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说你喜欢我,我会告诉你我很糟糕很烂很不值得,我会一遍一遍地盘问你为什要喜欢我。但你要是说你讨厌我,我会说没关系,我理解。连我都不喜欢我自己,你又怎么会喜欢这样的我。
世间万般美好于我皆不配。我不配出现在美好的影像里,不配被纳入到他人口中的未来里。
我能说出自己所有的缺点,所有的,但是一个优点,我都找不出来。
如果你也有如上类似的体验,请试着回想一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很糟糕的呢?
为什么我会经常讨厌自己?
WHY IALWAYS HATE MYSELF?
自我厌恶(self-loathing)&自我憎恨(self-hatred),指的是一个持续性的对自己感到不满意,在自我厌恶者的眼中只能看到自己消极的一部分,而忽视积极的那一部分,并且主观上相信自己永远不会变得更好。
但自我厌恶者,对自己的评价是绝对主观的。即使在外人看来他们有美好的品质和过人的成就,但在内心深处他们始终对自己不满意,他们时刻批判、贬低、质疑,甚至是羞辱自己,乃至取得成就或者进入一段美好的关系时,也觉得自己拥有的都是侥幸,觉得自己不配。
他们相信自己配不上这个世界,他们会拼命给自己洗脑这辈子只值得这样过,然后陷入失眠、焦虑、抑郁。他们似乎遗忘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也具备培养自爱的能力。
自我厌恶者有什么特征?
WHAT IS THE FEATUREOF SELF-LOATHERS?
1.习惯于事事都从负面评价自己
“一定是我太差劲了,这么些小事都做不好”,“又搞砸了,我就是个失败者”,“你以为你是谁,人家凭什么理你”,自我厌恶者各种大事小事中都会对自我进行攻击和威胁,有时,这些对自我的批评会被认为是改变自我的动力。
2.把他人的意见当做是指责
有时只是来自他人善意的提醒,会突然被自我厌恶者内化为他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 比如在阅读时朋友推荐了相关书籍,于是立马产生“他是觉得我很笨么,连这本书都没看过”诸如此类联想到自己的想法。或者在朋友因为私事拒绝了晚饭邀请时,产生“他一定不喜欢我才拒绝了我,我对他来说没什么价值”这样怀疑评价他人的想法。
3.接受他人的正面评价是有压力的
他人的赞美、感激或者是其他的正面评价,对自我厌恶者来说也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不知所措,尴尬得面红耳赤,或者认为对方是出于其他目的而在讨好自己,或者进一步认为对方之所以对自己表示肯定只是被表象所欺骗。认同他人对自己的正向评价,是有压力、有负担的,因为自我厌恶者往往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称赞。
4.很难放过自己的失误
总是纠结于过去的失败、错误和遗憾,翻来覆去地思维自己在某些小事上处理的不完美的时刻,哪怕当时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哪怕当时已经取得了非常可观的结果。这些小事在他人看来并不重要,但是却总是给自己贬低自己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5.总是设定比较低的目标
在面对竞争时,习惯性退让,在机会到来时,首先想到的是逃避,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自己会在竞争中失利,觉得机会哪怕在面前自己也不能有相匹配的能力。哪怕总是在事后会对自己没有发挥最大潜能,没有把握好机会而懊悔自责,但在当时,首先想到的是,我一定不行。
6.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讨好行为
自我厌恶者在关系中容易过度付出,他们可能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他与我建立关系是他受委屈了”,出于内疚心理,他们想以更多的付出来补偿对方,却总是忽视自己的需求。过度的付出如果得不到令他们满意的回应,容易加大自我厌弃者对自己的贬低和批评。
自我厌恶的感受从何而来?
WHERE SELF-HATING THOUGHTSCOME FROM?
自我厌恶不是天生的,它后天习得的,它的本质是主观上对自我的不良评价。
原生家庭
父母对孩子的嫌弃,是造成成年后自我厌弃的根源。如果父母总是苛责孩子的行为,尤其是当批评缺乏恰当的表达时,孩子会将对行为的批评错误归因为对自我价值的批评,于是便会习得“我不够好”的感知与思维方式,尤其在缺乏正面鼓励的表达之下,更容易让孩子养成将错误上升到自我价值的习惯。例如在考试失利时被批评“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去捡垃圾”,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问题,并且形成学习不好就一定只能去捡垃圾的刻板认知。
如果父母也存在自我厌弃心理,那么孩子也很有可能从父母身上习得了自我厌弃的习惯。父母未必在语言上直接地陈述自己并不喜欢自己,往往是透过一些行为和隐含的语义,例如母亲总是因为不满意自己的身材而反复节食,父亲自嘲辛勤工作给人打工了一辈子却没有自己经商的同学过得好。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从父母身上习得了“不满意”,也开始变得自我挑剔,对自己感到不满、厌弃。
有时父母不存在自我厌弃心理,也未苛责孩子,但孩子还是在成年后感到自我厌弃。这可能来自于面对工作和家庭压力的父母无意中会使家庭氛围充斥着紧张和焦虑,或是有时候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孩子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家庭所面临的困境。孩子需要安全和稳定的环境,面对不安的环境时,更容易思考自己有问题,而不是思维是否能依靠父母。
创伤经历
创伤也会激发自我憎恨。因为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攻击自己,接受“一切都是我不够好”,比接受世界上糟糕的事情随机发生,而且可能在任何时候再次发生,会让人感觉更安全。因此,许多遭受过性侵犯、经历过战争或其他创伤的人,将所遭受的一切痛苦归咎于自己的过错,自我厌恶也随之增长。
有创伤经历的人在自我厌恶中逃避了无助与绝望,因为他们在面对创伤时是无力的,他们无法改变过去,当时无法反抗,事后无法报复,在创伤形成之后,只能陷入自我厌恶。“这是我活该”,“是我的问题才让人欺负我”这种心态使得自我批评变成了在创伤体验后他们唯一能感受到确定和力量的地方。
这种反复的自我暗示与洗脑可以让经历创伤的人避免陷入“如果我是优秀的为什么会经历这些痛苦”这样无法自拔的内心冲突。这种逃避式思维却也使得创伤体验一再复现,又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对生活的失控感。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者通常有对于自己过高的期待,他们期望自己,甚至期望其他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完美。这种完美主义的心态,是隐藏在自我批评背后的,是无意识的愤怒。自我厌恶者或许会拒绝接纳自身的局限,因为无法成为他人而愤怒,因为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完美的人而愤怒,甚至轻视任何的不完美。
当表现完美时,在某种程度上就不会感到痛苦,包括羞耻感、困窘感、孤独感、被抛弃感、嘲笑感、评判感等等。为了抵御这些负面感受,自我厌恶者们以追求更完美的自己为借口,放任自己心里的内在批评声音不断攻击自己,并且深深地厌恶着现在这个不完美的自己。
“我不够好”舒适区
对于自我厌恶者来说,对自己的低评价成为了他们认为有价值的部分,自我厌恶是身份中“安全”的那一部分,是一种应对自身脆弱的防御机制。
当生活中的种种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时,当面临机会溜走、目标无法达到、人际交往不健康、亲密关系不幸福、不得不独处的孤独或者是接二连三的打击和挫折时,人们在自我厌恶中反而能获得一种确定性。“是因为我不够好,所以才没能成功”的反面是“当我变得足够好了,一定都会变好的”。这种隐约的希望感,逃避了有时不得不面对的人生中的失望和遗憾。
在人际交往中,自我厌恶者预先设定了自己讨厌自己,于是规避了受到伤害,暴露自身脆弱的风险。因为当被别人讨厌时,这种感觉是不可控、不确定的,人在这样的感觉面前,更容易受到伤害,预先设定“反正我都不喜欢我自己,其他人不喜欢我也是正常的”这样一种概念之后,被讨厌的感觉就是可控而确定的了。
了解你自己的自我厌恶是如何形成的,对于改变自我憎恨的心态是有帮助的。这可以帮助你培养对自己的同情心。无论你是否有原生家庭的问题,无论你经历过什么创伤,你受伤的那部分都是值得被爱和被滋养的。
无论如何,自我厌恶者都拥有一种根本的善,宁可自我攻击,也不愿意去怀疑、伤害他人,它不会被外界的事物所触及,就像云彩可以遮住太阳,但却永远不会真正触及太阳一样。
参考资料
1.KnowYourself《自我厌恶才是不幸福的根源 | “对自己感到满意”是一种能力》
2.Stacey Freedenthal, PhD, LCSW,How to Turn Self-Hatred into Self-Compassion
你逆光而来,
配得上世间所有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