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叫,是人们惯常用的展示力量、威震对方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发泄情绪的一种途径。
这是从樊登读书听到的一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吼叫的根源、吼叫的影响和抑制吼叫的方法。
有时的吼叫是一触即发,有时的吼叫是蓄谋已久,但每一次的吼叫表现都有触发器。因为某一件事的发生或者某些事的累积导致情绪到达爆发点。而往往这个触发器会有一个天敌,那就是升级的想法,而这一点,在女生身上会反应的淋漓尽致。因为一件事,在心里萌芽发展出一系列不好的联想,从而引起矛盾的爆发。
生活中的吼叫大多数是情绪的表达。在亲子关系中,吼叫更是常常发生的。吼叫往往会使人失去理智,令人们忽视吼叫的目的,而更注重吼叫的过程。就像对孩子的体罚,在育儿方面没有达到惩戒的效果,只为了发泄自己已经爆发的情绪,最后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致使亲子关系更加恶劣。当孩子习惯于父母的吼叫时,他们会慢慢的把父母的吼叫作为自己做事原则的界限,导致孩子的自制力降低。
人们为什么喜欢吼叫?因为对比其他方式吼叫的威震力是立竿见影的。尤其是在精力不足、心理表达和身体输出构不成正比时,吼叫在情绪表达和解决问题上更是效果显著。
追本溯源,吼叫可能来源于遗传、迁怒和羞愧。遗传,从上一代人延续下来处理问题的方式;迁怒,当无法抗拒强者带来的压迫时,往往会将矛头转向弱者;羞愧,为了面子作出的掩饰反应。
当然,吼叫也有积极的影响,比如提振士气,再比如危险时刻的紧急提醒。
如何最大程度的避免吼叫?学会带上气质的眼镜。从活动量、节律性、接近或者回避、适应性、敏感度、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注意力分散度、坚持度来判断一个人的气质。人们之间的气质不同就容易产生矛盾,我们心中要有容错性。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定基调,在弹性的空间内容纳孩子的气质。
我们不能用大人的标准来审视孩子,但同时对待孩子也要有同理心。用沟通的方式来拉进和孩子的距离,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连接,培养他们的自控力,在良性关系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并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