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听到家长们在说,我们家孩子平时中文阅读量挺大的,孩子也比较喜欢阅读,但是语文成绩一直一般,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古诗文,总觉得缺口气,拿不到高分。今天就聊一聊这个话题。
在我们的记忆中,中学阶段会有一篇鲁迅极为经典的文章,不知道当年的学霸家长们是否还记得?但前段时间我在我家孩子的阅读书上就看到了这篇文章,很是惊讶,原先在初中碰到的文章现如今已经在小学六年级就已经碰到了。看来现在的语文都在普遍拔高了
秋 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略)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请写出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粗看这段话,会感觉是废话,很累赘,是在凑字数。通常情况下应该会是这么写: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是李树。
但既然作为经典,肯定有其道理,所以教科书上一般会这么写:
两句话看似累赘无用,却无意间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无奈。字面分析,既然一棵树是枣树,那么另一课必然是别的树,从心理角度去看这是一个“期盼——发现——失落”的过程; 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失望。而折合当时鲁迅的时代去看,枣树就象征着老旧的封建习俗。而作者厌恶了这种落后的、摧残心智的文化,渴望文化得到革新。
一般考生如果能写出这段话来,基本这题的分数就能拿到了。
但如果你对鲁迅当时所处的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之后,你还会发现,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新文化战线正处于分裂,民主革命陷入低潮,当时有很多战友分道扬镳了。作者通过这种无意义的重复,其实是在抒遣一种孤独与落寞,仅此而已。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知道,阅读与语文学习的关系其实并不是线性的关系,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应试成绩的高低也不是线性的关系,但又不能说没有关系。阅读,广泛的阅读仅仅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需要的是思考,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的思考,并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第三,在有了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之后,要考出好的成绩还需要熟悉应试的套路和技巧,现行的应试体制下语文考试还无法避免标准化,规范化的应试标准,有些标准答案的确是可能和实际情况不符,但既然是应试,你就必须得背,必须得适应。你得明白应试该如何回答,实际情况又是怎么一回事。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应试的重要性,使得我们的阅读也被分成了两种路线:一种是自主阅读,也是我之前提到过不赞成四年级以下的孩子过早地接触应试阅读。所谓自主阅读,读者可以主动与作者形成对话,交流的关系,引起情感共鸣,产生思想感悟,受到精神熏陶,获得智慧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自主阅读应该是快乐的,自发的,主动的。另一种则是应试阅读(又叫功利阅读)。应试阅读的特点是把读书和考试成绩挂钩,面对一部经典,从头至尾,拉网排查,遍寻知识点、命题点,并汇集成册,建立题库……应试阅读是机械的,被动的,追求的是应试成功率。
有些孩子阅读量很大,但语文成绩可能还不好,可能是缺乏必要的应试套路和技巧的训练;也有可能是光阅读不思考,阅读停留在表面上。我们要认识到:阅读理解不是看电影,不能只看故事情节图一时爽快,而是需要先阅读,然后进行思考并能够理解,这样才能把别人的作品吸收为自己肚子里的干货。
让我们再来看下面这道题: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请问这首诗中的杨柳是指:
A、一种植物,杨柳树;
B、人名,一个叫杨柳的美女;
C、地名,一个叫杨柳的小镇;
D、乐曲名,指一种叫《折杨柳》经典乐曲
这是一道比较经典的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应试坑题,曾经让很多小朋友摔倒。正确的答案是选D,乐曲名。全诗的含义是: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羌笛何须怨杨柳是写听到羌笛的感受,由《折杨柳》曲名与春风相联,以“春风”暗喻皇恩,“春风不度玉门关”含蓄地指责朝廷不关心边塞士兵。境界雄阔苍凉,含义曲折深刻。
能够回答出这道题的孩子通常情况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真正的牛娃,是指那些阅读量大,对古诗文的积累相当丰富,知识面非常宽广的孩子。这类孩子在背诵古诗文的同时,还能够对诗歌的含义,写作的背景,作者的际遇等等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我曾见过这样一位牛娃,古诗文的造诣非常高,还能够自己写诗。
另一类则是背功厉害的娃。虽然这类孩子并没有花很大功夫去阅读和积累,但是他们的背功非常厉害,能够根据老师给出的目标进行地毯式背诵和记忆,或者说经过大量的刷题,已经能够做到全方位无死角,这样的孩子一般也能够得高分。但这两种情况,哪类孩子将来会走得更远,相信大家都是明白的吧。
所以当我们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家长应该就能明白自己家的孩子主要问题在哪!现在国家提倡教育减负,实际的初衷就是希望小学阶段让孩子去充分自主阅读有了时间上的可能。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考虑,不要一时被眼前的分数所迷惑,逼迫孩子一定只能看作文书,或是一定是立竿见影的工具书。而是让孩子爱上阅读,并养成自主阅读并能够深入思考的习惯。到了初中或小学高年级,再进行一定的应试技巧和应试套路的训练,你会发现,语文考试得高分,好像并不太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