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纳德提出“同感共情循环”理论,也就是同感共情的表达,分了五个递进式的步骤,其具体内容如下:
五个层次
步骤一,同感共情趋向——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倾诉作积极的参与,接纳与肯定;
有意识有目的接纳与肯定,咨询师与来访者能达到话题上的趋同,而不是分裂对立或者是隔阂。两个人谈话再往一个方向努力。
步骤二,同感共情共鸣——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倾听作直接或间接的同感共情交流,以求共鸣;
本质上说共鸣跟共情是不一样的,共鸣是观点和理性上的认同,共情是感受和情绪上的代入。
比如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男人说,这个女人真不容易啊!这个是共鸣,他在理性和观点上认同了电影表达的内容。女人说:哎呀我们女人可真难。这个是共情,是在感受和情绪上的代入。
步骤三,表达同感共情——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倾诉,明确表达与交流其意识感受;
我们经常说两个人的关系很好,交情达到了一定程度。这个程度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在心理学看来,其中有一个是分享情绪和感受。
在关系里,二人的情绪和感受有了流动,那我就认为这两个人很好,关系质量也是很好的。但如果在沟通中,感觉很冷很热,像面对一堵墙,这是关系质量糟糕的特征。
步骤四,接受同感共情——来访者专心接受咨询,以形成一种对咨询师即可理解的感觉或知觉;
理解是双方的沟通,自然流畅,没有阻碍。你说的我可以理解,我说的你可以理解,两个人的沟通是,自然愉悦的。
在这种沟通中,人是有觉知的。能清晰的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自己在做什么,有什么情绪感受,接下来来事情会如何发展。
步骤五,同感共情循环——来访者继续或重新开始,以这种方式来进行自我表达。
来访者向咨询师提供了,有关同感共情反应的准确性,以及治疗关系的反馈。在咨询中,同感共情的回应,准确且有反馈。
咨询准确有反馈时,咨询师和来访者就可以进入一种循环。其实这种循环的过程,就是陪护与治疗,来访者会得到疗愈,慢慢的走出曾经的创伤和问题。
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被接受,被看见,将给来访者带来极大的鼓舞。共情技术运用的基本原则是领悟“有意义的信息”,以及对咨询关系的促进。
在咨询后期,咨询师可以用更尖锐的方式来表达同感共情,因为这时,关系已经相当稳固了,来访者知道咨询师听懂了自己。
初期来访者都是小心翼翼地建立起对咨询师的信任,话语大都含有潜在意义,与你所看到的或听到的,相去甚远。
在生活中,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应该说明明自己想要的是另外一个,但是嘴巴上说出来的,却是这一个。
无论是哪个阶段,无论咨询师非常了解还是刚刚认识的人,都必须做出最有效、准确的同感共情反应,并且要使来访者体会到自己被深深地理解了。
案例
我觉得书中的例子很棒,这里引用一下。来访者说:我与父亲的关系很僵,他对我太严厉了。
咨询师的回应,处于层次一的是:
这很常见啊。
这明显没有尊重对方的感受,首先这是一个观点,其次是他感觉到的。
这有什么了不起的。
有感受到对方的感受,共鸣都没做好。
我与我父亲的关系也很僵。
从这句话中能够感觉到咨询师试图安慰对方,但好像不得要领。来访者应该也很难被安慰到。
你应该好好想想背后的原因,与你父亲主动沟通。
从这句话中能够感觉到,咨询师试图建议来访者,但好像不得要领,也没有什么针对性。
你对此感觉很沮丧。
这句话有了初步同感共情的味道,起码尊重了对方的感受。
你似乎在自责,听得出你想改进与父亲的关系。
这句话中,有探索,没有指责。尊重了对方的感受。
类似的还有:“你感觉无法接近父亲,所以很有挫败感,是吗?”“你希望父亲更宽容你,所以你们可以相互接受,是吗?”
回应有两个好处,第一个是,可以把天聊下去,有互动,有来有回,邀请对方说出他的想法。第二个是,尊重共情对方的感受,关键是没有指责。
更高级的方式是:“你感觉无法接近父亲,所以很有挫败感,能告诉我,你都做过什么努力吗?”
这种方式高级的点在于,它引导出了行动行动。尊重了对方的感受,并且邀请对方澄清他的想法。
高级是怎么来的呢?尊重、体会对方的感受和想法;把话语权交给对方,让对方在我身上,感受到他自己的价值;同时引导出接下来的想法观点和行动。
把思想和行动连成一条线。好,今天就到这里了,谢谢你的欣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