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著名的话叫作“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
这句话既有道理,也同时不对。
为什么有道理呢?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配让一个人拿生命来交换的东西少之又少,大多时候,我们的确是为了活着本身而在活着。生命存在,就是一种价值。
那为什么这句话又不对呢?
因为人活着,绝不可能仅仅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如果活着就只是为了活着的话,那内些重病之下,甘愿早点离世的人,就与这种观点相违背了。
以及,为了某种动机甘愿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人,也不该出现。
所有人生的阶段,以及人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中,人都不应该产生“不想活了”的想法才对。
正因为人类会出现“不想活”的想法,恰证明了人是具有审视某种超过了生命本身的意义的能力。
人之而为人,便是因为他会思考“意义”。
活着,不单单是为了活着;活着,是为了追求某种意义。
人是审视意义的动物。
你不必拿着小说《活着》一类的例子来反驳,指出诸如福贵这样的人,一辈子都是活着,而不为活着之外的东西而活着。
福贵的一生,当然也是具有意义的。每个阶段,意义都不同罢了。
福贵早年吃喝嫖赌,将家里的钱财败没了,导致了一个家破人亡的结果。
但是这之后,他醒悟了,醒悟了自己不该像之前那样活着,于是他开始学会挑起生活的担子,像一个平头老百姓那样辛勤、踏实地活着。
这个时候,你可以说福贵活着的意义,是为了家人,为了早期自己亏欠的那些东西,而活着。
但是后来,命运对这个人,不断地降下厄运。
家里人一个接一个不幸地去世,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
可以说这时候的福贵,基本已经“别无所求”,他人生中的那些温暖,都已经被命运破败尽了。
这个时候的福贵,应该会有三种选择:
一、我不直说那个词了,——即用残忍、痛苦的方式主动寻求结束生命。
因为他的那些意义,已经消失殆尽了,他再也没有什么对“活着”能燃起的希望;
二呢,是被动地继续活着。
这种“活着”,已经不再“贪生”,而单纯地只是“怕死”。
在这种情况下,人只是无法接受直面死亡时的残忍和痛苦,
而漫无目的、生物性地活着。
三,是人们应该思考,也是应该选择的。即——诚恳地、赋予和给定意义地活着。
这个意义,你可以去发现它,可以去挖掘它,也可以去赋予它。
但归根结底,你找到了一种主动活着的原因。这比被动活着的人生,要更值得去过。
《活着》的小说当中,最后给了一个沉思和开放性的结尾。大家也对福贵和他的命运有自己的看法。
但在我看来,福贵终究会寻找到第三种活法。即,斗争的对象不再是普通的人和事,而是那些出现在命运之中的荒诞与苦难。
这不再是一种被动地活,而是一种向苦难宣战的,有力地活!
对于人类来说,我也从不认为“怕死”是可耻或有任何贬义的。
“怕死”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怕死,因“怕死”而活着,绝不是一种可耻的状态。
我在上述“第二种活法”中的表达,也仅仅是为了更好地表述“第三种”,绝非含有贬低“第二种”的意思。
在我看来,第一种是万万不可取的。
即使是活着,看起来“无意义”地活着,也绝对比第一种“有意义得多”。
因为人不是天生要来受苦的,人是要改变苦难的。选择第一种,等于直接以世间最残忍的方式来对待自己。
而这是绝对错误的。人不该让自己受苦,“没有一种苦难的减少,是理应让另一种苦难的增加,而作为前提的”。
而第一种方式,则是无比加剧了自我的苦难。是绝对不能做的选择。
而“第二种活法”,应该尽早转变为“第三种”。即,从“被动活着”,过渡到“主动活着”。
被动活着虽不可耻(当然也绝不可耻),但是主动活着,质量更高。
更能体现人的高贵和尊严。
从被动活着,到主动活着的过程,即是主动追求意义、发现意义、赋予意义的过程。
这个过程,本身便具有巨大的意义。
总结下来:被动死亡不可控制;主动死亡,绝大多数都是错误的选择;
被动活着,是常态,绝不可耻;主动活着,即充满意义地活着,是目标,是我们该去追求的对象。
「希望内容对你有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