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红字》导读 -3

《红字》导读 -3

作者: joyli | 来源:发表于2018-11-17 19:58 被阅读23次

    以下内容编译自“Christian Guides To The Classics –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by Leland Ryken

    第一章 监狱门口

    情节回顾:

    短短两页的开篇让我们倏然进入作者想象中的遥远世界,表面上看,那里的一切都显得新奇又陌生。作者先是简单描绘了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景,男人们戴着高耸的尖顶帽,女人们裹着头巾,这些细节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17世纪信奉清教的波士顿。

    不过,第一章的重点不在人群,而在故事的始发地。人群聚集在小镇监狱门前。监狱只是个引子,作者随即向后退,描绘了一副广阔的场景,勾勒了一个新英格兰地区典型的清教小镇,包括教堂和教堂旁边的墓园,还有监狱。接下来,霍桑笔锋一转,着力描写了监狱旁边的野玫瑰丛。用如此简单的开篇引出一个如此复杂的故事,这个安排真是出乎意料。

    赏析评论:

    霍桑这部杰作的开篇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在作者的精心安排下与全书融为一体。表面上看,霍桑不过是描绘了一个具体场景,但他却借此充分展现了他最知名的文学技巧,即象征的手法。监狱、教堂、墓园、和玫瑰丛都是确实的存在,但每一样都有象征意义,代表了霍桑想象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监狱象征人性和社会中的邪恶。教堂代表基督徒经历上帝的救赎。墓园象征死亡,玫瑰丛指代自然的法则,还有天然的感觉或情感。

    论到象征的手法,不难为仔细的读者所辨别,不过读者要到故事结束,才会对另一个写作技巧恍然大悟,这就是愧疚的读者。霍桑运用定性的词汇,让读者对社会状况和清教主义产生负面印象,又对自然情感(体现为玫瑰丛)心存美好向往。在这样的误导下,读者会以为霍桑要用这本书抨击基督教。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本书承认邪恶还有因邪恶受罚都是无可回避的人类经验,并非基督教的胡说八道。

    阅读要点:

    无论写什么故事,开篇总是作者最头痛的难关。为了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作者必须抛出一个无法抗拒的诱饵。在众多开篇方式中,霍桑选择了描述故事的发生地,即场景,带领读者进入故事当中。

    每当我们阅读一个故事,或者聆听一个故事,都是走进了一个完全由想象构筑的世界。我们不熟悉那个世界,正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初次到访一个陌生的地方一样。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逐渐熟悉故事中想象世界的细节安排和思维假设。有位文学批评家指出,《红字》开篇的监狱、墓园和教会代表了清教徒信仰中的罪、死亡和救赎。

    霍桑在为人物取名时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Hester暗指旧约中以美丽、坚毅和勇气著称的Esther。

    《红字》上演了一场基督教与浪漫主义世界观的争战,直到故事结尾,二者才分出胜负。浪漫主义世界观认为,情感和自然具有绝对价值,而文明和社会则应被斥为人类精神的枷锁。霍桑在开篇让读者对高举情感和自然的浪漫主义世界观心生同情,从而为继续运用愧疚的读者这个写作技巧做了铺垫。

    尽管霍桑在开篇把社会描绘成冷酷无情,又把自然刻画得温柔可亲,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对霍桑所秉持的观念下定论。《红字》的结局出乎意料,我们最初形成的印象到最后被彻底逆转。

    思考和讨论问题:

    无论读什么故事都可以先问问自己,是什么吸引我翻开这本书?什么挑起了我的兴趣?其次,霍桑在开篇用了许多带有强烈评价色彩的词汇来描述细节,而读者则透过这幅透镜,审视呈现在自己眼前诸如监狱和玫瑰丛等事物。我们可以思考一下,霍桑是如何让我们对文明和自然、社会和个人、基督教和浪漫主义这些彼此对立的事物形成某种看法的?具体到每一组对立事物,二者各有什么特点?

    回应:甫一开场,霍桑即描绘了一个与读者身处的环境全然不同的世界,在众多不同之处里,霍桑独挑衣着做了细致入微的描述,这描述不仅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已经置身于17世纪新英格兰波士顿,仿佛能够感受到压抑的社会气氛和冰冷的人际关系,也暗暗为将来主角绣在衣服上那艳丽夺目的“红字”埋下伏笔。从第一个场景即聚焦穿着,为接下来尖锐的对比搭好舞台,这里体现的不仅是描写的准确,更是谋篇布局的智慧和远见。

    霍桑将景物逐个摆上,为读者搭建一个全新的想象世界,这些景物不仅是当时典型的场景,具有复刻历史的真实感,也在象征意义上起到铺垫作用,可说是构建了故事场景之外另一个属灵场景。霍桑运用层次丰富的对比,巧妙地引导读者的观感和意识。先是广角大场面,包括墓地、教堂和监狱,笔墨不多,却洒脱地把罪、死亡和救赎等宏大主题一一摆在读者眼前,仿佛黑云压顶,逼迫读者直面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让读者宁愿与这些景物所象征的意义保持距离,甚至批判和敌意,紧接着,场景瞬间切换到监狱门口的一丛野玫瑰,让读者猝不及防,又透过挑动触感的描写,把玫瑰的美丽和活泼生气呈现得淋漓尽致,让刚刚面对严肃冷峻的生死意义的读者透一口气,赶快抓住救命稻草,心里也顿生爱意与好感。至于玫瑰为何经年傲立于监狱门外,霍桑提示了两个原因,一是内在的坚强挺住了外在的蹂躏,暗示前面大场景中那几座“高山”是多么残忍,二是有神力相助,暗示后面神秘事物的登场其实并不稀奇。无论如何,玫瑰作为坚强的弱者,在灰暗的底色中猛然闪耀在读者眼前,自然令读者由衷地心生怜爱,而霍桑在结尾又把这玫瑰献给读者,更是一种迷惑的技巧,让读者以为这个抗争的故事会如其所愿一路发展下去——弱者冲破艰难险阻收获应得的幸福。这个模糊的心理预期得到强化,读者继续饶有兴味地看自己想看的故事,直到结尾大吃一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字》导读 -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opi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