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在“我想成为从事某种职业的人”这个话题上,要是每个人都能记住自己每一次回答的答案,估计不需要一千个人,作为“新时代的选择困难症患者哈姆雷特”的你我,就能玩出一千种“Cosplay”——因为那个时候,不是尚小的我们真的觉得自己“拥有多么无限的可能”,而是多数情况下,小伙伴们根本不懂得从事什么工作意味着要去学习、准备什么,甚至没想过什么职业的意义是为了排除、弥补自己对生活的不满意,进而满足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
貌似八零后们最初回答这类问题时最喜欢提到的职业,通常是“科学家”。而且,只要这个答案一被提出来,旁边儿跟风回答这个看似高大上的职业就会立马成为身边同龄人的标配(除非真的有人想当国家领导人或宇航员)——因为这个答案只要一说,大多数不很较真儿的老师和家长除了说一句“很好啊”,甚至不会再多问一句“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也不知道科学家平常都干什么,就算自小也听过些科学家的故事,也认为“科学家在日常生活中破坏力大于创造力”,认定千万不能正面回答孩子“科学家平时就是在拆东西、拼东西”,否则一旦被某些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反问“您都不知道科学家平时都干什么,为什么还说当科学家很好”,或是在听了这样的回答后干脆也模仿着拆起了东西还拼装不回去岂不糟糕。所以,“科学家”这个职业也就被各方人心照不宣地套上了神秘光环。
然而本书的作者则用书信体的口吻告诉那些已经有意无意触摸到科学研究门径和有志于成为科学家,乃至不知道是否应该在科学研究道路上继续坚持下去的年轻科学家们:成为科学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不是一定需要有特别高的智商、特别出色的数学能力、特别全面的性格优势、特别热门课题的名利诱惑才能吸引来的大批经费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而是仅仅需要诸如对科学的热情、训练方法、接受阶段性成果被推翻但仍能迅速找到下一个研究方向兴致勃勃地继续下去……
同时,作者敏锐地指出:随着时代的变化,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随着专业化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多;所以,在迈入一些可能涉及到未来的学科方向,还需要找到合适的其他专业的伙伴共同研究;可是,一定要谨记,引用他人的观点和成果时,一定要标注清楚,不要掠人之美,更不能因为一时头脑发热搞出“学术造假”的丑闻,那才是比研究遇到阶段性的瓶颈更能毁掉一个人学术生涯的“核弹”。
书中还有作者作为生物学大家如何走上自然科学的研究之路和如何从中发现生物的社会性等细节的自述,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诚恳自然地评论了一个科学家从年轻时就需要面对的、最广泛的种种疑问,里面穿插着他幽默的自嘲,所以全文读起来就像同作者面对面谈话一样生动有趣,是一本值得送给所有现任的、未来的科学家们的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