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上说,作者杰克.霍吉则是一名畅销书作家,这是书曾经在亚马逊上风靡一时。可我百度了一下,除了这本书以外,作者没有任何其他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也没能找到他的任何背景介绍。曾经看到过一些人在写文章时引用过这本书里的句子,本以为这是本很有意思的心理学书籍。于是怀着好奇心我开始读这本书。书的字数很少,差不多两天就可以读完了。
读完以后我发现,这其实只是在众多鸡汤书籍中写得比较好的一本而已。书中大量的举例和引证都没有讲明详细出处,很多名人轶事的例子都有断章取义之嫌。我很难想象这样一本不能言之凿凿的书,怎么成为亚马逊上的畅销书的。要知道,美国的基础教育里对分辨fiction(虚构)和non-fiction(非虚构)是最为重视的,学会分辨事实与观点,是所有教育的基础。那么,难道这本书的畅销只是在华文世界吗?
关于内容,先撇开前面讲的这个问题不说,总的来讲,结构和文笔还是不错的。全书分为讲解何为习惯和如何改变(养成新的)习惯两部分,总共用了八个章节,来讲习惯这个东西。八个章节分别是:“空想家和行动者”,“习惯的力量”,“习惯的益处”,“习惯的主人”,“从空想家到行动者”,“培养好习惯 构建新生活”,“有效小技巧帮你该习惯”,“今天还是明天”。作为鸡汤文学的必备要素,文中引用了大量名人名言、文学精句、政治家企业家和运动员的案例。如果案例是我们所熟知的人物或事件,确实能起到不小的激励作用。
但是,整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要讲述的宗旨:养成良好习惯以改善生活,对读者的指导性并不是很强。书中除了列一些表格引导读者开始培养习惯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可操作性的东西。比方说,我读完这本书以后,开始按照书里的做法培养一个习惯,除了知道刚开始时应该用笔写下目标和计划,以及让身边人帮着督促我,剩下的只有在碰到阻力时咬牙坚持了。可是,问题在于,如果“咬牙坚持”就能挺过去,顺利养成一个一般人都做不到的习惯,那世上就真没有难事了。
真实情况是,人是有血有肉的生物,无论生理和心理上,都符合趋利避害的自然规律。无论是谁,如果心里没有组建起一个自洽的价值观体系,是没有办法坚持去做他觉得很困难的事情的。更直白的说,只要在心里有“要刻苦”、“要努力”、“要坚持”的念头,实际上在潜意识里就已经把这件事情看做是“不划算”的、“不值得做的”。现在的坚持和努力只是暂时被打了鸡血,过一段时间鸡血效果没有了,必然会失去动力。所有无法养成好习惯、坚持去做一件事情的人,都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放弃,却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放弃。接而一次又一次的放弃终于让自己相信,自己只是个庸人而已。
认知科学对学习和习惯这类事情,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科学框架。无论是养成习惯,还是学习一项新的技能,都要遵循三个要点:分块练习、正向激励和刻意练习。
分块练习,是指要将一项技能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块。比如我练习自由泳时,在网上找到一个教学视频,把整个过程分为12个步骤,从打腿、仰面漂浮、侧身悬浮,到扭头换气、加入手臂动作,最后连贯起来,甚至和仰泳交替练习,每一个阶段都是需要反复练习以达到肌肉记忆。
所谓正向激励则是尽可能频繁的给予自我或外界的赞扬,不断产生的成就感是最佳的持续动力,甚至可以反向塑造出真正的兴趣爱好。
刻意练习是最有意思的。一个人的能力对一件事情来说可以分为三个范围,分别是舒适区、练习区和恐惧区。舒适区是已经学会的,做起来没有什么难度;学习区需要付出一些努力,但还是可以做到的,一旦做到就是进步;恐惧区是能力与要求差距太远,人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中间有太多断层需要填补,于是人就会感到恐慌和焦躁。刻意练习就是要在练习区范围,反复持续练习。由于学习区会随着人的进步不断迁移,所以刻意练习的内容是需要随时动态调整的。据说贝克汉姆的任意球之所以出众,除了他有一定天赋以外,更主要的原因是,练习实在是太苦了,需要不断琢磨新的脚法,反复练习直到形成肌肉记忆,十多年如一日,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
扯回书。前面讲过,这本书读起来空洞无物,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引用的大量名人名言和事例,都太过于主观了,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实事求是的分析。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看书要有一定批判性,要尽量看注重客观实际,或者是作者多年(最好是毕生)积累所得的书。注重客观的书的一大特点是,所有引用都会明确标明出处,引自书的会写清作者、书名、版本、在哪一页,引自科学实验的会写清论文名称、发表人、期刊名称和时间。尤其是科学实验一类,会讲清楚实验的大致过程、实验对象、对比方法、结论和有关质疑。只有做到这些,才称得上是有理有据、可以信任的书。
当看到书中写道,阻止坏习惯的一个好例子是,在孩子手上涂辣酱可以防止孩子吮吸手指,我就有把书扔进垃圾桶里的冲动。但秉着要习惯接受反对、负面意见的精神,我还是坚持到读完它才扔。有趣的是,这本书除了作家史铁生、主持人何炅推荐过以外,还是共青团中央等单位评过奖的书,实在是@#¥%。顿时对这些人和机构投去鄙视的目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