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参加了一个社群读书活动,去看了1965年上映的《地道战》。本来以为距离抗战胜利才20年,或许拍得比较写实,但是看完这个电影,虽然很佩服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总感觉这个剧情是不是有点夸张?
比如伪军已经知道村庄到处都是地道,直接要大炮不间断地轰炸,把整个村子都移平,不进村不就好了吗?还有当时没有钢筋水泥,地上不停发射炮弹,地下是否会坍塌呢?
不过我也看了一些评论,说日军最精锐的部队在前期消耗掉了,后期的军队没怎么经过训练,而且我们的持久战的确把他们拖得很疲惫,所以那些伪军的确不太抗打,也都不咋聪明的样子。
也有说正是因为距离抗战胜利没多少年,所以太写实只会勾起人民群众的伤感,而要用稍微艺术化的处理,宣扬一种革命乐观主义。
另外我疑惑的地方,电影也在前面说了,群众的地道战战术并不是一开始就获得了成功,也因为敌人放火、灌水、放毒气而失败,后来经过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想出了开口盖口的主意。

不过可能电影为了艺术性,没有详细讲群众们挖地道的困难,于是看起来有点“科幻”,让我感觉大家好像轻而易举就完成了挖地道工作。
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就是改进地道,当时他们反映了困难是敌人会放火、灌水、放毒气,大家陷入了被动,躲没躲好,还没办法主动出击,只能被动挨打。然后上级的意见就是想办法改进地道,克服困难。
我当时还特意停顿了一下,思考怎么改进,然后我想不出来,还思维发散了一下,觉得上级像“脑残”领导,净说些没用的建议,真是“领导一句话,下级跑断腿”。
结果人民群众的智慧真的是无穷的,我真的佩服死了,他们怎么能想到这样厉害的改进方法呢?!我反思了一下,我一开始之所以想不出方法,是觉得他们没有水泥,不能防水。看到解决方案,我还走神想了一下,这虽然很厉害,但是也太耗费人力物力了吧,村民们不能光挖地道,还要种田吃饭呢等等。
这一套发散思考下来,我终于明白为啥我是个“差不多小姐”了。
一是因为我怕麻烦,哪怕知道这个事情有解决办法,但是一想到要耗费很多时间精力,就不太想做,可能可以归因为“懒”?
二是因为我的思想非常右倾,不相信自己,不相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可以做出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除此之外,我还忍不住感慨,以前的人真的太能吃苦了,吃得不好,干的活又多又累,但他们还能做出很多了不起、令人啧啧称赞的成绩。
不过这种吃苦耐劳一方面是生活所迫,另一方面我觉得就如个人成长一般,这种耐受性是不断经受磨炼出来的,毕竟没有谁生来就能吃苦吧。

再结合一下电影中群众们学习《论持久战》的情节,具体文本我其实没有什么感觉,但是我觉得这种学习精神真的特别了不起,这个村庄的人如果放在现代,估计个个都是优质人才,因为他们真的有认真学习精神,并且结合实际想办法落地。任何人如果都把上级吩咐的事,当做关系生死的事,并能做到像他们这样,大概都能做出了不起的成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