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35度线是"人类生命线"和"文明轴心",古往今来这道线上诞生过许多奇迹,杏花村镇东堡村的杏花村遗址恰好处在这条线附近。15万平方米遗址上芳草接天连涯,荒芜中透着生机,掩藏着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商代的文化。
白酒古城——山西杏花村位于吕梁山东麓,四季分明,杏花村的酿酒历史,可追溯至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也是公认的中华酒文明发祥地,生长于此的汾酒,完整传承了中华酒文化血脉,
1982年春,山西晋中考古队在杏花村文化遗址挖出了土黄色中间呈圆弧形带耳的"小口尖底瓮",酿酒专家包启安指出:"小口尖底瓮是中国最早的酿酒器具,是中国白酒地缸发酵的最早雏形"。
据考证,"酒"字就是从"小口尖底瓮"象形变异而来的,上下两头尖,仿佛沟通了历史和现实,散发着泥土芳香的酒味儿从远古传来,将杏花村的酿酒史推到了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也就是说杏花村的先民早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开始了人工谷物酿酒。
这不单单成就了汾酒6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传奇,也表明了汾酒是中国白酒发展历史的唯一见证者,所以汾酒文化是中国白酒行业的"文化之根",是传承中华白酒文化的火炬手!
1500年前当其他地方的酿酒业仍采用浊酒工艺时,杏花村的酿酒人开拓创新地发明了清酒工艺,也许那个时候推动他们前进的,仅仅是清酒工艺能让酒更加干净、卫生、好喝,但事实上,他们已经在悄然改变酒对人体的改变,和人对酒的品鉴;再到1300年前杏花村人将"干和"技术、蒸馏技术应用到酒的酿造中,形成现代汾酒工艺"清蒸两次清"的雏形。
中国的白酒时代真正到来,没有汾酒,就没有中国白酒,所以是汾酒奠定了当今中国白酒行业的基本格局;明清时期,随着朝代政治生活的变动,汾酒工艺传播到全国各地,影响着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衍生出各种香型的中国白酒,成就了汾酒的"清香之祖"。
独特的固态地缸分离发酵工艺让汾酒完全区别于中国其他香型的白酒,干净、卫生的工艺,酿出纯正、健康的美酒,让汾酒赢得了"最干净、最纯正、最健康、最文化"的"四最"殊荣。
杏花村是高粱主要种植区。以前汾酒酿酒主要用的是当地的"一把抓"高粱,"一把抓"高粱颗粒饱满,大小均匀、壳少,淀粉含量高,出酒率高,并结合传承千年的酿酒工艺,形成了特有的香气和口味。
1915年,用晋中"一把抓高粱"酿制的"汾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甲等大奖章,使得杏花村汾酒闻名天下。后来汾酒深受国家领导的人的赞誉。
1949年9月21日,品质卓越、独树一帜的汾酒被摆上了国宴的餐桌。在汾酒博物馆看到周恩来总理关于宴会亲笔批示的请示文件,"如需用烈性酒则用汾酒"。曾拍摄大型文献纪录片《国宴》的长春电影制片厂著名制片人彭蓝郁,当时参加了会议,回忆第一国宴的厨师是郑连富,还有孙久富,都说国宴用的酒是山西汾酒。历史纷纷扰扰,众说纷纭,然汾酒有了史料加人证。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淀、卓越的品质,"汾酒"完整地记录了中国白酒的历史发展进程,这不单单成就了汾酒6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传奇,也表明了汾酒是至今中国白酒发展历史的唯一见证者!
汾酒是中国白酒产业的"奠基者"!
汾酒是传承中华白酒文化的"火炬手"!
汾酒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
汾酒是见证中国白酒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汾酒文化是中国白酒行业的"文化之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