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427028/e62f52354aaa6f73.jpg)
作为一名乖乖女,从小我就被教导,不可以说脏话哦,尤其是女孩子。所以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女孩子说脏话是不好的行为,说了脏话就是坏女孩了。
But,人生中真的有无数个时刻让人想飙脏话。被人诬陷的时候,走路走的好好的被篮球打中的时候,与你不喜欢的人共事的时候,有一大堆事处理不完还老有人来找你帮忙的时候...
人啊,不能被压抑的太久,一定会找办法发泄的。所以,突然在某一刻,我爆出了脏话。不觉得羞愧,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反而,很爽。突然发现,说脏话就是在发泄体内的负能量,会让我整个人都变得easy了很多。
咒骂是人类的本能?
![](https://img.haomeiwen.com/i9427028/c4845536f1aa57b4.png)
咒骂是人类的原始本能,这种本能早就被固定在人脑的神经结构当中。人类总是会使用一些不干净的词汇。“这样不错,因为咒骂能让我们的脑子自由,”美国马萨诸塞自由艺术学院的心理学家和脏话专家迪蒙瑟杰说。
在幼儿时期,哭叫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表达情感和释放压力和焦虑的方式。随着儿童的长大(特别是男孩),西方社会的文化并不鼓励他们哭喊,特别是在公共场合。但是,人们依然需要有发泄强烈感情的出口,因此,说脏话不失时机地出现了。
德国人说脏话时喜欢带排泄物,美国人和荷兰人喜欢说和性有关的脏话(经常看美剧的人应该了然),北欧人说脏话时喜欢带鬼神和宗教。据考证,古埃及人把脏话还刻到自家的象形文字中,古罗马人还会用脏话来作诗。
人们学会的脏话都聚集在人脑中的额叶系统中,在这个系统里还聚集着我们的各种情绪。掌握理智的区域位于大脑皮质的外层,在这里,神经细胞把脏话都过滤掉。神经学家亚当安德森认为,当人脑的上层区域不再抑制额叶系统的情感堵塞后,人们就会说脏话。他表示“一个人会说出什么样的脏话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口头脏话越是严重,说脏话的人意图对抗社会环境的冲动就越强烈。”
![](https://img.haomeiwen.com/i9427028/f0dc04cdc136c631.png)
我们对于咒骂的需求可以说是深深的植根在脑海里,成为我们的一种语言能力。曾经有研究者对老年痴呆症的患者做过一个研究,结果发现,这些患者虽然什么都不记得了,连自己最亲的人的名字都忘了,词汇量也大幅减少,但TA们还可以说脏话。
功能性磁共振图像(fMRI)研究显示,人说脏话时大脑的高、低等级部分会出现斗争的情况。实验表明,以受过良好教育为荣的人的大脑对俚语和粗俗语言的反应与对脏话的反应一样。此外,人脑对于脏话的记忆也十分容易,大约听四次,就可以记住脏话,而其他词汇则不可以。
另外有研究显示,说脏话也可能是大脑的某个部分患病或是受到损伤的征兆。
![](https://img.haomeiwen.com/i9427028/993ce2b18a424871.png)
说脏话与脑损伤
各种神经和精神的原因会影响个人说话的能力,进而导致说出过分的脏话。比如,患有各种失语症的人,由于大脑管理语言的部分受损或患病,就会失去说话或拼出单词的能力。很多失语症患者还可以发出某些自动发音,这些自动发音由会话占位音符构成,比如“嗯”和“呃”。然而,失语症和自动发音可以包含某些脏话:某些病人不能说出词语或是句子,但却可以说脏话。同样,在病人康复期间,说出其他词汇的能力可以不断改善,但是脏字的发音却将保持不变。
秽语症是一个医学术语,指失控性地说脏话,是抽动-秽语综合征(GTS)的罕见症状。社会上公布的数字变化很大,但是相对来说,患有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人很少表现出秽语症,而且男性病人比女性多。这种病一般在4-7岁之间出现抽动症状,在青少年时期达到顶峰,进入成年期后则会大幅减弱直至消失。并且曾有病例记录患有与GTS相关的秽语症的耳聋病人大量使用符号语言说脏话的情况。
说脏话,男女平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9427028/de59b9bb5bf8c574.png)
一般来说,西方社会文化中认为男人比女人更适合说脏话,讲脏话的女人看起来比讲脏话的男人更容易触犯社会的禁忌,人们往往对说下流话的女人更苛刻。社会也会对讲脏话或不使用标准英语的女性做出道德的批判。印象中,在说脏话方面,男性总比女性表现得更为活跃。例如,男性们第一次说脏话的时间更早,频率更高,使用的咒骂词更具侵犯性…
在一项长达十年的脏话及其社会效应的研究中,美国语言心理学家蒂莫西发现,作为一种脏话的发布平台,男厕所中的涂鸦文字比女厕中更令人难以接受。澳大利亚的露丝・韦津利在其新书《脏话文化史》中表示“女人没有任何不适合说脏话的先天条件。无论从神经、身体结构或生理机能来说,说脏话的构造都是两性相同的。”
所以,说脏话并非男性的特权,女性说脏话也不该受到不公的评判和道德的谴责。如果说脏话是一种本能的话,那么基于生物属性,男女也该平等。
总是压抑自己不说脏话会怎么样?
![](https://img.haomeiwen.com/i9427028/d690c0f4e550b6cc.png)
压抑的机制如此强大,好人的面具戴得都忘记了真实自我的存在,活在一种好的虚假中,最后迷失了自己,不敢对别人表达不同的意见,不敢说不,不敢得罪别人,不会骂人,被人骂也不会还嘴,内心非常难受,深深的把攻击本能压抑,最后在内心里不断的伤害自己。
经常被教育要乖、要淑女,要有礼貌,不可以说脏话,一直处在这种约束中。在家长面前要表现的得体,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也要表现的有礼貌,长大后在领导面前,在各种人面前,都没有不得体的表现。愤怒的情绪无处发泄,在社会上表现出一种不适应感和人际交往障碍,积累的痛苦越来越多,最终都会有一个导火线,然后全面爆发。
![](https://img.haomeiwen.com/i9427028/8153c6bbe22ad440.png)
说脏话的好处
释放压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9427028/77c5faeaa3fa9dc4.png)
研究显示,当人在情绪激动时,脏话能起到积极的作用:释放压力。发泄脾气,和孩子的啼哭差不多。我们既有个人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前面说到,说脏话是本能,但我们生活在和谐社会之下,就要遵守社会规范,得受到道德的约束,所以,说脏话是有违道德的,是不被提倡的。But,我们积压的情绪要怎么发泄,面对智障队友,面对高速上别车的人,面对千千万万个坑爹的问题,要如何让自己的心情保持舒畅呢?适时的骂骂脏话是绝对有助于释放压力的。当你终于对装13的同桌爆了粗口,一整天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几乎每个司机都骂过脏话,不管是老司机还是新手。长期倍受压抑的人生,没点脏话,真的会出问题的。日本的自杀率那么高,为什么?太压抑了。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高度自律和压抑的国家。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生存的日本人民,得找渠道来释放自己的压力啊,所以就衍生了一些特殊行业,而另外一些人,则选择了跳楼、烧炭,等等。
减少疼痛
![](https://img.haomeiwen.com/i9427028/9ceac3a9428aac50.png)
产妇生产时,会大声叫骂,这不是没有依据的。研究显示,咒骂确实能增加人对疼痛的耐受性。行为心理学家理查德在2009年进行过一项实验,他认为咒骂是人们对痛苦的一种常见反应,为了寻求原因,他和同事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进行研究。在最初的研究中,让被试列出五个“用锤子敲拇指”后可能会用到的单词,第一个单词就是被试在实验中反复咒骂的词汇。另外,被试要接受一项疼痛耐受测试,测试中,他们被要求将手浸入一桶冰水中,并且要长时间的待在桶里。想象一下,是不是很酸爽,听起来就很痛苦是不是?
被试会反复咒骂,直到无法忍受冰水,然后再从冰水中把手取出来。研究人员负责记录他们任务前后的心率、对疼痛的感知以及疼痛的耐受性(以浸泡时间为参考)。结果显示,那些反复咒骂的被试持续的时间会更长,他们的心率和感知痛苦的程度也会有所降低,这种影响在女性中尤为明显。
![](https://img.haomeiwen.com/i9427028/ab37a5045f0251f2.png)
但是,凡事都讲究度,说脏话过于频繁也是无效的。研究者在2011年又进行过一项后续研究,他发现过度使用粗口会降低他们整体的止痛效果,那些整天说脏话的人,其疼痛耐受性没有得到改善,这表明,频繁的咒骂可能会让他们变得麻木。偶尔说说脏话,尤其是在经历痛苦的时候是可以非常有效的。就像小说家詹姆斯•罗佐夫(James Rozoff)曾经说过的那样,“粗俗就像一种美酒:它应该在一个特殊的场合才会被打开。”
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9427028/b854c633173b62fd.png)
除了在情绪高亢时发泄一下愤怒或烦躁的言语以外,说脏话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在过去,研究人员已经得出结论,男人说脏话是为了显得有男人味,而女人说脏话是为了更像男人。但是,最近的更多研究表明,女性说脏话的部分原因是在仿效自己崇拜的女性。
此外,使用专门的咒骂语言可以:建立群体标志;成为某个群体的成员,并保持群体的界线;表达和其他人的团结;表达信任和亲密关系(通常女人在其他女人在场时说脏话);增加幽默感、强调或“震撼力”;企图隐藏某人的恐惧和不安全感。
不好意思,有时候就想粗俗的飙个脏话。
晚安
References:
Robertson, O., Robinson, S. J., & Stephens, R. (2017). Swearing as a response to pain: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British and Japanese participant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ain, 17, 267-272.
Stephens, R., Atkins, J., & Kingston, A. (2009). Swearing as a response to pain. Neuroreport, 20(12), 1056-1060.
更多心理学知识,关注微信订阅号小麦心理X(xiaomaixinlix)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