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愚昧:为什么精英在一起也会干蠢事》作者对公司制度是多么的心怀怨恨,才如此鞭笞
讲的有没有道理?
当然有。
我身边就有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因为任务繁重,不得不频繁开会协调,开会挤占了正常工作的时间,导致繁重的任务无法完成,为了完成任务,更高级别的领导不得不重新协调调度,导致任务优先级不断发生变化。混乱的工作局面影响了工作氛围和可持续性,也影响到了次优先级任务的处理,然后慢慢破坏一切,问题猛增。最高管理层加大压力,又平添了额外的事情。员工大家疲于加班,哪怕周末也要到岗,混乱接踵而至。
项目经理斥责直接耽误工期的直接领导,领导斥责员工,员工却证明他有更高级别更紧迫的任务需要完成。混乱太严重而无人能够解决,只能传递到更高一级的管理层。企业最高层领导忙于处理内部逐级发展上来的问题和客户投诉,无暇顾及实际的管理,工作氛围变得紧张,最后全部成了神经质。
作者看来,主要原因,就是企业领导层过于贪婪的追求过高的盈利目标,力图拿出好看的业绩与报表,以实现个人收入与职位的提升。
为了达到业绩目标,管理者让员工完成不切实际的任务指标,不合理的压缩开支,无限制的加班,甚至不惜采取投机取巧和弄虚作假的手段。而员工在越来越高的任务指标下不堪重负,整日在焦虑和匆忙中赶进度,由于严苛的督察和考核措施,员工与管理者形成对立关系,员工的日常工作变成了如何应对检查和业绩考核,质量上只图过得去,没有时间和内在动力去追求精益求精,大家都只关注眼前任务和局部利益。只了解眼前的局部情况,看不起公司的整体目标。各部门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各种机会都是要先争夺利益,导致难以做出科学的决策。所以在大型企业内,聪明的管理经营者聚到一起,反而普遍出现了群体性愚昧。
在许多观点上,作者与如今主流的管理实践是相背离的。比如在工作负荷上,我们现在强调996,711,但是作者认为,流水线工人才需要满负荷运转,越是高层管理者或者技术专家,那么他们的核定工作强度就应该越低,最好在40%左右,这样他们才能够关心新的战略、创新、工艺改革,产品改造。如果团队的工作负荷超出100%,那么工作时有30%的时间,可能就用在由于工作量过大导致多出来的额外事务上,比如延误、出错、会议猛增、决策受阻、矛盾升级、向客户致歉等。一个企业始终要团队在超负荷重压下工作,会把没有重压的人也带入苦难,当能力不堪重负时,企业将难以为继。
关于绩效考核,作者认为绩效让员工忘记了工作本来的目的,只看自己绩效数据是否正确。经营者关注报表数据,政治家关注选票,学生关注考试成绩,结果大家都生产出更差的产品,政治家变得投机,为了分数学习,也会学的更少。really?
对于人才,作者认为,一流人才关注绝对尺度思维,也就是:什么才是绝对最好。二流人才关注相对尺度思维:谁是最优秀的。所以一等老板聘用一等员工,二等老板聘用三等员工。
当然,这些问题,包括后面对于绩效考核,企业目标、统计数据的用途等等,我个人觉得,还是很值得商榷的。
关键是作者根本无力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是说要有清晰的愿景,领导要激励员工,员工要努力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一堆的废话!
就像那位可爱的瑞典姑娘,鼓吹过去的美好时光,二氧化碳排放不超标,全球不变暖,冰川不融化。但是我们回不去了。
我们都希望公司积极、可持续发展,快乐的合作,继续教育,革新,创新,盼望简单、和谐、平衡与信心。但是我们只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去努力奋进。而不是抛开所有,另起炉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