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温过程按照人体核心区的不同温度分为四个阶段:轻度失温、中度失温、重度失温、死亡
轻度失温(人体核心区温度37~35.55°C)
这个阶段是属于刚刚开始失温阶段,身体会感到寒冷,浑身不停颤抖,但是颤抖还处于可控范围,手脚会感到僵硬和麻木,一些细致的手上工作无法完成;
中度失温(人体核心区温度35.5~33.88°C)
这个阶段属于中度失温,身体感到强烈的寒意,浑身剧烈颤抖并且无法用意志进行有效抑制,有较强的疲倦乏力嗜睡感,反应力下降,手无法完成一些最为基本的动作和工作,走路有可能磕磕绊绊,说话也开始变得吐词不清含含糊糊;
重度失温(人体核心区温度33.88~30°C)
这个阶段就非常危险了,人的意识已经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因此反而对冷的感觉变得很迟钝,或者说根本感觉不到太冷甚至不觉得冷,从活动能力变差逐步发展为丧失活动能力,站立和行走困难,甚至是无法站立和行走,语言表达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身体从剧烈颤抖发展为间歇性颤抖,间歇时间越来越长最后不再发生颤抖;
死亡阶段(人体核心区温度30°C以下)
从30~27.77°C,人体基本上处于死亡边缘,全身肌肉僵硬卷曲,脉搏和呼吸微弱难以察觉,丧失意志以至于昏迷,这个时候外界稍微一点冲击都有可能导致心脏微颤而停止跳动,在这个阶段的最后结局就是死亡。
以上是从轻度失温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在最初的轻度失温和中度失温阶段,低温症患者还可以凭借自身产生热量来予以改善,但是如果在前两个阶段没有引起重视而进入重度失温的话,低温症患者光靠自身已经是无法产生热量来维持生命了,在这个时候如果他人对患者没有进行正确的处理,那就极其危险甚至是导致患者的死亡,因为在最初两个阶段没有引起重视从而导致失温死亡事故的例子也已经不少了,所以我们必须在自己或者队友发生失温的苗头的时候就及时予以处理。前面提到了产生和影响失温的因素以及失温的过程和表现,大家对失温的危害性也有了一定了解。俗话说,防患于未然是规避风险最好的方法,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当失温发生之后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更应该掌握如何做才能避免失温的发生,这才是最科学合理的方法。前面提到了,失温主要是温度、湿度、风力等几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导致,那么我们要规避失温的风险,就需要在这几点上做文章:
首先,温度方面,什么样的季节选择什么样的穿戴,做好保暖物资准备,这点很是重要。冬季出行之前,甚至是春夏秋出行到自然条件很严苛的线路,我们都应该提前了解线路的天气状况、气象资料、可能会出现的气候变化等,根据这些情况来进行相应的物资准备,否则就有可能在严寒的天气下出现衣服没带够或带得不对路的情况发生,导致衣物无法抵御寒冷从而出现失温;
其次,湿度方面,户外出行的时候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装备党总是会把目光和注意力集中在什么冲锋衣、羽绒服、软壳等容易引起注意的中层和外层着装上(按三层着装法进行的划分),光顾着防雨防雪,光顾着保暖,而忽略了大量出汗而可能引起的失温风险,忽略了贴身内衣的选择和准备。寒冷天气下的户外活动,保持身体干燥,这点非常重要!对此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呢?
第1、千万不要穿棉质的内衣在高寒线路进行大运动量活动。
这样的话很容易导致出汗打湿贴身内衣,而且棉织品很吸汗,不容易导出从而引起失温,在这种线路,我们的最佳选择是快干排汗的内衣;
第2、在行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衣物的增减
很多人喜欢在寒冷季节徒步的时候穿得厚厚的,生怕自己会在路上着凉,结果没走多远,浑身上下被汗水打湿,这样的人大有人在。我自己的经验是,在高海拔和高寒地区徒步,一定是在出发前就将保暖的衣物脱下放在随身携带的小包,然后穿着薄薄的长袖快干T恤或者加一件透气很好的外套,这样做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会觉着有点凉,但是不会出汗。
每到一个休息的地方,不管休息时间有多长,应该立马取出保暖衣物给加上,避免着凉和失温,一旦再次开始活动,我又会脱下保暖衣物,虽然感觉繁琐一点,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基本上从头至尾我的贴身衣物始终保持了干燥!
第3、建议活动过程中多给自己备一套快干内衣裤
一旦身上的衣物被汗水、雨水、河水打湿,可以有备用,而不用穿着潮湿的内衣导致失温发生;
再次,风力方面,如果遇上大风天寒冷天气出行,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甚至是风镜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暴露在外的身体器官过多,面临的风速越大,身体热量也就会相应的加速散失。
当然,除了这些提到的方法之外,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
用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等也是非常有用的预防失温的方法。
好了,前面提到了如何预防失温,那么万一很不幸,那些预防措施都失效了,自己或者同伴已经失温了,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需要再次地明确一点,失温是指身体的核心部位和核心器官失温,手脚冻伤,体表皮肤温度下降,这些都不能算作是失温。
在发生失温的时候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尽量阻止或者减缓低温症患者身体核心区域热量散失,用各种方法提升患者身体核心区域的温度!
如果遇到失温,我们应该这样做:
第一、想办法将失温症患者与低温(在野外这点难以做到)、高湿、大风等因素隔绝开来。
包括:将失温症患者转移到干燥、背风的地方避免让患者进一步暴露在潮湿和大风环境里、安置的时候注意不让患者直接躺在冰冷的地上、脱下患者被打得透湿的贴身衣物、做好头部的防寒保暖工作等;
第二、轻度和中度失温阶段:
1、自身产生热量途径:低温症患者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自身产生热量,比如让其喝温热的糖水、吃点易于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类别的食品、缓解之后再摄入蛋白质和脂肪类食品以提供长期热量......
2、外界物理提供热量途径:
A.可以由身体健康的同伴贴身用体温帮助恢复;
B.可以用温热的水袋或水杯放在患者身体核心区域如颈动脉、大腿根部、腋窝等部位帮助恢复体温;
第三、重度失温阶段:
重度失温的患者,自身已经很难产生热量,更多的是需要外界力量的帮助,除了参照轻度和中度失温的处理方式外,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用到心肺复苏急救。
但需要强调和注意的是:重度失温患者心脏跳动非常缓慢和轻微,对外界力量的反应非常敏感,甚至在搬动患者的时候动作过大都会导致心跳停止而导致死亡!
所以心肺复苏急救,尤其是心脏按摩,必须是在确认脉搏和心跳已经结束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否则适得其反!当然,用嘴将热气吹入患者体内也是一种提供热量的方式。
失温的处理,我们记住,一定是针对身体核心区域而言,因此在进行处理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犯以下的错误:
1、给低温症患者饮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很多人认为喝酒之后身上会暖和,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酒精本身并不能给人体提供多少热量,但是它能刺激血管的扩张,促进血液循环,饮酒之后血液循环加快,主观上是感觉暖和,其实只是加速了身体热量的散失,用饮酒的方式来取暖,实际上是饮鸩止渴;
2、把外界辅助热源用于四肢而不是主躯干和头部,这是错误的。
有人一摸低温症患者的四肢,发现冰的不行了,立马将热水袋拿去温暖四肢,其实这样做会加速让主躯干部位的温暖血液流向四肢,带走热量,从而使得核心部位的热量加速散发;
3、采用滚烫的辅助热源,这是不可取的。
辅助热源的最佳温度是在人体体温上下,过于滚烫的热源,会导致患者被烫伤,结果成了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的局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