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讲座时,我要求父母,写出曾和孩子玩过的游戏。结果很多父母拿着笔在那里愣愣地想啊想,却一个也写不出来。可每次咨询时总少不了有父母会问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孩子不听我的话?而听姨妈的话。”
“为什么孩子什么都跟同学说,但就不跟我说?”
“怎样才能树立我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我的孩子2岁了,我对她说话一点效果也没有,什么也不听我的,这是怎么回事?”
……
类似的问题太多太多了,我们不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答案来回答父母的疑惑。此刻我想和父母们分享一个我看过的电影,是美国著名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完美的世界》。
影片讲述了单亲孩子菲利普,因母亲管教甚严,失去了很多童年应有的乐趣。有一天,监狱逃犯布奇闯入菲利普家里,菲利普被挟持为人质,开始了一段逃亡的故事。
逃亡中,同样丧失了童年幸福的布奇与菲利普建立了一种如同父子般的亲近感。布奇让菲利普把母亲禁止他做的事一一列出,并尽力让他逐个尝试。布奇给菲利普带来了他从未享受过的童年乐趣。
这部电影是一部很有人情味并带有一定批判性的剧情片,通过对心灵的救赎,罪犯和失去童年欢乐的孩子到达了各自想去的完美世界。
该怎样做孩子会喜欢?怎样做父母才能成为孩子信任的玩伴?电影里的很多镜头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逃亡途中,布奇在车上和另一个逃犯发生打斗,布奇对孩子说“菲利普,你来握住方向盘”。——让孩子做他从来没有做过的事,孩子们都会为此很兴奋。
逃亡路上,“菲利普,你来帮我看地图”。——孩子都渴望得到被他人需要和被重视的感觉。
荒郊野外,看到被尿憋得不行还要找厕所的孩子,布奇说“噢,你是个没有在外面小便过的孩子,这是郊外,找棵树就尿吧”。——孩子喜欢能理解他们的人。这令他们放松。
鼓励菲利普“写下以往所有想做但不能做的事”。——激发孩子的天性,帮他们放飞梦想。
“想不想玩这个游戏,你自己决定。现在你自己拿主意。”——平等交流的力量是巨大的。孩子更愿意追随能和他平等相处的人。
“选逃跑伙伴,我肯定选你。”“你是一个好船员”。——孩子和我们一样愿意被肯定。
“名字谁起的?有没有和爸爸在院子里传球,抱腰什么的?最后一次见他是什么时候?”看到孩子抑郁的表情,布奇说道,“我们都是快乐的小伙,都爱喝可乐,都有一个不会回来的爸爸。我们都只能靠自己。”——让孩子和我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建立同比心,能赢得孩子最起码的信任。
……
这部影片就这样打动了观众的心,让小人质和逃犯在逃亡的路途中,建立起如同父子的关系,对比我们和孩子相处交流的方式,问题自然会有答案了。
当孩子想要跟我们玩时,我们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能伤了孩子的心。所以,不要抱怨孩子和自己不亲,不愿意和自己玩,不愿意和自己交流,那真的不是孩子的问题,有多少父母不仅是嘴上而是行动上乐于做孩子的玩伴呢?
在我们的孩子还没有进入他们的小社会时,父母是他们最先接触的人,好父母首先要成为孩子的好玩伴,孩子最容易在游戏中模仿玩伴,学会与玩伴建立交流关系。
孩子的成长是由很多瞬间构成,其中重要的瞬间就是玩。玩是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环节,包含了对未来世界的探索和模仿,对人际交往的参与和实践,对成功和失败的感受和体验,在这个重要的环节里,玩伴对孩子的成长举足轻重。
给父母们的几个小建议:
l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与孩子的目光平视。
l 多用目光和肢体动作和孩子做语言外的交流,越对小孩子越要这样。
l 少对孩子说“不……”,多对孩子说“要……”。
l 引导孩子不妨用他最喜欢的游戏方式、故事方式、角色扮演方式和孩子相处,。
l 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参与决定。
l 多做,少说。小孩子更喜欢看父母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