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前教书的时候,检查学生作业:怎么还没写?明明讲过的题目怎么又忘了?这个知识点刚讲过,为什么换下背景,就不会了?学生表情无辜:脑子坏了,脑子没了,被僵尸吃了······
2、有个教英文的朋友,做事低调谦虚,在她那补习的学生,平均成绩提升在20分左右。她说只干了一件事情,帮助学生做好错题摘抄和知识梳理。当场检测效果,回去反复温故,不再布置额外作业。
3、每年高考结束,状元笔记开始兜售,繁杂的课本知识被一个个类似思维导图取代,大量的错题进行归类,分析。
说明了什么呢?
本质上,没有好学生和差学生,只有善于学习和不善于学习之分。而关键在于思考力的区别,以及思考力的外化——笔记的技术。
人类的大脑真的不适合过度思考,短暂记忆能力非常有限:人的大脑一次只能处理四个组块信息。所以笔记就称为第二大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估计每一位老师都说过。特别是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学习,如何保证学习效率呢?工作要处理的文件堆积如山,如何井井有条呢?思维的碎片如何聚沙成塔呢?
1、工具和步骤篇
1)A4纸、笔
2)标题:最好以疑问句开头,促进思考。如:为何每日晨读笔记规定7点前,总是拖到最后一刻?在学习上:为何我老师忘记完成作业?
3)日期:20170717,便于存档日后查找
4)内容:字数不多不少,言简意赅。
如:为何老是忘记吴老师布置的作业?
1、学校的作业还没完成,自然不会记得补习班的作业
2、是作业太多还是效率低,应该是效率太低
3、对学习有抵触心理,因为没有学好,没有成就感
2、进阶技巧篇
1)深度挖掘
就像知识树或思维导图,先从主干开始,再到细枝末节,把问题深入下去思考。
比如:可以把没门的学科知识,画成思维导图,这样每个知识点,以及联系就一清二楚了。学霸往往是学得巧。
2)定时回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仅因为遗忘曲线,还在于每个阶段对事物的认知会有不同,只有通过一定周期(3-6个月)的温故,才能巩固新知,在认知上会更加全面。
日拱一卒,只要踏踏实实每天有纪录,无论是成长还是不足。新知还是错题。到时,复习的适合,只要拿出这本万能秘籍,就能秒杀大部分考试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