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走出非洲》有感—没有亲身经历,哪有那么痛的领悟

读《走出非洲》有感—没有亲身经历,哪有那么痛的领悟

作者: 燕子李三marie | 来源:发表于2021-02-16 07:11 被阅读0次

今天偶然翻到之前看过的《走出非洲》这部小说,震撼于作者独具匠心地将众多的人、事、景、物融于一炉,把非洲大地的景色描写的出神入化,将非洲土著人日常生活琐事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非洲肯尼亚这块热土及其繁衍生息的人民,深深的爱意和眷恋。

走出非洲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在非洲的那些个日日夜夜。想起走在非洲的大街上,看着小孩子们欢快的踢着一个干瘪的足球,依然玩的不亦乐乎;想起周末的下午,一个人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公园里溜达;想起和几个同伴一起,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看动物大迁徙;想起在肯尼亚内罗毕,公司给我们租住的小区附近夜跑,被人警告小心被抢的场景。那一幕幕经历,如同放电影般在我的脑海里一一浮现。

非洲当地居民踢球游戏

记起美国《时代》周刊和英国《卫报》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我个人感觉是非常贴切的,一点都不夸张,也难怪这部小说拍成电影,能够一举斩获奥斯卡七项大奖。

美国《时代》周刊:《走出非洲》描写了一个个充满激情的故事,用田园诗般的语言追忆失去的故土。

英国《卫报》: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如诗如画般的肯尼亚,连与它素未谋面的人都为之动容。

《走出非洲》是丹麦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小说发表于1937年,讲述的是作者,一位丹麦的女子,在非洲肯尼亚的一段真实生活经历。

凯伦•布里克森(Karen Blixen),笔名伊萨克•迪内森(Isak Dinesen),生于丹麦,曾在哥本哈根、巴黎、罗马攻读艺术。婚后不久即旅居肯尼亚经营咖啡农场,后来,迫于经济萧条,凯伦转让了农场,返回丹麦,一直从事文学创作。曾获得安徒生奖和彭托皮丹奖,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与安徒生并称为丹麦的“文学国宝”。著有《走出非洲》、《七个哥特故事》、《冬日的故事》、《命运轶事》等。她最知名的作品莫过于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同名电影曾一举斩获奥斯卡七项大奖。

凯伦•布利克森

作者以在非洲肯尼亚经营咖啡农场的经历为典型,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1914年到1931年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

1914年,作者以一个殖民者和基督徒的身份,随男爵丈夫旅居肯尼亚,经营一个咖啡农场。后来她的婚姻破裂,情人丹尼斯也在一次飞机失事中意外罹难。祸不单行,一场意外的大火吞噬了她的庄园。一夜间,她的产业毁于一炬。破产后的女主人从此结束了她在非洲的生活,随后于1931年,也就是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年代回到了故乡丹麦。

作者是一个勇敢,热情,有些男子汉气概的欧洲移民女性。因为对非洲的热爱来到并留在了非洲。

作者在书中讲述的非洲的故事,浪漫、血腥、几多冒险,又让人很是伤痛。那些围绕在作者与络绎不绝的农场访客之间的故事,让人读了回味无穷。

作者在这本书中,分五辑来记述她对往事的追忆与怀念。除了作者眼中美丽的肯尼亚自然风景、以及作者在肯尼亚的经营咖啡庄园的各种艰辛的亲身生活经历之外,作者重点描述了和土著人的交往与相处,真实地再现当地土著人的习惯与性情,他们的怯懦和友爱,真诚和偏执等等。

书中说:“每一个来客都是朋友,无论他带来的新闻是好是坏,对寂寞之处的饥饿灵魂来说都是精神食粮。到家里来的真朋友们是天国的使者,带来天使的面包。”

对于这些人中,我最喜欢的是潇洒的丹尼斯·芬奇·哈顿。

作者与丹尼斯是作者在肯尼亚离婚后的恋人。丹尼斯随性洒脱,虽然不能给凯伦她想要的婚姻,但是他们俩人一整夜一整夜的饮酒长谈,一次次的浪漫飞行,以及丹尼斯死后,作者对丹尼斯刻骨铭心的悲伤和万念俱灰,并决意离开非洲。这些都让我看到了活在当下的两个恋人的洒脱生活态度。

作者对那时在非洲肯尼亚的生活场景细致入微的描述,也是非常有带入感。原始土地上的空气、水、阳光,仿佛伸手就能触及。

我曾经在2014到2018年期间,到访过非洲的四个国家:南非、肯尼亚、赞比亚、毛里求斯。去的地方虽然不多,待的时间也没有作者那么久远和长久。

当我读着小说里面活生生的非洲土著人的日常生活点滴时,以我之前在非洲待的几个月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体验,让我有一种久违的熟悉的非洲生活感受。勾起了我的非洲生活记忆,让我仿佛有一种自己置身其中的感觉,突然好想再回到那边。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给我一种非洲原生态农村的感觉,即使我们感受那样,但是肯尼亚人想法却不同,他们认为没有被破坏的生活,才是原始的非洲生活。

非洲原始环境

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就写不出如此有真实感的文章来。昨天小贝分享她朋友在安哥拉的恐怖遭遇,激起了我翻阅之前写的海外各国游记。发现还是写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更有感觉,那是独一无二的真实生活体验,想必这些真实生活经历,比起描写各国风景,对读者更有价值。

记得有天晚上下班开车回来,部门有位同事一起同行。我们聊起工作后租房的经历,她给我讲了她到深圳后前后两次的租房经历,以及自己在第二次所租的房间里住的如何不舒服,随机生出了自己买房的想法。说老实话,我在大学毕业到现在,基本没有租房经历,所以很难体会到她的艰辛租房经历以及她的心路历程。

忙忙碌碌一生,不留点什么下来,总会觉得有些缺憾。我突然有一种冲动,想在退休后好好计划一下,打破现有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或者干脆去几个自己想好好感受不同环境的地方,待上一年半载,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感受不一样的生活,也给自己的生活体验加点料。

非洲街角一撇

相关文章

  • 读《走出非洲》有感—没有亲身经历,哪有那么痛的领悟

    今天偶然翻到之前看过的《走出非洲》这部小说,震撼于作者独具匠心地将众多的人、事、景、物融于一炉,把非洲大地的景色描...

  • 读《走出非洲》有感

    我深知阅读对一个的生命有多重要,但从小却没有条件阅读课本以外的其它书籍。长大以后,想要读点书,却发现读书对于我来说...

  • 读《走出非洲》

    因为姐姐就居住在肯尼亚的内罗毕,常常听她讲非洲的壮丽景色,还有各种有趣的经历,远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只是黑人、贫穷、疾...

  • 教育好孩子

    既然领悟是痛的,痛并领悟着,那么把孩子保护得太好,就是让孩子失去了痛和领悟的机会。 所以家长...

  • 在土地上的归神所有

    “我们不相信你能忘记我们。”——读凯伦·布里克森《走出非洲》 因为《夜航西飞》买了同样发生在非洲大地的《走出非洲》...

  • 我读《走出非洲》

    这是我们一帮朋友共读世界名著之旅的第二本书,也是比较喜欢的一本书,其实开始第一天的时候其实没什么太大的感觉,然后再...

  • 读《走出非洲》1

    第一次读小说,读着有画面感的小说,每幅画面都在你眼前闪动着,不知不觉你知道非洲的样貌,非洲的农耕时代,非洲的家庭,...

  • 这世界哪有那么多的感同身受

    这世界哪有那么多的感同身受 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针不刺到别人身上,他们就不知道有多痛。 ——《深海里...

  • #悦读悦美,书香校园#---读《痛并快乐着》有感

    读《痛并快乐着》有感 #悦读悦美,书香校园#。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白岩松个人工作后亲身经历的事,其中有酸甜苦辣的经历与...

  • 走进非洲之一

    肯尼亚 我读《走出非洲》时间应该是十年前,那时是因为电影《走出非洲》,所以去书店看这本书。 今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走出非洲》有感—没有亲身经历,哪有那么痛的领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pimxltx.html