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楞严经浅述(五番显见无还 指月 月喻 月影)
12.4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
佛说了这一段之后,阿难又“垂泣”,又哭了。一个大男人,哭了好几回了,这真不容易。前面是悔恨,“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后面是失望,佛给他全否了嘛,然后再后面当他知道了是心,不是眼,不是根,而且他认识到它是不动的,我这颗心是不动的,身动,心是不动的。然后他这是很高兴的泪,激动的泪水。
到了这里,讲了这一套之后,认假为真,认浮沤体,不认妙明真心认假心,觉得太可怜了,又是很难过,又流泪了,这是第四次了。
【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虽然听了佛说的话,还是他还是疑心没断,还是不敢认妙明真心。他虽然知道了是心,它是不动的,跟根和尘没有关系,但是往下不敢认了,他认不了。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准备好。
“悟妙明心元所圆满”,佛说了,它本来就是圆满的、清净的、具足一切的。“常住心地”,就是不动的,本来就是清净、如如不动、照了一切。“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就是我现在听佛说法呀,虽然接受了它是心,不是眼,不是根,但是对它本来圆满,本来清净,本来不动,我还是认不了。只有“现以缘心。允所瞻仰”,还是要用缘心,用分别心,请允许我……啥意思呀?就是别骂我了。因为我现在没办法了,我只能做到这一步,你再包容我一回,叫“允所瞻仰”。我虽然是用分别心,但是我不是一个傲慢的心,也不是一个亵渎的心,是用一颗瞻仰的心、一颗真诚的心、一颗仰慕的心来听法的。
“徒获此心”就是说他只是听到了,并没有明白。“未敢认为本元心地”,不敢认我这颗本来的真心。只能说我很仰慕,只是我听到了,以这颗分别心来瞻仰,要让我承认,我承认不了,让我接受,我接受不了。也确实,你没到那一步,这个东西不是想接受就接受的,不是想承认就承认的。你没到那一步,就是承认不了,也就是你不敢承认,所以再次请求佛陀,“拔我疑根”。
从这一段说明时节因缘不到,你想认取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这个修行其实就是要不断的去认取,要积累福德资粮,你才能不断的认取,最终才能敢认取。这里面就存在一个承当的问题。在《法华经》上讲,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知见。这个大事因缘是需要大的承当力,你承当力不够,你就没法开佛知见,开不了的。虽然佛经都给你讲了,讲得很清楚了,但是你的福德因缘不够是开不了的,没法开,这个跟别的不一样,一刀下去劈开了,这个开不了的,没办法。所以说需要我们不断地闻思修、戒定慧,才能够开佛知见。
13.5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这句话很严重啊,这不仅是给阿难说的,我觉得也是跟我们说的,是不是啊?你现在“以缘心听法”,就是还是带着分别心。缘心,就是分别心,攀缘心,还带着这个妄心,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来听法。那么“此法亦缘”,那这个法也成了妄法,不是真法,也成假的了。
为什么读经很容易把经给读歪的,就是这个道理。经是怎么歪的?经是读经人给读歪的。经倒是好经,让读经的人给读歪了。你理解错了,不就读歪了吗?“此法亦缘。非得法性。”你就认识不到真正的那个法,你不能认识这个真心。“法性”在这里表示真心。
我们应该怎么听法呢?听法要随闻入观,要一边听一边返闻。我们前面不是讲返见嘛(显见是心),能见的是心,我们能闻的也是心啊,所以要返闻,返闻才能入心。不是光耳朵听了就完了,要返闻,返闻才能入心嘛。因为闻性是心,耳朵只是一个听东西的工具,它是一个器官、工具。其实真正能听的是什么?是心,不是耳朵,你要弄清楚。前面我们不是已经接受了吗?显见是心嘛,你不是已经接受了吗?显见是心,那显闻也是心啊,对吧?这个显闻是心,能闻的是心,不是耳朵,所以说我们要返闻入心。
只有返闻入心才能打动你。什么意思?用佛讲的这个法理,佛讲的这个话,来打动你、感动自己,对你内心产生一种冲击力,一种震动,一种碰撞,用佛的智慧来撞击我们的心灵,这个叫返闻入心,才有作用。如果你不返闻就不能入心,不入心,当时就听个热闹,当时觉得好热闹、好精彩啊,但这个精彩不属于你,跟你没有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返闻入心,来震撼我们的心灵,撞击我们的心灵,是用佛的智慧撞击我们的心灵。不断地撞击,不断地撞击,要撞击一星期,这七天不断地轮番轰炸,还炸不开啊?你是修的什么堡垒啊,这么坚固,佛的智慧比原子弹都厉害,怎么还炸不开啊。不断地撞击,用佛的智慧不断地撞击、撞击,撞击到一定程度,就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它是用佛的智慧来撞击我们的心灵,来碰撞出我们自身的智慧,引燃我们自身的智慧,这个火花就给撞击出来了,这就是闻思的作用。
为什么我们经常强调这个闻思,这就是闻思的作用,通过闻思,返闻,返闻一入心,这个思就开始了。这个‘思’目的是入心,一入心它就开始撞击了,佛的智慧就开始撞击我们了,来轰炸我们了。如果说你不返闻,它就不能入心,不入心的话,它轰炸的不是你,轰炸的是别人,跟你没有关系。
所以说我们闻法,一定要返闻入心,我们闻思就开始了。那你就避免了上面这个话,那你就不是缘心听法了,不是带着分别心听法,是用返闻听法,开启我们的闻思之路。
下面佛就开始举例子了。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这个手指(指月),看!月亮。你要顺着手指头看月亮。啥意思?这是个比喻佛经,佛说的话,是手指头。经典、佛经是指头。为什么要返闻入心,就是这个道理。返闻入心,你看见月亮,标月之指,是吧?我们顺着这个指头看见月亮,我们顺着这个佛经,看见我们自己的心。月亮比喻我们的真心。那如果说,你看这个手指头,盯着手指头不放。哎呦,你的手指头这么难看。那跟手指头有什么关系?你要顺着手指头往前看,别盯着手指头不放。如果你盯着手指头不放,就是盯着佛经不放,这叫死于言下,死于句下。这个死于言下,这就是月影。手指头是佛经,顺着手指头看月亮。要脱开这个手指头,已经脱开手指头了,这个就是第二月。看到月亮那是第一月,这就是三月的关系。
看到的这个月亮跟手指头是没有关系的,真心其实和佛经是没有关系的,佛经只是指示我们看到真心的一个路径,一个方法,佛经本身不是真心,它只是表达真心的一个工具。同样道理,手指头只是让我们看到月亮的一个道具。其实你不用手指头也可以的,你用小树枝也是可以的,用树枝也能看到月亮。同样道理,如果你能参悟自心的话,你就是不看佛经也可以。
香严击竹,香严禅师就是用了块瓦片,那瓦片一丢,丢在竹子上,“香严击竹而悟道”,他一下就开悟了,他没看佛经啊。所以说要会用功的话,他不看佛经也能悟道;要不会用功,看佛经也悟不了道,所以我们要从佛经里边,学会用功的方法、用功的路径,把它掌握了,这是我们学习佛经的目的。不是光学道理,要返闻入心。这就是指月,佛经就是指月。在禅宗里面专门有一本书叫《指月录》,他用的这个名称就来自这里,叫指月。
13.6
【若复观指以为月体。】
如果你看见手指头了,认为这就是月亮,那就坏了。
【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你不仅看不到月亮,也看不到手指头。为什么也看不到手指头?因为它没有意义了,一点意义也没有了。就像看佛经一样,佛经就是手指头。佛经是用来告诉我们方法,告诉我们路径的,你要用这个方法来修行的。如果你光死执这个佛理,死于句下,执著言句,那么经就让你读歪了,这叫“岂唯亡指, 亦亡其经”,那么经就让你读歪了、理解歪了、用歪了。刚才我们说了,这个经从来没有歪过,经是好经,让我们给理解歪了,给念歪了。
【何以故】
为什么呢?
【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我们用这个手指头,目的是什么呢,让我们看月亮的,比喻佛经是让我们明白如何用方法明白我们的真心的,佛经是告诉我们方法的,告诉我们路径。
【岂为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
如果你死执文句,不参悟自心,不去返闻入心的话,不仅佛经没有用。“亡指”嘛,佛经就失去了意义,佛经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你反而把自己更加捆绑了,更加执著了。“佛说了怎么怎么样”,抱着佛经不放。其实佛不是这样说的,即使佛这么说了,也不是你那么理解的。这等于多了一个捆绑,佛法的捆绑。你看,生活中有一个捆绑,到时候你多了一个佛法中的捆绑,那可麻烦了。你不学还好,学了之后,反倒多了一层枷锁,那可麻烦了,因为本来佛法是用来解枷锁、解套的,你这不但没有解套,反倒多了一个套,这可完了,这可不行。所以我们闻思经典,一定不能读歪了。
【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指体,用手指头的目的是让我们看月亮,我们读佛经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明白真心,“为月明性”,让我们明了真心的。举手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看见月亮,我们学习佛经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明了真心的。结果你没有去看月亮,没有看佛经,没有理解佛经真正的含义,你就执著于手指头,不断地看,执著于佛经,不能正确地理解佛意,结果把自己捆绑起来了,这叫“明暗二性。无所了故。”这什么意思?越来越不明理了,“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指越来越不明理了,不能明理了。
我们闻思经典就是明理,明理得法,你明理了之后才能正确运用方法。所以我们要返闻入心才能明理,明理之后你就会运用方法了。因为这个方法是很简单的,就像“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谁都会念,小孩子也会念阿弥陀佛,很好念的,但是要把它念好,那就需要明理,明理得法了就把它念好了。不明理就不得法就念不好。你看小孩子念得好,什么叫好呢?因为他只是模仿,不能叫好,是模仿。明理得法,明理就是办法,所以你要让小孩子念好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不明理,不得法,他只是机械地模仿大人。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理,明白里边的事理,才能更好地运用方法。
【汝亦如是】
他上边举这个例子,反复地说,说明什么呢,阿难你就是这样的人,你因为手指头不仅没有看到月亮,最后你弄得,什么是手指头都分不清了。什么意思呢?你多闻第一,多闻了半天,不但没有明白真心,反倒以多闻为自豪。阿难就是这样的,他认为我多闻,我厉害,我比你们听得多,我比你们记忆力好。因为有时候,佛说了法,说了很多年之后我们就忘了,阿难他有这个本事,他不忘。有好多人就去问阿难,“多少年前佛说过什么什么法,你还记得吗?”“我当然记得,坐好,听着,我给你说。”你看很自豪,是吧?他把这个当作他的本钱了,其实你记住有啥用呢?不明真心,那没有用,反而成了一个障碍,这叫多闻障道。他不入心,如果入心就不障道了。这个是我们要注意的。佛直接指出来“汝亦如是”,你就是这种人,多闻障道,不明佛说法的真实目的。
14.1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这一句在前面出现过类似的,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斯即真心。”这是前面讲的,这句实际上就是讲的真心。真心什么特征呢?真心是脱开根尘的,它可以脱开尘也可以脱开根,跟这个根尘没有关系,它本身就是清净圆明的,不染根尘。
这句话“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它意思就是说:如果说你用分别(心)来听我说法,如果把这个作为你真心的话,那么“离分别音。有分别性。”什么意思啊?声音属于尘,就是你这个真心应该没有这个声音的时候也有分别心。跟前面解释的是一样的,“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就是说如果离开前尘(六尘),我依然有分别,这个就是真心。
那什么是妄心啊?妄心是只要一没有六尘,妄心就没有了,妄心就断灭了。我们的六识妄心,这个五俱意识就是这样的,只要没有六尘,这个意识分别就没有啦。因为这个意识是可以断的,意识最大的特征就是审而不恒。它有分别,但是它会断的。你不要说人死了,人死了当然马上就断了,就是活着的时候,比如说你睡着了,这个意识它就断了;比方说你昏了,这个意识就断了。第六意识就是这样的,它叫审而不恒,那个审就是分别,分别但是它又是断的,它是断断续续的。
第六意识的特征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一旦没有了,它就断了,没有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那这个肯定就是假心、就是妄心。真心没有六尘它依然是明了的,我这个心依然是明了的,依然在,这就是真心。这句话就是讲的如果你认这个心是真的话,“离分别音。有分别性。”就是说你远离我这个声音,你依然有分别,这个就是真心。如果反之,那就是妄心。这就是真心和妄心的区别。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
下面举了例子:就像一个客人一样,他住在旅店里,他只是暂时寄住在旅店里,那么他办完事了或者说旅游结束了,就该走了,就要离去。“终不常住”,他不会常住不走的。
【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这个“掌亭人”就是这个主人家,他会一直住在这里。这个亭主就比喻是真心,真心它从来是不动的,它没有变化的,它不动不灭不失。这个旅客,这个客人就比喻是妄心,它会断灭,它有生灭。所以大家对这个真心和妄心这一点你要记住,区别一定要分清楚。其实分清楚也容易,也很简单,妄心是离不开六尘的,真心是可以离开六尘的。
为什么妄心离不开六尘?因为没有六尘的话,这个根跟谁去相对?无尘就无根嘛!没有尘当然就没有识,因为根缘尘产生识,所以这个识是离不开尘的。这个真心是可以离开尘的,因为这个真心可以脱开尘,也可以脱开根,跟根尘是没有关系的,在第一番显见“显见是心”里面就讲的这个,先脱尘后脱根。你记住这一个就知道它的区别了。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
然后下面接着说,如果是你的真心的话“则无所去”,它就没有来没有去,妄心它就是有来去的。根尘相对产生识,根尘不相对就没有识,不是就有来去吗?有“有”,有“无”,“有、无”相对,“来、去”相对。真心是没有来、去,也没有有和无的对立。
【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你离开声尘就没有分别了,显然就是妄心。同样道理,不光是离开声尘,离开其他的五尘,你都没有分别了,这就是妄心,就是假的。
【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这里是更广阔的讲,前面是讲声尘,后面讲其他的五尘。“分别我容。离诸色相。”声尘是这样,色尘也是这样,其他的色声香味触法,凡是六尘都是一样的。“离诸色相。无分别性。”不光是离开声尘没有分别性是妄心,离开了色尘也不会产生妄心。“如是乃至分别都无”什么意思?就是离开六尘了就都没有分别心了,那肯定是妄心了。
“非色非空。拘舍离等。”就是这种断灭空里面什么都不知道了。“拘舍离等”就是外道,“昧为冥谛”,就是在这种非色非空里面,其实就是顽空。在顽空里面就是暗昧无知,这个认为是“昧为冥谛”,“冥”就是暗,就是说不清楚,“暗昧”就是说不清楚,佛教里面叫顽空。他认为这个顽空就是“冥谛”,还认为这就是真的,认为是“我得到解脱了”,这是拘舍离外道,这种叫断灭外道,执着于顽空的外道,他认为这个境界就是真理,就是解脱了或者是涅槃。
这里面引用了好几个外道,当时在印度最大的,叫六师外道,六个大的外道派别。
14.2
【离诸法缘。无分别性。】
就是远离了各种六尘,“无分别性”,他就没有分别了,没有分别了就是妄心。
这一大段翻来覆去的就是讲一个真心和妄心的区别。真心的话离开六尘它有分别性,妄心离开六尘就没有分别性了。举的这个外道的例子,他把这个当成是真理,是涅槃。我们通过反复地学习,这是第二次讲了,前面那段已经讲过真心和妄心的区别,这是第二次,再次讲真心和妄心的区别。
我们这个能见的心,不光是能见的心,还有能闻的心,就是这六根之性的心它是没有来去的。它没有来去,怎么把它衬托出来呢?通过有来衬托的,就是把世界万物有来有去的,把它列出来,这些都是有来有去的,那肯定就是妄心了,剩下的没有来去的不就是真心了吗?他通过这个方法来的。他跟前面其实是一样的,前面讲显见不灭的也是。无常就是灭,它是有生灭的。它不无常的就是没有生灭,没有生灭就是真心嘛!通过无常来衬托真心不灭,这里也是通过来去来衬托,让我们明白那个没有来去的真心。
28.楞严经浅述(五番显见无还 指月 月喻 月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