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林树
今天重新看了下樊登老师对薇娅的访谈,看似闲话家常,却还是发现了一些新的值得思考的细节。
那就接着昨天的格式继续聊。
细节四:本来出书的初衷是聊一些励志的、创业的故事,但是没想到内心深处是希望讲一些关于原生家庭,包括原生家庭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过程。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单亲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薇娅小时候一直怕自己是多余的,甚至长辈给自己买的鞋小了,也不敢说;自己一个人打点滴,一个人去医院,看见别人有父母陪着,觉得自己不能哭,觉得自己不该哭。
这是强烈的不配得感。
有时候父母在婚姻中的不和睦很容易让孩子认为是自己的问题,他们的世界很小,只容得下爸爸和妈妈。
参加过一个培训,老师说,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夫妻恩爱。不要害怕在孩子面前表达爱意,这是孩子感觉最安全的时刻。
薇娅说小时候母亲并没有给她安全感,因为母亲有时候会把对丈夫的不满追到她身上。
生一个孩子很容易,育一个孩子真是一件复杂的过程。
如果已经是父母,还是要多学会长大,学会承担,不要轻易离婚,也不要轻易放弃对一个人的抱有希望,有些决定是会影响很多人。哪怕离婚,也要让孩子感觉父母虽然分开,但是对孩子的爱是不变的。
如果已经被原生家庭伤害过,未必人生的底色都是黯淡,《我们都受过伤,却拥有了更好的人生》说,那些我们经历的不好的事情,有时候会变成我们抵抗生活风险的武器。
对于薇娅,她更加独立、自主和自由。
无论是什么样的境遇,我们都是有选择的。
细节五:薇娅的老公海峰很有意思,一开始两个人认识的时候,海峰是做表扬的,后来为了赢得丈母娘的认可,开始做生意,结果薇娅跑去当歌手了,海峰觉得要跟她同步,又跑去做她的经纪人。重返商战,遇到重创,海峰哪怕心里和也很怕,但是总是对薇娅说:面包会有的。
前几天林青霞发微博,说美国华盛顿邮报最近评选出十大人间奢侈品,其中有二个是:彼此深爱的灵魂伴侣,任何时候都有真正懂你的人。
我深以为然,一个人丰盈的一生,我始终认为是需要有个深爱的人加持的。
当然,这样的伴侣确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我始终认为不要过早,或者因为身边的人而对爱情和婚姻有习得性的无助和失望。
还是2017年时,当时的领导在别人催我谈恋爱时就说,如果我想要不结婚,她是可以认同的,我当时就告诉她,我虽然现在一个人也很充实,但是从来没有对爱情和婚姻有不好的期待。
我会被街上相互搀扶的老人感动,也会为看到当街热吻的青春男女感叹,年轻真好。
我能独立,我也相信一个人能够通过一个人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单身也好,进入婚姻也好,都可以怀着美好的期待。
两个人相爱不是结果,是过程。
感情需要经营,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但是会因为遇见一个人,变得更好,变得适合。
好的爱情,好的婚姻,不光可以向往,也可以遇见,也可以经营。
细节六:可能很难想象,薇娅这么有钱,但是从来没有外出旅游过。她说大概会一直干到自己干不动,也不是喜欢挣钱的感觉,就是觉得一件事情能成功,哪怕不成功,也觉得自己可以想很多办法去实现。就像自己去闯一个迷宫,就想看看能不能闯过去。
她甚至反问樊登,难道你不好奇迷宫的终点是什么吗?
对生活的的好奇心,是一个人生活有乐趣的源动力。
佛系青年在网上已经流行一段时间,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对身边的人和事都不太情绪,有时候一件事没有做好,会安慰自己佛系一点,被老板批评了,也安慰自己佛系一点。
但是很多时候,年轻的底色,就是敢闯和奋斗。
我们因为还怀揣这份好奇,才不会轻易在某个节点定义自己,会不断挖掘生活和工作中的小确幸,更容易发现身边人的善意。
作家龙应台写过一篇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当时激了很多评论。当然光看标题不看全文,会理解的有些偏颇。
但其实作为年轻人,我们可以朝气一些,可以争一些,可以去多尝试走几个迷宫。
毕竟,虽然歌里唱的“归来仍是少年”,上了年轻,心或许飞远了,身体也确实不能跟青年相提并论,我们还是必须要臣服于世界的发展规律。
结束语:
也是为了偷个小懒,一个访谈感受分了2天才写完,也是不想一篇太长篇幅的原因。
其实不仅仅是成功的人身上有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点,身边的每个人,我们触角敏锐一些,都能发现他们确实也都有他们闪光之处,找到这个开关,我们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和善,生活越来越美好。
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而习得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