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处于害怕失败,不愿行动的状态。有些事情你明明知道做了对自己好,但你就是迈不出第一步。而越是不敢试错,就越会批判责备自己——我怎么这么懦弱,这么胆小——最后反而更不愿意行动了。
如何从害怕失败,不愿试错的状态,切换到敢于试错的状态,这是目前我想要解决的问题。
最近在读邹市明写的《拳力以赴》。邹市明是中国拳击第一人,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男子拳击轻量级比赛中蝉联两次冠军。2013年邹市明宣布正式进军职业拳坛,分别在2014年和2016年夺得了WBO国际蝇量级特设腰带。
这本书个人自传记录了邹市明从小镇男孩成长为拳王的成长经历,它为读者展现了一位职业拳击运动员对梦想的执着与热爱。
书中开头描述了邹市明学拳的经历,其中有一段描述让我感触深刻:
“我决定为了这份喜欢,破一破规矩,去开展我的大计划:两地奔袭,去省体校学拳,回桃溪寺练武。一年间,我往返于省体校和桃溪寺,在拳击和武术间随时切换。在切换中逐渐清晰,拳击才是我一生的至爱。”
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每天坐车来回几十公里,早上去学校旁听学拳,下午回寺里练武,先不说练武强度有多大,光是坚持一年来回就很不容易。
对于当时的邹市明来说,他并不清楚自己是真的喜欢拳击,还是因练武枯燥而用学拳作为消遣,所以他想去试试,看看自己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
其次,当时为了去省体校学拳击,他交了3000元报名费,这笔钱在九几年算是一笔巨款了。但不幸的是,体校不招拳击运动员,这让他被拒之门外。最后他不想白白浪费那么多钱,才选择了旁听的方式学习拳击。
此外,当时武校的训练对他来说无聊到爆,每天不是扎马步,就是翻跟斗。但有意思的是,在跑步训练上,邹市明从来不会偷懒,别人跑3000米的,他从来不会只跑2900米,而是会跑到3100米。
当时他参加体校拳击初选,因为他先天条件不足,臂长比身高短一公分而落选。于是为了弥补这项差距,他通过训练反复移步才能让自己进入有效攻击范围。要训练这个,就意味着要消耗巨大的体能,而跑步是训练体能的基础,因此他才会这样要求自己。
我曾经也有和他类似的经历。大学做毕业设计时,为了能做出出色的作品,我向导师申请去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以实习生的身份协助做实验。当时从学校到中科院来回近40km,而且当时要求早上8点前准时打卡上班,所以每天我都要5:30起床,坐公交车1小时才能到那里。有意思的是,当时觉得通勤时间太长了,什么都不干有些浪费,于是便开始在读书,从那时候起我就习惯了在公交车上看书。虽然我的毕业设计没有拿到优秀奖,但是当时那段的忙碌,让我拥有了一个充实的大学时光。
我现在希望回到那种状态,有明确的目标,然后能为其全力以赴。而现在阻碍我迈出第一步的有两个问题:
1.这不是我想要的,所以不去做
——总是需要给出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才愿意行动
2.我做不到,因为太难了
——觉得能力不够,条件不足,摸不到够不着,就不愿意去做。而简单的事情,也不屑去做。
我会反复思考判断这两个问题,总希望得出明确答案,然后再去行动。但深入探究下去,这两个其实都是同一个问题,都是在说服自己要去行动,至于答案是否正确,我根本不能判断。
可实际上,我没办法判断,这个东西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而且即便判断出来了,那也不过是自己想出来,未必是如我所愿。
而促使我开始行动的契机,来源于我实在想不出答案,快要把自己憋死,不愿再去思考,因而才愿意行动。这个过程,我没有主动选择,而是被动选择,直到无法忍受才去行动。
行动后发现,现实跟自己想的并不一样,而且真正能让自己判断,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是需要从行动的经历和体验中判断,而不是通过思考构思去判断。
所以,想要改变现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行动。不去设想太多,先去做,再去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