。Spark 当时的跟进不是很到位,而且本身 RDD 的理念和 PS 也有些冲突。我们当时还给 Spark 提过一个 PR[3],后来也没被接受,但是引出了 Glint。到现在为止,官方的 Spark 依然以 RDD 为核心来实现机器学习算法,这是个很大的约束和障碍。
但是在 2015 年,PS 的发展也受到了深度学习的冲击,随着 TensorFlow 的出现,大家纷纷转向了深度学习的框架开发。包括微软的 DMTK 转向 CNTK,DMLC 的 PS-Lite 转向 MXNet……但是实际上,很多公司的数据中心依然有大量 CPU 机器,大量的非深度学习算法还是需要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进行分布式训练,这个领域是有空缺的,深度学习替代不了。
腾讯是 2015 年开始调研和开发 Angel,其目的就是为了填补上面所说的空缺,2016 年 Angel 开始在内部使用,到了 2017 年,Angel 终于开源,整个开源的过程还是很不容易的(详情可查阅 InfoQ 早前的报道 [4][5])。希望 Angel 能把这块空白填补上,成为一个专用的分布式机器学习平台,服务更多的公司内外产品,推动人们对更高层次的追求。
最后,未来数据中心,相信依然会有很多数据处理任务。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模型和算法,其前提都要建立在干净的数据之上。脱离了完整的数据预处理流程,谈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都是不现实的。但是大部分数据任务,它们的最终出口和末端,也将会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任务,因为如果没有了这个终点,前面的数据处理,也将是毫无意义的,能把控住末端的人,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大数据平台早期多以离线批处理为主,实时计算作为补充,但是现在越来越多应用场景对数据处理有了高时效性的要求。腾讯大数据平台也历经了离线计算、实时计算、机器学习三个阶段的发展。未来批处理计算和实时流式计算在企业构建 AI 平台的基础架构中将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对一个高科技企业来说,实时计算能力和机器学习能力,都是 AI 能力的基础,确实是必备的。而且机器学习的训练(Training)和推理(Inference)两个阶段的重要性会并驾齐驱,实时计算能力的优势还将进一步辐射到推理场景。但是这并不代表离线批量计算不重要了,尤其是训练阶段,离线批量计算依然是主要场景,原因是:好的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反复迭代并达到一定的精确度才能上线,尤其是效果好的深度学习模型,通常需要多张 GPU 卡,训练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这里高性能的分布式机器学习平台,必不可少。
有很多的算法和场景不支持实时更新,本身就存在约束,或者数学证明不成立,或者不支持流式叠加,所以模型还是需要离线训练好之后,再推送到手机端或者其它终端设端。
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这个领域,模型的持续优化和更新的非常重要,但是总是需要一个基础模型,而这个基础模型的质量,很重要的制约了后续的改进效果。
综合以上 3 点,离线批量处理,依然会是非常重要和核心的场景,不可替代。但是实时流式计算会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推理阶段。主要是因为在深度学习时代:
模型比以前复杂,从浅层模型变成了深度模型,其推理计算不是简单的代数计算。
传输数据比之前大,输入很可能是图片、声音、文本等,对吞吐量要求很高,而对推理过程依然要求在毫秒级别完成。这对推理的性能有更高的要求。
所以相信在未来 1-2 年,这方面,从硬件到软件都将会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初创公司。
一个优秀的机器学习平台是如何炼成的:计算是机器学习平台的基础,但不是全部,在您看来,一个优秀的机器学习平台需要具备哪些特性?
在机器学习界,有些人喜欢把调参和训练的过程,比喻为炼丹, 上升到“道”的层面。而道器相融,在我看来,那炼丹就需要一个好的丹炉了,也就是一个优秀的机器学习平台。它需要能为炼丹提供合适的火候,也就是为创新的模型和算法提供最佳的运行环境。因此,一个机器学习平台要取得成功,最好具备如下五个特点:
1.精辟的核心抽象
一个机器学习平台,必须有其灵魂,也就是它的核心抽象。当这个核心抽象和它要面对的模型和算法匹配时,这个平台就成功了一半。如果一开始就错误了,例如 SQL 作为平台的核心抽象,那么对后期的发展制约将会非常明显,无异于缘木求鱼,无论怎么努力都不会成功的。
Spark 的 RDD 核心抽象,很好的解决了分布式大数据的通用问题;而 TensorFlow 中 Tensor、Mutable Variables 和 Dataflow Graphs 的 3 个核心抽象,高度概括了深度学习中的各个元素。Angel 目前的核心抽象是 PSModel,重点解决了分布式机器学习中 模型切分,数据并行 和 模型并行,模式异步 这 3 大问题,基本上可以满足大部分非深度学习的机器学习需求。
2.充分的性能优化
在核心抽象正确的大前提下,性能是决定速度的关键。这就涉及了到平台层对硬件层的理解、调优和封装。去年我们用 500 台高性能机器,获得了 TeraSort 比赛的冠军,也是这种性能优化能力的体现,并将其嫁接到了 Angel 之上。
现在已经不是 MR 的时代走海量低配机器路线。无论是 CPU 机器,还是 GPU 机器,都在往更强更快的方向走。去年比赛我们用的是很高性能的单机,包括 IBM 的 PowerPC,512G 的内存,多个 NVME 的 SSD,RDMA 的 100G 网络……都是业界顶配。
但是光有硬件堆砌是不够的,平台要对硬件有充分的利用。对于非深度学习,Java 系的莫过于 JVM 的调优了。怎样更好地使用内存,避免 FullGC 的产生,尽量让计算不落地,预读数据流水化处理……这些都是对平台设计的考验。而对于深度学习,CUDA 和 OpenCL 的性能利用,显存和内存的数据拷贝,浮点运算和定点运算的选择,一机多卡的内部通讯……平台都需要进行很多调整,甚至于引入像 XLA 这样的黑科技。
既然是分布式机器学习平台,肯定会涉及到分布式的拓扑结构。目前来看,比较成熟的分布式拓扑结构依然是 MR、MPI、PS 这 3 者。机器学习中,基本上 MR 已经出局了,MPI 凭借深度学习卷土重来,和 PS 分庭抗礼,当然也有整体用 PS、局部用 MPI 的做法,这也未尝不可。在确定网络拓扑之后,就要考虑网络加速了。RDMA 和 NVLINK 这 2 个关键技术很值得关注,也是未来的方向。毕竟数据是直接显存落显存,还是走两次内存,差别是可想而知的,再加上不需要 CPU 开销,对性能带来的影响还是很可观的。
所有这些优化,最后暴露给平台用户的,最好是越简单越好,平台能够依据简单的参数,自动选择最佳的性能通道,这才是对算法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意义最大的。
3.强大的容错能力
谈到容错,不得不再提一下 MPI 和 MR。在 Hadoop 时代,海量低配机器理论的盛行,使 MPI 被 MR 打压得很厉害。但是到了深度学习时代,大家发现这些高配机器和 HPC 也差不了太多,十几万一台的机器,可靠性还是很强的,出错的概率很低,相比之下性能更加重要了,所以 MPI 这种模式又活了过来。
都是从整体来看,规模上去之后,在大型的数据中心,高配版本的 GPU 机器和 T 级别的训练数据,对容错性依然需要取得一定的均衡,这种情况下 PS 模式仍是最合适的。整体架构包括网络的通讯性能是最灵活和鲁棒的,可以做的容灾措施很多,代价也小。最终能够达到的效果会远胜于简单的定期 Checkpoint。
4.灵活的接口设计
正如大家所知,2017 年 Python 已经借助人工智能成为了第一编程语言。这在某种程度上,当然归功于 TensorFlow 和 PyTorch 的神助攻,但是这个趋势背后有其必然原因。Python 语言的优势在于语法简单、上手难度低,而且资源丰富,有充实的数据、可视化和机器学习算法库,建立了非常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它又能与 C 无缝结合,借助 py4j 还能和 Java 结合。基于以上原因,Python 能够为后台强劲的平台提供友好的接口层,达到简约而不简单的效果,也就难怪它会奇军突起、一枝独秀了。
但 Python 其实始终只是后台接口的体现,决定整体的,还是后台的接口设计,这时架构师的整体设计能力就非常重要了。核心理念的封装和延伸、多个机器学习概念的整合、系统的分层和解耦、多个子系统的一致性,这些最终都会体现到接口上,从而决定用户基于接口编写算法的难度。
5.完善的周边系统
TensorFlow 开源之初,吸引眼球的工具之一,莫过于它的 TensorBoard,惊艳度超越了同期产品。当时还怀疑它是否会部分开源,不开源这个模块。一个好的机器学习平台还是要在周边系统的完善上多做些功夫,如果用户基于你的平台,可以快速地调试和定位 Bug,将会大大增强他们使用的信心,这会对用户形成很强的吸引力,最终也有助于形成更好的生态 。
在您看来,如何才能高效搭建一个优秀的机器学习平台?
首先,要搭建一支工程和算法模型能力都很强的团队。整体上这个团队需要很好的互补能力,要有算法工程师,也要有系统架构师,大家互相配合。算法工程师的数学功底和表达能力很重要,而系统架构师的理解能力和快速实现能力很重要。另外最好能将学术界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界的落地能力结合,才能使系统创新性和可靠性兼得。腾讯的 Angel 项目从一开始,就是北大的博士生和腾讯的工程师联合主导的项目,虽然远比不上 Hinton 和 Jeff Dean 这样的大神级别,但是模式是类似的,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要素。
其次,需要有大数据作为驱动。之前我们研究过 Petuum,发现有些理念很不错,但是稳定性非常差,在大数据量下很难跑通,而且搭建也很难。所以在 Angel 的研发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大数据为驱动的原则,各种 Tricks 和设计必须以最终压测通过为原则,并紧密依靠内部业务,通过场景落地来检验效果,以此保障系统的设计合理性和可用性。这点对于大公司来说其实没有太大的难度,只要有正确的理念和合作即可。但是这对于小公司来说则比较困难。所以这也是 BAT 等大企业开源的框架,和实验室或者初创公司出品的框架相比的优势之一。
最后,需要保持很快的演进速度。TensorFlow 现在经常被批评接口改动太快。其实最近 Angel 的接口改动也很多,而且有些不能向后兼容。这其中原因很简单,一个是因为业界的深度学习发展太快,新算法和模型、技巧层出不穷,作为一个平台必须能快速适应,不进则退。另一个原因是开发的人太多,即便是 Angel 目前 Star 还比较少,但是内部大量的并行开发,很难保证所有的模块都是合理的,定期重构是消除这些不合理的唯一方法。整体来看,只要是合理的重构,能提升性能,就标识着这个项目还在快速的生长期中,不失为一件好事。
在未来一年里,相信大部分的机器学习框架,包括深度学习框架,都会围绕着上述几个问题重点发力。这也是 Angel 需要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