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故乡的年味

故乡的年味

作者: 陌上牧笛 | 来源:发表于2019-01-31 20:04 被阅读59次

“年到了,是冤家,儿要帽,女要花”古老的歌谣,唱出了曾经的辛酸。每到年关我就会想起这首童年的歌谣。其实,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办年的习俗。我的老家湖北团风溢流河的一个小山村也是一样,只不过因地域不同,而风俗也不太一样,也许我老家的办年习俗会给你不一样的体味。

                    办 年

 

这是一个传统而古老的节日,冬去春来,月盈月缺,四时更迭,草盛荣枯,每年的轮回之间,村村寨寨都要奉行一次繁华的盛宴,辞旧迎新。

    如今,虽然岁月催人,且飘泊多年,尝尽人生况味,但对传统的春节民俗仍有敬意。父母健在时的岁末,我会卸下一年的风尘,回家团圆。吃上母亲精心准备的家乡美味,陪父亲静坐八仙桌边喝一杯小酒,实在是人生一大幸福快事。特别是儿时的乡村过年,至今想起来,还是那么繁盛隆重,年味极浓。

进入腊月二十三,湾里人碰到一起,总会相互关心地问:“你家开始办年没?你家的年办的么样了?”等等。小山村的人办年是从做苕果儿、糯米果儿、炒花生、炒瓜子、炒豆子等开始的,这些都是过年用的小吃食品。一切安排妥当后,就着手有节奏地安排每一天的大事情,每天不重样,亘古千年,一直如此。

有这样的一首童年《歌谣》总是回响耳畔:二十四,嗦鱼刺;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秆年肉;二十七,莫着急;二十八,揣糍粑;二十九,一定有;三十,不见面;初一,大摆手。歌谣虽然唱的是办年,却反映出老家那些年月的心酸与无奈,当然也包含了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二十四,嗦鱼刺。鄂东北是丘陵地带,七分山二分田一分水,养鱼不是很容易。我们全湾就三口塘,每年春上生产队会买来鱼苗,放在塘里养着,不是哪家有红白喜事等特殊情况,平时是不能动塘里的鱼的。但到了腊月就不一样,二十四这一天叫做捞“年鱼”,村里男女老少抽塘水的抽塘水,扯网的扯网,挑担的挑担,齐心协力将塘里的鱼捞起来,然后将大小鱼进行搭配,以人或者家庭为单位,把鱼分到各家各户,用作过年。捞鱼之后的当天晚上,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碌,母亲们将鱼洗净切分,鱼的正身留着春节招待客人,鱼头、鱼杂、鱼尾伴着萝卜炖煮,那一缕缕鱼香顿时盈满整屋,孩子们馋得直滴口水,巴不得马上、立即能开饭。现在就不同了,我的家乡人只要想吃鱼了,就可以到附近的总路嘴、夏铺河或溢流河去买。随着世俗变迁,腊月二十四日捞鱼的习俗再也没有了,那热闹欢腾的场面再也不见了。

  二十五,打豆腐。这是一个技术活。小时候看湾里师傅做豆腐很是神奇。到了腊月二十左右,湾里人就将黄豆放在盆里用井水浸泡, 泡胀变软后,到了二十五这天,湾里人就开始一户一户地按先后顺序排队,你帮我,我助你,不分内外,和谐分工,相互协助。男人们主动担起推磨撵豆成桨的重力活,妇女们则将豆浆中的豆渣滤去,放在锅里用柴火煮开。技术师傅借助卤水将其变成豆腐脑,再将豆腐脑放到透水纱布挤压出水分,然后将包袱放到方块木质磨具里挤压一段时间就形成了豆腐。那一条龙作业的欢愉场面很是热闹。为什么要选择在腊月二十五做豆腐呢?据老辈人讲,主要是考虑制作豆腐附属食品的需要。因为豆腐的吃法有很多种,油煎、油炸、火烤、风干、腌制等,特别是做豆腐乳需要一定的时间。做早了怕留不了多长时间,做晚了又怕赶不上过年的时间。选择二十五这一天正合适。当然,这个时间也不是法定的,因为其它原因早几天或晚一两天也可以。因为二十五与打豆腐是个谐音,顺口好传,图个吉利。

    二十六,秆年肉。老家都有喂猪过年的习惯。年初,左邻右舍或者亲戚朋友都会买来小猪崽养着。这样,到了腊月二十六这一天就杀年猪,割年肉,成了习惯。记得小时候,湾里人家的日子都不太宽裕,而且都是家大口渴,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即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杂粮野菜。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附近的夏铺河小镇上去秆几斤肉回家。同时,由于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年肉”秆回家之后,主妇们会将上好的肉切成一列一列的条子,用土钵子腌起来。等肉进了盐,遇到好太阳,家家户户就会将腊肉全部凉晒出来,挂在竹杆上一列一列的,谁家多说明谁家富足,那家的小孩也格外的得意高兴。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但是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年肉的习惯依然存在,也是我们对老传统记忆的符号。

  二十七,莫着急。在很多地方到了腊月二十七主要是洗“糗气”,也就是打扫卫生。洒扫庭院屋舍,掸去窗台房梁的尘灰,拆洗被褥床单,清洗各色器具。门前屋后、屋内屋外、墙上地下、家具用具弄得干干净净,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但我的家乡除了这层意思之外,更多的是“莫着急”。当年,每当进入腊月,在早晨将要起床时,我总是听母亲半倚坐在床上唱一首歌谣:年到了,是冤家,儿要帽,女要花。本来是快乐的年,却因为没有钱而成了“冤家”.因为那时真的是太穷了,所以日常各家各户基本上都欠的有各类手艺人的做工费,什么木匠、剃头匠、箍匠、泥匠、弹匠、裁缝等等,到了腊月纷纷来收帐,平常做的越多欠债也就越大,到了年底处处要花钱,越是付不了。每当此时,家里人就用“莫着急”来宽慰自己和应付那要帐的手艺人,钱总是要给的,但今年可能不行。看着大人们那种乞讨样的说好话,本来快乐高兴的我们,此时也会变得沉默,为父母亲着急。

  二十八,揣糍粑。早在二十八的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将糯米放在大木盆里,用水浸透泡软,到了二十八这天就上饭甑蒸熟。至今想起来,那糯米蒸熟后的香味好象萦绕在我的身旁。如果将蒸好的糯米加点红糖,那个美味想起来就让人馋涎欲滴。揣糍粑这一天湾里很是热闹,挨家挨户,轮流铲出蒸好的糯米,放在“地臼”里,由4至6个男劳动力,手持木棍,一上一下,先慢后快,此起彼伏,吼声震天,不一会儿功夫,一团肉砣砣的糯米就揣成细腻软和的凝固状,然后撬起放入洒了石膏粉的托盘里,当即做成一块直径50公分左右、厚约10公分左右的圆粑粑,象征着团团圆圆的意思。日子好过点的人家一般能揣二十来块,再不济的人家也会揣过五、六块。过了几天以后,主妇们就会请有力气的男人,将那糍粑分切成一小块一小块,便于储存保管,留着来年春上招待管客。也有些巧妇,会做成各种各样的点心自己吃。“吃糍粑,把牙搭”,预示着好日子经常陪伴在身边。如今,乡村揣糍粑的少了,但喜欢吃糍粑的风俗还没有改变。在城里的街头巷尾的食品摊上,超市的食品柜里都有糍粑,很多人为了省事,就买糍粑。而这种用机器做出来的糍粑总是少了点味道,这种味道有亲情、有乡情,还有那绵绵不绝的人间情。

  二十九,一定有。家家户户将卖了粮食和猪的钱,去街上给孩子们添件新衣服,再备些年货,爆竹、门神、对联、年画等,贴在家的大门上,粘在家用的静物上。橱柜、米缸、桌椅、灶台、猪圈、鸡舍,一草一木,皆有喜气。经过了大半个月的准备,到了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的年事全部办好了,也就是“年年有”的意思。万事俱备,只差过年。

三十,不见面。过去,到了大年三十,在曾经物质匮乏的年代,对于小孩来说,是敞开肚皮吃肉和玩耍的时候。然而,对于大人来说就是躲债的日子。因为到了年关的最后一天,该回家的当家人也该回了,该拿到手的收入也拿到了手。手艺人也要过年,那些在腊月二十七没有拿到钱的手艺人,往往也就是利用这最后一天时间与机遇,找当家人要工夫钱。作为当家人,人家手艺人这最后一天上门,再也不好意思推托。但有些困难家庭,即使是到了这最后一天有的也是拿不出钱的,怎么办呢?最好办法就是不见面。有的主人借故到外面收帐、办年货迟迟不回家,手艺人也不再久等,毕竟自己也要回家办年,尽管不高兴,也是没有办法。穷麻,纯朴的老家人相互都理解。躲过了债主,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开始“团年”。饭后,一家人又围坐在火盆边,说说笑笑地守岁了。孩子们则玩起了大人们买的鞭炮、烟花,欣赏着灿烂的一天。守岁到晚上十二点时,家家户户就开始辞旧岁、接新年了。这时候,大人敬香,小孩子燃放烟花、炮竹,把一个年夜闹得红红火火。

初一,大摆手。新年第一天,不用担心有人上门要债,也不担心家中无米,全湾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欢天喜地,相互贺年。按长幼次序,你家到我家,我家到你家,一湾子人热热闹闹,来来往往,相互走动,鞭炮声不绝于耳。而现在老家过年,物转星移,像其他地方一样,虽然车往人喧,锦衣玉食,却再也寻不到当初滋味。

习俗的年味淡了,现代的气息浓了,诸如餐馆订饭过年、电话、短信、微信拜年等等。过往的岁月清明如镜,亦只能看到影子。但“过年的歌谣”依然还在延续……

相关文章

  • “儿时的年味” 故乡的年味

    “儿时的年味” 故乡的年味 故乡的年味,是腊月来了后的熏腊肉,熏香肠。 故乡的年味,是那集市上一捆捆甘蔗,一堆堆橘...

  • 故乡=年味

    这里没有璀璨夺目的霓虹灯,没有鳞次栉比的大楼房,平芜尽处满眼葱绿,服帖的麦苗吻着大地,诉说着属于它们的喏喏言语。道...

  • 故乡的年味

    到了农历的年末,城市的超市里挂满了玲珑华美的红灯笼,玻璃橱窗上也贴上了各式花样的剪纸,这些都是年的符号,也是年的名...

  • 故乡的年味

    到了农历的年末,城市的超市里挂满了玲珑华美的红灯笼,玻璃橱窗上也贴上了各式花样的剪纸,这些都是年的符号,也是年的名...

  • 故乡的年味

    来源:美文网 编辑:曹含清 到了农历的年末,城市的超市里挂满了玲珑华美的红灯笼,玻璃橱窗上也贴上了各式花样的剪纸,...

  • 故乡的年味

    到了农历的年末,城市的超市里挂满了玲珑华美的红灯笼,玻璃橱窗上也贴上了各式花样的剪纸,这些都是年的符号,也是年的名...

  • 故乡的年味

    故乡的年味 到了农历的年末,城市的超市里挂满了玲珑华美的红灯笼,玻璃橱窗上也贴上了各式花样的剪纸,这些都是...

  • 故乡的年味

    故乡的年味 流年似水,岁月如风。时光一天天从指缝间滑落,消失在生命的深谷中。新年到了,那些逝去的年味像一串串风铃,...

  • 故乡的年味

    到了农历的年末,城市的超市里挂满了玲珑华美的红灯笼,玻璃橱窗上也贴上了各式花样的剪纸,这些都是年的符号,也是年的名...

  • 故乡的年味

    作者:曹含清 到了农历的年末,城市的超市里挂满了玲珑华美的红灯笼,玻璃橱窗上也贴上了各式花样的剪纸,这些都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乡的年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yl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