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成"双向奔赴"的师生关系
①有一所学校,生长着这个时代人人渴望的师生关系:这里的师生关系不再是"管与被管,教与被教",而是"共生共学,相互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与互动需求,成为学校存在的根本价值。这里既不是"教师第一",也不是"学生第一",老师与学生没有传统意义的等级排序,只有面向未来的角色分工。这里的师生从形式上呈现为"学习共同体"的样子,共同的人生目标都指向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性解决问题,并致力于不断自我发展。
②当下,我们该如何形成"双向奔赴"的师生关系呢?读懂学生: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应有之义。
③读懂学生,成为懂得学生学习需求的人,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方向,值得我们扎扎实实回归"人"的起点,不断创新,务实实践,方能有效服务学生发展。
④前置沟通时间,在多方调研中读懂学生。接手新班时的学情调研,学科课堂教学的学情前测,都是研究学情、读懂学生的有效渠道。教师要善于从学情调研中,阅读那些我们熟悉却不易敏锐察觉的细节背后的意义。比如,通过"打一个温馨电话、查一次档案记录、来一次老班访谈、做一次调查问卷、约一次深入家访"五种渠道,了解学生基本家庭状态,对话学生发展点和发扬点,在多样化的学情调研中初步接触学生和家庭。综合访谈结果为每位学生建立初始档案,这些都为持续积累信息、深入读懂学生稳稳打下第一步根基。
⑤常态工作日志,在持续观察中读懂学生。常态值周工作日志,能发挥不一样的"读"懂学生的作用。不同的值周时间段,教师观察学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早晨进校,观察学生的个人清洁及晨读情况,了解家校练习本的完成情况;上课时间,观察学生的专心程度、发言及提问情况等;下课时间,观察学生的活动内容与学生协作互动情况等;分组活动时间,观察学生是否能与同学和谐相处等……
⑥一个个看似普通的细节,都在无声传递着学生不一样的信息。不断观察分析,更容易形成研磨学生、读懂学生的有效桥梁。
⑦课堂教学,在关键环节中读懂学生。读懂学生仅有开学初的学情调研还不够,课堂教学是研磨学情、推动学生持续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持续致力于读懂学生、把握学情,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教学从"批发式"集体服务走向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
保持边界:塑造师生关系,要注意"前台""后台"
⑧师生都是学校舞台上的"角色"。在舞台表演体系中,有两个相对应的重要概念,那就是"前台"和"后台"。
⑨在学校,上课就是老师最典型的"前台表演时刻",教室环境的布置、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要求等就是个人门面的突出体现。而在"后台区",如教师办公室、休息室、茶水间,老师可以进行一定的放松,如休息、聊天、交流看法。
⑩教育的前台始终是面向学生的。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可以在非常广泛的意义上透视学校中的很多互动场景。它对学校教育的重要启示是要:所有人都有前台、后台的需求,包括老师、学生。
11.学校必须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前台形象。社会大众对教师的角色期许比其他职业要高,学校必须协助教师维持好前台形象,在诸如学校开放日、家长会以及课堂等正式的"前台"必须用一举一动彰显教师的专业性。
12.老师的前台和后台行为都会影响学生,前台行为属于事先计划的正式课程,而后台行为就是非正式的潜在课程,包括教师的价值观、做事态度、日常言行举止等,都会被学生视为楷模,甚至有时"后台"表现会更深刻地留在学生脑海中。
13.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后台需求。学校和教师一定要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前台形象,学生也希望在同伴面前塑造完美的前台意象,教师要善于"奖善于前堂、规过于后室",用自己期待的角色来巩固孩子的身份认同。
④教师一定要包容和接纳学生的"后台"行为,给学生一些"后台"时间或空间。教师在学校中有办公室、休息室等"后台空间",而学生呢,几乎没有。一些寄宿制的学校对宿舍也实施了非常严格的监管,导致学生在校时紧绷的压力无处释放。
15.我们从戈夫曼那里能够学到的一点是,后台行为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非理性放松状态,教师应以平常心待之。此外,教师最好不要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学生私密空间面前,不要偷听学生讲话,要禁止告密的举止,这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守则。
16.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着无数的表演,都在不同的"前台"和"后台"区穿梭。在学校里,我们要把面对学生的每一次场景都作为教育的前台,而不是"作秀"的前台;要充分维护学生、教师的前台形象,更要为他们搭设适度的后台区﹣﹣老师需要闲暇时光,孩子也需要闲暇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