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绘画观赏》分享

《绘画观赏》分享

作者: 长庚画室 | 来源:发表于2019-06-11 15:39 被阅读0次

一年一度的川美《开放的六月》毕业展,将在六月初开放展览,历年来展出最多的都是绘画作品,也有雕塑、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和其他各类视听觉艺术作品。上上周的《杜尚传》为我们解决了如何理解当代艺术,今天这本《绘画观赏》就是让大家拥有一双看画的慧眼,如何去欣赏一幅画作,并从中收获乐趣。

这本《绘画观赏》作者的苏珊·伍德福德在伦敦大学教授希腊、罗马艺术史,在大英博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部从事研究工作,出版了好几部关于古代艺术的专著。

这本《绘画观赏》讲了从洞穴石壁时期,直到当代的美术作品,其中有距今15000年前的西班牙洞穴壁画,也有大家所熟知的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伦勃朗的《夜巡》还有拉斐尔、莫奈、毕加索这些大咖的作品。也有大家不太熟悉的20世纪西方现当代美术作品,比如蒙德里安、波洛克、安迪沃霍尔、罗伊·利希滕斯坦等人的作品,甚至还包括了日本的浮世绘。

作者写作本书的最主要目标就是回答一个普通观众最关心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看一幅画?在这本十万字的书里,伍德福德博士首先推荐了观赏绘画的四种最基本方法。其次分享了如何通过解析画中的隐喻获得乐趣的方法,最后作者还介绍了“形势分析法”这种专业的观赏方法。

我们首先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达成他最主要的目标的。作者认为呢,我们应该带着四个问题去观赏一幅作品。

第一:画家为什么要画这幅画

第二: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背景

第三:作品是否写实

第四:作品的构图设计怎样

首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画家为什么要画这幅画?

这个问题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答案,绘画可用于巫术、可用于宗教、也可用于诠释复杂的格言、展现艺术家的创造性力量等等。

我们先以肖像画为例来说明,那为什么要画肖像画呢?

一是因为被画的人希望留住时光,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凝固在画面上,为他们的后辈留下自己的尊容。

二是看画的人可以看到过去的人长什么样子。

那好,我们首先那就来聊聊大家都很熟悉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说这幅画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达芬奇这个人。

乔治·瓦萨里是西方第一本艺术史著作、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的作者,他是这样描述达芬奇的:他身材健美、一举一动雍容大方、天资过人,成年后任何难题到他手里迎刃而解,全不费工夫,他的名声地久天长,生前口碑载道,死后更受后人推崇。

                    达芬奇自画像

可以说达芬奇是那个时代的完人,他涉足的领域非常多。多才多艺、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不过留下来的画却不超过十五幅。

前段时间曝出了一个惊人的艺术新闻,达芬奇的油画《救世主》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拍出了4.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30亿。这是目前为止史上最昂贵的艺术品。

那说完了达芬奇这个人呢,我们就来聊聊《蒙娜丽莎》这幅画。这本书当中没有对它进行详细的分析,那我们今天把它单独拿出来,好好的欣赏一下。

这幅画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据统计,卢浮宫90%的参观者都不会错过这神秘的微笑,博物馆纪念品商店里面每年出售的蒙娜丽莎纪念品超过了30万件。

通过这幅画,蒙娜丽莎看着自己的倩影,今天的人呢,也知道了在16世纪的佛罗伦萨,生活过这样一位坐姿优雅,笑容神秘的女性。据说为了让蒙娜丽莎保持快活的心情,达芬奇雇了一批人,在他作画的时候说笑、弹唱,逗蒙娜丽莎开心。画家敏锐的捕捉住了一瞬间的表情,这个微笑是如此令人心醉,又如此难以琢磨,真是不可思议。

不过关于蒙娜丽莎这幅画一直存在着多个谜团。其中之一就是:蒙娜丽莎的原型究竟是谁呢?500多年来,历史学家们一直为此争论不休,乔治·瓦萨里在他的书中肯定的说,画中人是弗朗西斯科·德尔·焦孔多的妻子蒙娜丽莎。

但是诡异的是,这一张画却并没有交给这位女士,而是随着达芬奇到了法国,成为了法国国王法朗西斯一世的藏品。而如果比较达芬奇本人的自画像,可以看出两者的重合度非常高。所以有人就认为,这件作品其实是达芬奇本人的女人版自画像。

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肖像画只是起到让被画者留住自己的尊容,和让观画者知道前人长相的作用吗?艺术家在绘画过程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只是在纯客观的记录模特吗?如果结合蒙娜丽莎原型进行分析的话,这个问题或许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回答:在画家绘制肖像画的过程中,尽管他是受托人,但也有足够的主动性,他会融入自己的观念和趣味,或多或少的带入对自我的欣赏和肯定,所以画中人会有几分像画家本人。

当然这只是以肖像画为例,如果从题材角度分类的话,绘画还有非常多的类别。像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历史画、宗教画和平面装饰画等等。每一种绘画都有不同的产生机缘,但都会涉及到绘画的作者、观者和使用者的需求的问题。

观众看画需要带的第二个问题是,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呢?我们继续以《蒙娜丽莎》为例来进行说明。

不管画中人的原型是谁,这位丰满的女性都能让观众充分的感受到文艺复兴时代人的自信。随着经济的复苏,城市的兴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现实生活的悲观绝望的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

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里出现了许多健康、美丽、丰满、健壮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观赏者,都不再自我否定、自暴自弃,而是希望能充分的将人类形体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所以在雕塑当中出现了米开朗基罗著名的《大卫像》,雕塑家将古代的少年英雄表现成了一个英姿勃发的健壮青年的形象

在绘画里面出现了拉斐尔美丽贤淑的《圣母像》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样的形象。

对比之前中世纪绘画中那些枯干、憔悴,似乎在现实中备受折磨的人物形象,变化是相当大的。

                            中世纪绘画

观众看画要带的第三个问题是作品是否写实。

关于作品是否写实的问题,不仅仅是观众关心的,也是画家们自己所关心的,尤其是古典艺术家。他们为这个问题神魂颠倒、殚精竭虑。所谓的古典艺术家,在西方的主要是指生活在公元前600年至公元300年,和从文艺复兴开始到20世纪初这两个时段的艺术家。他们想出了各种办法研究人体的标准比例、研究线性透视、空气透视、还有人体的骨骼和肌肉,力图让绘画中的形象显得更逼真。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看起来之所以像一位真实的女性在无声的与观众进行交流,正是作者成功地掌握了人体结构和空气透视的结果。

瓦萨里在他的著作里是这样描述这幅画的:“水灵的明眸,脉脉含情,就像生活中常常见到的;双颊白里透红,还有眼睫毛,一切都巧夺天工;鼻子红润柔软,鼻孔好看,像在呼吸;嘴微微张开,嘴角和唇的红色与脸的肉色交融,看上去那不是颜色,而是细嫩的肉;如果仔细的看它的喉部凹陷处,可以看出脉在跳动。”这是因为达芬奇熟练掌握了解剖学的知识,在背景当中,达芬奇运用了空气透视法,让近处的风景清晰,远处的风景朦胧,这非常符合人的视觉感受。这样的背景使得蒙娜丽莎看起来似乎不是在画框中,而是置身于真实的环境里,和我们共享了同一个生活空间。

但是呢,以达芬奇为代表的古典艺术家如此看重写实,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艺术家都和他们一样,会把求真看得高于一切,所以观众也不能用是否写实作为唯一标准去衡量每一幅画。

前段时间热映的一部动画电影《挚爱梵高》,再次勾起了大众对梵高的兴趣,梵高有一幅著名的作品《星月夜》。这幅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近处是如何黑色火焰的柏树、天空有像龙卷风一样的星云、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一轮橙黄色的明月。这些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见到的景象,画家是以对象为媒介,表达自己内心的激情,并不太在乎画面与真正的星空看起来像不像。

最后观众看画要带的第四个问题就是作品的构图设计怎样?

所谓构图设计,就是作者如何运用形状和色彩。在《蒙娜丽莎》这幅画里,女主人公坐在一把半圆形的木椅上,呈现出金字塔式的外形,这使得他看起来非常的端庄和优雅;人物的背后是一道栏杆,隔开了人物和背景;背景有道路、河流、桥和山峦,道路与河流盘旋的曲线,与蒙娜丽莎交叠的双手形状互相呼应;在色彩方面,整幅画是棕褐色调,略微带些青绿色,色彩简洁而沉静、朴素而凝重;人物的服装配深色,有力的衬托了脸和手的白皙。

在面对一幅画的时候,运用作者推荐的这四种最基本的方法,我们在看画的时候就找到了方向,我们可以一边看画一边问自己这四个问题,就能从被动的观者变为主动的有所领悟的观者。

下面的我们在运用这种方法来分析,一幅书中没有提到的画: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第一,画家为什么要画这幅画?

20世纪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毕加索,他尽管长期生活在巴黎,但他是西班牙人,也是一位共和派,他接受了西班牙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的巴黎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作一幅画。在构思期间内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古镇格尔尼卡的事件: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不幸身亡的人的哀悼。于是这幅载入绘画史册的杰作《格尔尼卡》就诞生了。

第二,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呢?

从大的背景来看,20世纪的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残酷的战争,战争给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但是一战的残酷结局,并没有阻挡战争狂人们的野心,军国主义分子们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大波进步的知识分子投入到反战的运动当中。他们著书立说、发表演讲、绘制画作,以种种方式反对战争,这幅画正是产生于这样的时代环境中,表达了作者反法西斯的立场。从艺术发展的背景看,20世纪上半叶的巴黎,是世界艺术之都,云集了各国的艺术家,他们在巴黎掀起了一个又一个艺术运动。毕加索本人就是20世纪第一个新艺术运动,“立体主义”的开创者。

立体主义是艺术史的一个转折点,他对物体进行特别处理,把物体拆开分解,再把各个部分用不同的方式连接起来。立体主义打破了西方绘画中的一切禁忌和传统,让所有的艺术家都获得了自由,艺术家们从此可以在完全没有清规戒律的情况下作画了。

举个例子有一次呢,一位夫人造访马蒂斯的画室,发表意见说:“这位妇女的手臂肯定是太长了。”马蒂斯彬彬有礼的回答说:“夫人,你错了,这不是一位妇女,而是一幅画。”

这说明艺术家在20世纪以来享有越来越大的自由创造的权利。

第三,作品是否写实?

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比较起来,这幅画是不写实的,但是正如我们前面强调的,写实不能成为唯一的判断标准。《蒙娜丽莎》是写实的巅峰之作,不写实的《格尔尼卡》也永远载入了艺术的史册。

这幅画里的各种形象都是扭曲变形的,我们看到画面右边有一个人,张开嘴巴发出尖叫,被锯齿般的建筑物碎片压在下面,惊恐万状地展开双臂;在这个人的下面,有一个妇女在狂奔,她仓皇不已,一条腿都好像被抛在身后了,但她怎么也跑不出这个混乱和悲惨的场景;一位妇女从窗口伸出头来,举着一盏油灯,照射着这个血腥的场面;画面中央,爆炸的闪光被表现为电灯,它在白天也点亮着,投下一圈锯齿状的阴影;闪光下面是一匹马,肋骨上有一道可怕的伤口,在马的身下躺着一位士兵,他临死时眼睛错了位,一只手握着断剑和鲜花,另一只手则无力的张开;画面左边一个妇女仰天呼号,臂中抱着一个死去的孩子,妇女的脸歪曲着,那是痛苦的象征;孩子像一个布娃娃一样挂在母亲的手臂上,完全没有了生气,就连鼻子都是耷拉下去的;妇女的身后背着一个恐怖的牛头,牛脸上呈现出残忍的狞笑,它的舌头像子弹,它的耳朵像刀尖,它身上像武器的部分和妇女摊开的双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毕加索在其他绘画作品中常以牛头表示邪恶,这是他的一个习惯,所以这幅画中的牛头应该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方法,恰如其分的表现了战争场面的混乱与恐怖。

第四,作品的构图设计怎样?这幅画里的所有形状都需要观看者仔细品读。画面初看上去是杂乱无章的,这首先是因为毕加索运用了立体主义的方法塑造形象,画家从不同角度观看对象,然后把这些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象综合在一个画面中。

投入的观看者会像画家一样,从不同角度去感受对象,产生一种代入感。其次毕加索将形象归纳为各种不规则的三角和弧形,这些不规则的三角和弧形在画面中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就像这座城市遭受空袭时的情形一样:敌机不断投掷炸弹,市民四处奔逃,到处都是血肉横飞,画面充满了悲剧气氛。从色彩的角度分析,全画有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色块,加剧了画面阴郁恐怖的气氛。

我们用两个例子介绍了普通观众应该如何观赏一幅画,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细读作品,解读画家设置的隐喻,获得更多的乐趣。

比如说书中介绍了弗兰德斯画家扬·凡·艾克的《阿尔多菲尼的婚礼》这幅画就可以让我们充分享受到解读隐喻的乐趣。这是一件婚礼肖像画,精致秀丽,色彩鲜艳,包含着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画面上的一对新人正在庄严宣誓。

新郎乔凡尼·阿尔诺菲尼用自己的手,托住新娘乔凡娜·切那尼的手,再将另一只手举起,做出宣誓的姿态。新娘也同样向新郎发出誓言;婚礼的证人有两个,但是得需要细细寻找才能发现,因为他们太小了。他们的形象出现在墙上的镜子里,其中之一应该是画家本人,因为他在镜子上方用华丽的正体写下了扬·凡·艾克在此几个字;墙上的水晶珠和洁净的镜子是纯洁爱情的象征;柜子和窗台上的水果,提醒人们记得,在亚当和夏娃犯下原罪之前,人类本是清白无辜的;地板上的小狗并非是单纯的宠物,它一脸严肃,紧闭着嘴,因为它是忠诚的象征;另外在枝形吊灯上燃烧着一只蜡烛,婚礼在白天举行房间光线明亮,本来不需要蜡烛照明的,但这支蜡烛之所以点燃,是因为烛光象征了无所不知的基督,它的在场使婚礼变得神圣;与此相呼应的是,两位新人都赤脚站立,这暗示着新人是站在圣土之上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画都像这幅画一样,充满着如此多的隐喻,但是从这个例子我们应当记住,绘画里往往包含着很多超出绘画对象本身的东西,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完的。细细品读一幅画,可以获得多方面的乐趣,包括视觉的、也包括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的。

在能运用四种基本方法看一幅画,还能享受绘画细节的隐喻的乐趣之后呢,如果你有进一步的兴趣,还可以使用一种更为专业的方法去观看绘画作品,就是“形势分析法”。

所谓形势分析法,就是不考虑作品的主题或者技法,只是单纯考虑作品的形式,使用这种方法的代表学者是德国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弗林,他通过对文艺复兴盛期艺术和巴洛克艺术长期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几对概念,区分两个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这几对概念就包括线型风格和非线型风格、平行布局和退缩布局、封闭结构和开放结构、多重性和统一性,这些概念是成对出现的,所以用这些概念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举个例子啊,线型风格和非线型风格,沃尔弗林对比了拉菲尔和鲁本斯。这两位艺术家分别是文艺复兴盛期艺术和巴洛克艺术的代表,拉菲尔的科隆那祭坛画和鲁本斯的圣家族和圣方济各,都表现了圣家族这一命题。

前一幅画中所有形象,无论是人物还是非生命物体,都有明显的边界,画家对每一个人物都是平均用力的,他们都像塑像一般分明醒目

而在后一幅画中,画家对人物不是平等中立的,有些形象在光线中有些却在阴影里,处于阴影里的形象轮廓消失了,画家用快捷的笔触,将单个成分连接在一起,而不是彼此清楚的分开。

所以在拉菲尔的画中,每一个形象都轮廓分明、一清二楚,而在鲁本斯的画里,有要强调的地方和省略的地方。形势分析是把绘画中纯形式的部分拿出来讨论,从形式的演变中可以归纳出艺术史的演变规律。

除了书中介绍的这些内容呢,我们也可以去关注画家的传承问题啊,创作水平问题等等,欣赏绘画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希望下次你走进美术馆参观或者翻阅画册的时候,可以运用这些方法来欣赏绘画的妙处。

本次是《每周分享一本书》的第6期,重庆学绘画就在长庚画室

相关文章

  • 《绘画观赏》分享

    一年一度的川美《开放的六月》毕业展,将在六月初开放展览,历年来展出最多的都是绘画作品,也有雕塑、装置艺术、新媒体艺...

  • 观赏绘画的几种方法

    和大家分享《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的第一章“观赏绘画的方法” 画的创作在时间和风格上有时完全不同,我们可以从不同...

  • 剑桥艺术史

    今日打卡2:共计37分钟 绘画观赏 观赏绘画的方法 风景画和海景画 肖像画

  • 游姐-封超组-第十五期第三周第十二次作业 - 草稿

    R观赏绘画的四个方法 《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 I复述 如今出国旅游的人多了,免不了去参观各种美术馆、博物馆,但是...

  • 【绘画观赏】浓烈的色彩

    如有侵权,请私信我。多图关注我,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内容。 自从发现 Fabian Perez 之后,我又发现一个匈...

  • 来自绘画的铅笔屑---有命大人

    每一个绘画者都不容易。 千辛万苦画好图纸分享给大众观赏。 真的希望这份努力永存于此。 谢谢。 点击小红心❤↓

  • 六年级—在线描中行走

    线描画有利于激发儿童绘画潜质,保护儿童绘画兴趣,提高儿童的绘画信心。 歌德曾说过:“鉴赏力不光是光靠观赏中等作品而...

  • 绘画观赏中的布局构思

    《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读书笔记作者:(美国)苏珊·伍德福德译者:钱乘旦 一、《亨利八世》   看《亨利八世》,会...

  • 原创实拍|水彩小鸟绘画过程

    完成图: 水彩绘画小鸟过程快速视频,原创制作,谢谢观赏。 喜欢请关注我和专题《水彩教程》吧,不定期更新视频绘画过程哦。

  • 《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

    苏珊·伍德福德在伦敦大学教授希腊罗马艺术史,在大英博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部从事研究工作,出版了好几部关于古代艺术的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绘画观赏》分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yq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